正文

古漢語通論(十三) 連詞,介詞

古代漢語 作者:王力


(一)連詞

古代漢語常用的連詞有"與""及""且""而""以""則""於""是""故""是故""然""況""而況""雖""若""如""茍"等等。

例如: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論語·季氏)

生莊公及共叔段。(左傳隱公元年)

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左傳隱公元年)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於硎。(莊子·養(yǎng)生主)

焉用亡鄭以陪鄰?(左傳僖公三十年)

屨大小同,則賈相若。(孟子·滕文公上)

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馮諼不復歌(注:"於是"用在句首,本來是"在這時候"的意思,例如《左傳成公三年》:"於是荀首佐中軍矣,故楚人許之。"由於用於句首,所以發(fā)展為只音的連詞,略等於現(xiàn)代的"於是"?!蹲髠飨骞辍罚?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稱解狐--其讎也。將立之而卒。又問焉。對曰:'午也可。'於是羊舌職死矣。晉侯曰:'孰可以代之?'對曰:'赤也可。'於是使祁午為中軍尉,羊舌赤佐之。"前一個"於是"當"在這時候"講,后一個"於是"是連詞。這是要依據(jù)上下文,細玩文意,來加以區(qū)別的。)。(戰(zhàn)國策·齊策)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季氏)

是故質(zhì)的張而弓矢至焉。(荀子·勸學)

("是故",本義是"這個緣故",可以看作雙音詞,等於單說"故"。)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左傳僖公三十年)

("然",然而,但是。)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隱公元年)

("況",何況。)

技經(jīng)肯 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莊子·養(yǎng)生主)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孟子·公孫丑上)

("雖",雖然,即使。)

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左傳僖公三十年)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孟子·梁惠王上)

茍?zhí)澣擞啵洳蝗势澤跻?,罪益厚。(墨子·非攻上?/p>

古代漢語的連詞很多,現(xiàn)在只提出"而""以""則"三個連詞來加以討論,并附帶說明古書上常見的"然而""雖然""然則"的用法。

?(1)而

連詞"而"字的作用是連接形容詞、動詞或動詞性的詞組,表示兩種性質(zhì)或兩種行為的聯(lián)系。例如:

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學而)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論語·述而)

(以上是兩種性質(zhì)的聯(lián)系。)

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左傳僖公三十年)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莊子·養(yǎng)生主)

(以上是兩種行為的聯(lián)系。)

"而"字還可以連接兩個句子,表示兩件事情的聯(lián)系。例如:

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莊子·養(yǎng)生主)

故令尹誅而楚奸不上聞,仲尼賞而魯民易降北。(韓非子·五蠹)

在古代漢語里,"而"字一般不連接名詞或名詞性的詞組,連接名詞或名詞性詞組的,是連詞"與"字和"及"字(例見上文)(注:這是就一般情況說,或許有個別例外。)?!盾髯印駥W》:"蟹六跪而二螯","而"字所以能連接"六跪"和"二螯",是因為它們在這里用作謂語而帶有描述的性質(zhì),這是應(yīng)該注意的。

"而"字可以用於順接,也可以用於逆接。所謂順接,是說相連接的兩項在意思上有某種類似,或者有密切的關(guān)系,中間沒有轉(zhuǎn)折。例如:

美而艷。(左傳桓公元年)

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是故質(zhì)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聚焉。(荀子·勸學)順接的"而"字有時可以譯為"而且",有時可以譯為"就""便"(注意位置不同),這要看具體的上下文。但是更多的情況是現(xiàn)代口語不用與"而"字相當?shù)倪B詞,現(xiàn)代書面語言仍舊沿用"而"字。

所謂逆接,是說相連接的兩項在意思上相反,或者不相諧調(diào);不是事理相因,語意連貫,而是有個轉(zhuǎn)折。例如: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呂氏春秋·察傳)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勸學)

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nèi)。(論語·季氏)逆接的"而"字可以譯為"卻""可是""但是"。

有時候,"而"字用在一句話的主語和謂語之間,細玩文意,實際上也是一種逆接。例如:

先生獨未見夫仆乎?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畏之也。(戰(zhàn)國策·趙策)

(這意味著十人不應(yīng)該從一人,而從一人。)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論語·憲問)

(這意味著君子應(yīng)該仁,而不仁。)

有時候,"而"字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含有假設(shè)的意思,可以譯為"如果"。例如: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論語·子路)

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論語·憲問)其實這種用法仍然是和逆接的用法相通的?!对娊?jīng)·鄘風·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可以證明這一點。

有一點值得注意:所謂順接和逆接,只是從具體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并不是說"而"字有兩種性質(zhì)。順接和逆接也不是截然分開的。例如《論語·公冶長》:"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第一個"而"字似乎是順接,第二個"而"字似乎是逆接,其實這兩個"而"字的作用都是表示兩種行為的聯(lián)系,在性質(zhì)上是毫無分別的。

"而"字還可以用在狀語和動詞之間。例如:

太后盛氣而揖之。(戰(zhàn)國策·趙策)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勸學)

子路率爾而對。(論語·先進)

(2)以

連詞"以"字也是用來連接兩個動詞或動詞性的詞組的,它表示在時間上一先一后的兩種行為的聯(lián)系?!蹲髠鞒晒辍罚?余折以御",就是一個例子。"而"字也有這種用法,例如《左傳隱公元年》:"公入而賦"。這在古漢語通論(十一)里已經(jīng)說過了。

用"以"字連接動詞或動詞性詞組的時候,后一行為往往是前一行為的目的,或者是前一行為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例如: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左傳僖公五年)

("假道於虞"的目的是"伐虢"。)

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勞師"的目的是"襲遠"。)

焉用亡鄭以陪鄰?(左傳僖公三十年)

("亡鄭"的結(jié)果是"陪鄰"。)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

("求生"的結(jié)果是"害仁";"殺身"的目的是"成仁"。)但是"以"字本身并不表示目的或結(jié)果。后一行為是前一行為的目的還是結(jié)果,這是從具體的上下文的意思來看的。

和"而"字一樣,"以"字也可以用在狀語和動詞之間,但是不如"而"字常見。例如:

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3)則

連詞"則"字一般用來連接條件復句中的分句,表示條件的分句在前,表示結(jié)果的分句在后。這種用法的"則"字可以譯為"就"或"便"。例如:

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左傳宣公二年)

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左傳宣公二年)

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孟子·梁惠王上)

圣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莊子·胠篋)

"則"字又常常用於緊縮句,但是這種緊縮句也正是條件復句的緊縮。例如: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

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孟子·告子上)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

獻圖則地削,效璽則名卑。(韓非子·五蠹)

有時候沒有用"則"字,從句子的意思上也可以看出是條件和結(jié)果的關(guān)系。例如:

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論語·季氏)

圣人不死,大盜不止。(莊子·胠篋)

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但是沒有用"則"字的緊縮句不一定都是條件復句的緊縮??赡苁且蚬P(guān)系,例如"肉腐出蟲,魚枯生蠹"(荀子·勸學);也可能是時間修飾,例如"食不語,寢不言"(《論語·鄉(xiāng)黨》)。我們閱讀古書時應(yīng)該細心分辨。

有時候,"則"字所連接的兩項并不是條件和結(jié)果的關(guān)系,只是第二件事情的出現(xiàn),不是第一件事情的施事者所預期到的,這時候也用"則"字。在這種情況下,"則"字不能譯作"就"或"便",而是含有"原來已經(jīng)"的口氣。例如:

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論語·微子)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孟子·公孫丑上)

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現(xiàn)代漢語沒有和這種用法相當?shù)倪B詞。

"則"字又可以用在意思相對待的并列的分句里,以表示一種對比。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孟子·告子下)

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在這種情況下,"則"字前面的詞語有時候是表示時間修飾。例如:

鄒魯之臣,生則不得事養(yǎng),死則不得飯含。(戰(zhàn)國策·趙策)

是故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此之謂王資。(韓非子·五蠹)

(4)然而,然則,雖然

在古代漢語里,"然"和"而","然"和"則","雖"和"然"常常連用,成為"然而","然則","雖然"這幾種形式;其中"然"字是指示代詞,"而","則","雖"才是真正的連詞。我們在閱讀古書的時候,應(yīng)當把它們當中的兩個成份分開來理解。

"然而"中的"然"字表示"如此"。"然而"實際上等于說"如此,可是......"例如: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孫丑上)

"然則"中的"然"字也是表示"如此"。"然則"實際上等于說"如此,就......"例如:

對曰:"......臣實不才,又誰敢怨?"王曰:"然則德我乎?"(左傳成公三年)

魯仲連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辛垣衍曰:"然。"魯仲連曰:"然則吾將使秦王烹醢梁王。"(戰(zhàn)國策·趙策)

現(xiàn)代漢語用"雖然"的地方,上古漢語只用一個"雖"字。古代"雖"字和"然"字也是常常連用,但是"然"字還有實在意義,"雖然"實際上應(yīng)作"雖然如此"講。例如:

對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王曰:"雖然,必告不谷。"(左傳成公三年)

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莊子·養(yǎng)生主) (二)介詞

古代漢語常用的介詞有"以""於""為""與""之"等等。例如: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莊子·逍遙游)

夫鵷鶵發(fā)於南海,而飛於北海。(莊子·秋水)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莊子·養(yǎng)生主)

冬,與越人水戰(zhàn),大敗越人。(莊子·逍遙游)

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荀子·勸學)

下面討論介詞"以""於""為""之"的用法。

(1)以

"以"字本來是一個動詞,意思是"用",例如《論語·憲問》:"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以"字又表示"以為"(認為)的意思,例如《戰(zhàn)國策·趙策》:"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但是更常見的是用作介詞。

介詞"以"字的主要用法有兩種:第一種,表示行為以某物為工具或憑藉,在意義上雖然可以譯成現(xiàn)代的"用"或"拿",但是它具有更純粹的介詞性質(zhì)。"以"的賓語所表示的事物,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比較抽象的。例如:

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莊子·養(yǎng)生主)

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左傳僖公四年)

以亂易整,不武。(左傳僖公三十年)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韓非子·五蠹)

第二種,引進原因,在意義上略等於現(xiàn)代的"因為",但是"以"字后面的話應(yīng)該認為是介詞的賓語。例如: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戰(zhàn)國策·齊策)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wèi)靈公)

以母則不食,以妻則食之。(孟子·滕文公下)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莊子·秋水)

關(guān)於"以"字組成的介賓詞組,在詞序上有兩種變化值得注意:第一,整個介賓詞組可以放在動詞前面,也可以放在動詞(及其賓語)的后面。再舉幾個放在后面的例子: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

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荀子·勸學)

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之以理。(呂氏春秋·察傳)

第二,為了強調(diào)介詞"以"的賓語,可以把賓語提到"以"的前面。例如:

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

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献印る墓希┯袝r候,提前的賓語是代詞"是"字。"是以"等於說"因此"。例如: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

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孟子·梁惠王上)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於硎。(莊子·養(yǎng)生主)

"以"字后面的賓語所指的事物,如果已經(jīng)在上文出現(xiàn)過,這賓語就可以省略。這時候"以"字可以譯成現(xiàn)代漢語的"拿來""拿去",但是"以"字的詞性和它們并不完全相同。例如: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左傳隱公元年)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zhí)事。(左傳僖公三十年)

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孟子·梁惠王上)

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莊子·逍遙游)

表示憑藉或引進原因的"以"字,它的賓語也可能承上省略。這時候"以"字仍表示"藉此""因此"的意思。例如《莊子·逍遙游》:"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不過這種省略的情況比較少見。

"無以",等於說"沒有什么可以拿來......";"有以",等于說"有什么可以拿來......"。例如: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左傳僖公四年)

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zhì)矣!(莊子·徐無鬼)

臣乃得有以報太子。(戰(zhàn)國策·燕策)

(2)於(于,乎,諸)

"於"字的用法大致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引進處所;第二種,引進比較的對象;第三種,引進行為的主動者。"於"字的第三種用法在古漢語通論(八)里已經(jīng)講過了,現(xiàn)在討論第一種用法和第二種用法。

第一種用法的"於"字略等於現(xiàn)代的"在""到""從""對於""在......方面"等意義。例如:

子路宿於石門。(論語·憲問)

王坐於堂上。(孟子·梁惠王上)

(以上表示"在"。)

海運則將徙於南冥。(莊子·逍遙游)

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nèi)。(孟子·梁惠王上)

(以上表示"到"。)

虎兕出於柙。(論語·季氏)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以上表示"從"。)

問於桀溺。(論語·微子)

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wèi)靈公)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wèi)靈公)

季氏將有事於顓臾。(論語·季氏)

(以上表示"向"或"對"。)

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以上表示"對於"。)

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學而)

夫子固拙於用大矣。(莊子·逍遙游)

(以上表示"在......方面"。)

以上引進處所的"於"字可以分為若干小類,只是從現(xiàn)代漢語與古代漢語的對比上說的;至於古代漢語本身,并不需要這樣分別。試看《論語·季氏》:"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兩句的句式是相同的;第一個"於"字解作"從",第二個"於"字解作"在",都只是受了前面動詞的影響,"於"字本身的詞義和詞性都沒有發(fā)生變化。

再說,古代漢語的"於"字,比現(xiàn)代漢語的"在""到"等具有更純粹的介詞性。因此,往往"在於"連用,"至於"連用。"在"和"至"在古代漢語里是動詞,不是介詞,動詞與介詞連用是完全合理的。例如:

其耳目在於旗鼓。(國語·晉語)

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莊子·秋水)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孟子·梁惠王上)

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莊子·養(yǎng)生主)

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莊子·秋水)

在討論"於"字引進處所這一用法時,有一件事值得提出來說一說。那就是在古人的思想表達中常常有"今......於此"的說法,字面上是說此時此地,實際上是表示一種假設(shè)。例如:

今有人於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辯矣;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辯矣。(墨子·非攻上)

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孟子·梁惠王下)有時候只說"......於此(斯)",也是表示假設(shè)。例如:

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傳諸?使楚人傳諸?(孟子·滕文公下)

有美玉於斯,韞匱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論語·子罕)這種假設(shè)的情況,通常是作為比喻來說明某個問題的。

用"於"字組成的介賓詞組,除表示"對於"必須放在動詞前面外,其余有的偶爾也放在動詞之前,《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就是一個例子。但是更多的是放在動詞之后("宿於石門""坐於堂上")。中古以后,放在動詞前面的漸漸多起來了,不過古文家大致還是遵用上古的語法。

有時候,可以不用"於"字,《史記》常用這種語法。例如:

晉軍函陵,秦軍泛南。(左傳僖公三十年)

寡人有罪國家。(戰(zhàn)國策·齊策)

吾聞秦軍圍趙王鉅鹿。(史記·項羽本紀)

將軍戰(zhàn)河南,臣戰(zhàn)河南。(史記·項羽本紀)

項王則夜起飲帳中。(史記·項羽本紀)

引進處所的"於"字也可以用來引進時間。例如: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論語·述而)

繁啟蕃長於春夏,畜積收臧於秋冬。(荀子·天論)

第二種用法的"於"字略等於現(xiàn)代的"比,"一般用於描寫句。例如:

季氏富於周公。(論語·先進)

子貢賢於仲尼。(論語·子張)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孟子·梁惠王上)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時者也。(孟子·公孫丑上)

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禮記·檀弓)我們要注意古今詞序的不同:在古代漢語里,表示比較的介賓詞組放在形容詞的后面("苛政猛於虎");在現(xiàn)代漢語里,表示比較的介賓詞組放在形容詞的前面("苛政比老虎更兇猛")。

有時候,不是比較程度,只是指出異同,也可以用同樣的結(jié)構(gòu)。例如:

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論語·微子)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梁惠王上)

"于"字大致等於"於",但是上古"于""於"不同音?!渡袝贰对娊?jīng)》一般用"于",《論語》除引《尚書》而外,通例不用"于",《孟子》大多數(shù)用"於",這可能跟時代或作者編者的方言有關(guān)。也有一些古書是"于""於"并用的,如《左傳》。在這些書里,"于""於"是有大致的分工的:如果所介的是地名,一般用"于"不用"於";如果在被動句或描寫句里,一般用"於"不用"于"。很少例外。

"乎"字也可以當"於"字用。例如:

浴乎沂,風乎舞雩。(論語·先進)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論語·先進)

以吾一日長乎爾。(論語·先進)

異乎三子者之撰。(論語·先進)

或問乎曾西曰。(孟子·公孫丑上)

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孟子·公孫丑上)但是,"乎"字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代替"於"字的。比如(甲)被動句通常不用"乎"字("東敗於齊"不說"東敗乎齊");(乙)"對於"的意義不用"乎"字("始吾於人也"不說"始吾乎人也")。相反地,有一種特殊情況卻只用"乎"不用"於":"惡乎"的意義是"於何"(詞序不同),不能說成"惡於"。在上古時代,一般也不用"於何"。例如: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論語·里仁)

敢問夫子惡乎長?(孟子·公孫丑上)

"諸"字等于說"之於",它是"之""於"二字的合音。例如:

殺之,寘諸畚。(左傳宣公二年)

穆公訪諸蹇叔。(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訪之於蹇叔;向蹇叔諮詢此事。)

子張書諸紳。(論語·衛(wèi)靈公)

(書之於紳;把它寫在衣帶上。)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孟子·梁惠王上)

后代有人把"諸於"二字連用,那是謬誤的仿古,因為"諸"字已經(jīng)代表"之於",自然不能再加"於"字了。

(3)為

介詞"為"字讀wèi,略等于現(xiàn)代的"給""替"或"因為"。例如: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左傳隱公元年)

為人謀而不忠乎?(論語·學而)

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論語·先進)

為長者折枝。(孟子·梁惠王上)

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孟子·梁惠王上)

介詞"為"字后面的賓語可以省略。例如:

君子不能為謀也。(禮記·檀弓下)

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莊子·養(yǎng)生主)

(4)之

介詞"之"字的用法是放在定語和名詞之間,把定語介紹給名詞,有的略等於現(xiàn)代漢語的"的"。例如:

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孟子·梁惠王上)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莊子·養(yǎng)生主)

其翼若垂天之云。(莊子·逍遙游)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荀子·勸學)

"之"字還有一種用法最值得注意,那就是把它用在主語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所謂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詞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賴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獨立存在。細分起來,有兩種情況:

第一,在一個分句的主語謂語之間用"之"字,表示語意未完,讓聽者或讀者等待下文。例如:

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戰(zhàn)國策·趙策)

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論語·顏淵)

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僖公十四年)

("傅"同附。)單說"父母愛子",是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句子,現(xiàn)在在主語"父母"和謂語"愛子"之間用一個"之"字,說成"父母之愛子",這就在形式上詞組化了,不能認為有獨立性了;在意思上也顯得話還沒有說完,聽者或讀者必然等待下文--"則為之計深遠"。其余兩個例子,也可以作同樣的分析。

在表示時間修飾的分句里,最容易見到這種"之"字。例如: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左傳僖公三十年)

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戰(zhàn)國策·趙策)

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論語·八佾)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莊子·逍遙游)可以說這是上古漢語表示時間修飾經(jīng)常用的一種句法。《莊子·養(yǎng)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既在主語謂語之間用"之"字,又說"之時",倒反而少見。

第二,這種"之"字又常常用在充當主語或賓語的主謂結(jié)構(gòu)之間。先看做是主語的主謂結(jié)構(gòu)之間用"之"字的例子:

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佐傳僖公四年)

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禮記·檀弓下)

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禮記·檀弓下)

湯之問棘也是已。(莊子·逍遙游)有時候,不是在主語謂語之間用"之"字,而是在主語和"於"字介賓詞組之間用"之"字,這樣形成的結(jié)構(gòu)再做句子的主語。例如:

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孟子·梁惠王上)

再看做賓語的主謂結(jié)構(gòu)之間用"之"字的例子: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傳宣公二年)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論語·子罕)

唯恐緘縢扃鐍之不固也。(莊子·胠篋)

又況聞樊將軍之在乎!(戰(zhàn)國策·燕策)

無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上面所討論的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之"字的句法,其主語都是名詞。假如這個名詞已經(jīng)在上文出現(xiàn),就常常用一個"其"字來代替它,因為"其"字所代替的正是名詞加介詞"之"字。例如:

宋人有曹商者,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車數(shù)乘。(莊子·列御寇)

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陽貨矙孔子之亡也,而饋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孟子·滕文公下) ("矙"kàn,視,瞧。)第一個例子里的"其往也",等於說"曹商之往也";第二個例子里的"其入也",等於說"師之入也";第三個例子里的"其亡也",等於說"陽貨之亡也"。再舉兩個例子:

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莊子·逍遙游)

彼,其於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莊子·逍遙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