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單元文選 論語

古代漢語 作者:王力


《論語》是孔子門人及其再傳弟子集成的。書中輯錄了孔子的言行和一些孔子弟子的言行,是一部儒家學(xué)派的經(jīng)典著作。漢初所傳的《論語》,有古論、齊論、魯論之分。古論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寫成,孔安國曾為之作訓(xùn)解,但已失傳。齊論為齊人所學(xué);魯論為魯人所傳。東漢鄭玄就魯論篇章,參考齊古,為之作注,今亦殘佚。魏時的何晏集漢儒以來各家之說,成《論語集解》,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論語》注本。后來,《論語》逐漸被人重視,研究的人也很多。至唐文宗時,被列入經(jīng)書。宋朱熹又把它與《大學(xué)》、《中庸》(《禮記》中的兩篇)、《孟子》合為《四書》,并為《論語》、《孟子》作了集注,成為官定的讀本,《論語》從此更為一般人所重視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出身於沒落奴隸主貴族。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他曾在魯國做過官,但主要是從事於學(xué)術(shù)和教育活動。他是我國古代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和大政治家,是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

《論語》共二十篇,內(nèi)容包括政治主張、教育原則、倫理觀念、品德修養(yǎng)等方面。語言簡而易曉,含蓄有致,為語錄的典范。其中有很多總結(jié)社會生活經(jīng)驗的言論,后來逐步發(fā)展為格言和成語,對后代文學(xué)語言有很大的影響。

《論語》通行的注本有《論語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論語集注》,清劉寶楠的《論語正義》。今人楊伯峻的《論語譯注》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學(xué)而[1]

(1)子曰[2]:"學(xué)而時習(xí)之[3],不亦說乎[4]?有朋自遠(yuǎn)方來[5],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6],不亦君子乎[7]?"

[1]"學(xué)而"是篇名?!墩撜Z》本來沒有篇名,后人摘取每篇第一句的兩個字作為篇名。

[2]子,男子的尊稱。這里指孔子。

[3]時,以時,按時。時習(xí),按時誦習(xí)(依王肅說)。

[4]說(yùu),喜悅,高興,后來寫作"悅"。

[5]上古朋和友是有區(qū)別的:同門(師)為朋,同志為友。

[6]人不知,指別人不了解自己。慍(yùn),怒。

[7]君子,舊指所謂道德高尚的人。

(2)曾子曰[1]:"吾日三省吾身[2]:為人謀而不忠乎[3]?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4]?"

[1]曾子,名參(shēn),字子輿,孔子的弟子。

[2]日,每天。省(xǐng),檢查。

[3]為(wèi),介詞。謀,策劃,考慮,這里指考慮事情。

[4]傳(chuán),傳授,這里指老師傳授的知識。習(xí),復(fù)習(xí),溫習(xí)。

(3)子曰:"君子食無求飽[1],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2],就有道而正焉[3],可謂好學(xué)也已[4]。"

[1]無,通毋。

[2]敏於事,在辦事情上敏捷。慎於言,在說話上謹(jǐn)慎。

[3]大意是:在學(xué)業(yè)上有弄不清楚的地方,向有道德的人請教,以正定其是非(依邢昺說)。就,走向,接近。

[4]好,讀hào,去聲。已,通"矣"。

(二)為 政

(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1],思而不學(xué)則殆[2]。"

[1]罔,指罔然無所得。

[2]殆,疑惑(從王引之說,見《經(jīng)義述聞·通說上》)。

(3)子曰:"由[1],誨女知之乎[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3]。"

[1]由,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弟子。

[2]誨,教導(dǎo)。女,第二人稱代詞,后來寫作"汝"。

[3]是,指示代詞,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幾句大意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

(4)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1]。大車無輗,小車無軏[2],其何以行之哉!"

[1]而,連詞,這里含有假設(shè)的意思,等於說"如果"???,可以,行。

[2]大車,指牛車。輗(ní),轅端橫木,縛軛以駕牛者。小車,指馬車。軏(yuè),轅端上曲,鉤衡(衡,橫木)以駕馬者。

(三)里仁

(1)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2)子曰:"參乎[1]!吾道一以貫之[2]。"曾子曰:"唯[3]!"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

[1]參,曾參。

[2]一以貫之,指用一個道理把一切事物之理貫串起來。以,介詞,有"用"或"拿"的意思。"一"是"以"的賓語,提到前面去了。

[3]唯,答應(yīng)的聲音。

[4]恕,就是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3)子曰:"君子喻於義[1],小人喻於利。"

[1]喻,明白,懂得。

(4)子曰:"見賢思齊焉[1],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2]。"

[1]思齊,想要和他看齊。齊,用如動詞。

[2]內(nèi),內(nèi)心。自省(xǐng),自我檢查。意思是說,看見不賢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沒有同他一樣的毛病。

(四)公冶長[1]

(1)宰予晝寢[2],子曰:"朽木不可雕也[3],糞土之墻,不可朽也[4]。於予與何誅[5]!"子曰:"始吾於人也[6],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7]。"

[1]公冶長,孔子的弟子,公冶是復(fù)姓。

[2]宰予,字子我,孔子的弟子。畫寢,白天睡覺。

[3]朽,腐爛。

[4]污(wū),同圬,涂墻,這里指粉刷。

[5]於,介詞,有"對於"的意思。與(yú),語氣詞,下文的"與"同。誅,譴責(zé)。這句是說,對於宰予這樣的人,責(zé)備什么呢(即"不值得責(zé)備"的意思)。

[6]始,等於說"先前","起初"。

[7]改是,改變了這個(聽其言而信其行)。

(2)子貢問曰[1]:"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2]?"子曰:"敏而好學(xué)[3],不恥下問[4],是以謂之文也。"

[1]子貢,姓端木,名賜,子貢是他的字。孔子的弟子。

[2]孔文子,名圉(yǔ),衛(wèi)國大夫。"文"是他的謚號。謂,叫做。

[3]敏,理解問題快。

[4]下問,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

(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1],子聞之曰:"再[2],斯可矣[3]。"

[1]季文子,名行父(fǔ),魯國大夫。"文"也是謚號。三,古人說三的時候,往往不指確數(shù)的"三",而只表示次數(shù)很多。但這里和"再"相對,所以仍應(yīng)看做確數(shù)。

[2]再,兩次,和又、復(fù)等字不同。

[3]斯,就。

(4)顏淵季路侍[1]。子曰:"盍各言爾志[2]。"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3],與朋友共[4],敝之而無憾[5]。"顏淵曰:"愿無伐善[6],無施勞[7]。"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8]。"

[1]顏淵,名回,字子淵,孔子的弟子。季路,即子路。侍,卑者陪伴在尊者身旁叫侍。

[2]盍(hé),"何不"的合音。

[3]裘,皮衣。唐石經(jīng)初刻本無輕字(見阮元《論語注疏校勘記》)。

[4]共,動詞,指共同享用。

[5]把它用壞了也不怨恨。敝,破,壞,這里是使動用法。憾,恨。

[6]伐,夸耀。

[7]無施勞,指不把勞苦的事加在別人身上。

[8]對老年人,使他們安,對平輩的人(朋友),使他們能信任我,對少年人,使他們歸依我。懷,歸(依孔安國說)。

(五)雍也

(1)哀公問[1]:"弟子孰為好學(xué)?"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xué)[2],不遷怒,不貳過[3]。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4]!未聞好學(xué)者也。"

[1]哀公,魯哀公。

[2]者,語氣詞。

[3]遷,移。不遷怒,不把怒氣轉(zhuǎn)移到與那件事無關(guān)的人身上。貳,重復(fù)一次。不貳過,不重犯同樣的錯誤。

[4]亡,通無。

(2)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1],在陋巷,人不堪其憂[2],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1]飲,用如名詞,飲料。

[2]不堪,忍受不了。

(3)冉求曰[1]:"非不說子之道[2],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3],今女畫[4]。"

[1]冉(rǎn)求,字子有,孔子的弟子。

[2]說(yuè),后來寫作"悅"。道,這里指孔子的學(xué)說。

[3]中道,半路。廢,停止,這里指因疲乏而走不動了(參照《禮記·表記》"中道而廢"鄭玄注)。

[4]畫,指給自己畫定一個界限,不肯前進(jìn)。

(六)述而

(1)子曰:"默而識之[1],學(xué)而不厭[2],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3]?"

[1]識(zhì),記住。

[2]厭,滿足。

[3]對我來說有什么呀?也就是說,這三件事對我來說都不難。

(2)子曰:"德之不修[1],學(xué)之不講[2],聞義不能徙[3],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1]修,通修,培養(yǎng)。

[2]講,講習(xí),研究。

[3]大意是:聽到了應(yīng)當(dāng)做的事(義),卻不能放下暫時可以不做的事,而改從應(yīng)當(dāng)做的事。

(3)子曰:"飯疏食[1],飲水,曲肱而枕之[2],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云。"

[1]飯,舊讀上聲,動詞,吃。疏食(sì),粗糧。

[2]曲,彎曲,使動用法。肱(gōng),手臂自肘到腕的部分。枕(zhèn),動詞,當(dāng)枕頭用。

(4)葉公問孔子於子路[1],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2]"

[1]葉(shè)公,名諸梁,楚國大夫。

[2]云爾,如此而已。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蒣1]。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

[1]三人,等於說幾個人,并非確指"三"。行,走路。焉,指示代詞兼語氣詞,這里指代"三人"。

[2]這兩句意思是: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加以學(xué)習(xí),他們身上的缺點作為自己的借鑒,藉以改正自己身上與他們相同的缺點。

(6)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1],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2]。"公西華曰[3]:"正唯弟子不能學(xué)也[4]!"

[1]抑,轉(zhuǎn)折連詞,這里有"不過"的意思。為之,指學(xué)習(xí)"圣人之道"。

[2]云爾已矣,等於"云爾"。

[3]公西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孔子的弟子。

[4]唯,句中語氣詞,表示判斷。

(七)泰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己任[2],不亦重乎?死而后已[3],不亦遠(yuǎn)乎?"

[1]弘,大,這里指心胸寬廣。毅,剛強(qiáng)。

[2]仁以為己任,即"以仁為己任"。

[3]已,停止。

(八)子罕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1],不舍晝夜[2]!"

[1]逝者,消逝的事物。斯,指示代詞,指川水。夫(fú),感嘆語氣詞。

[2]不舍晝夜,是說川水日夜不停地流。舍,止。

(2)子曰:"三軍可奪帥也[1],匹夫不可奪志也。"

[1]這句是說,三軍人數(shù)雖多,如果軍心不齊,它的主將也會被人奪走。三軍,古代一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諸侯大國有三軍。

(3)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1]。"

[1]雕,通凋,凋謝,凋零。

(九)鄉(xiāng)黨

廄焚[1],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1]廄(jiù),馬棚。

(十)先進(jìn)

(1)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1]?"子曰:"師也過[2],商也不及[3]。"曰:"然則師愈與[4]?"子曰:"過猶不及[5]。"

[1]師,顓(zhuān)孫師,字子張。商,卜商,字子夏。兩人都是孔子的弟子。

[2]過,超過。

[3]不及,沒有達(dá)到。

[4]愈(yù),勝過。與(yú),疑問語氣詞。

[5]猶,像……一樣。這句是說:超過或沒有達(dá)到,都是不好??鬃右?中庸之道"作為行為的準(zhǔn)則,所以認(rèn)為"過"與"不及"同樣不好。

(2)季氏富於周公[1],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2]。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3]!"

[1]季氏,季孫氏,魯大夫,權(quán)威大於魯侯。於,介詞。富於周公,比周公富。

[2]求,冉求。聚斂(liǎn),指搜刮錢財。附益,增加。

[3]徒,徒黨。小子,指門人。鳴,這里是使動用法。

(3)子路問:"聞斯行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2]!"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3],故進(jìn)之[4];由也兼人[5],故退之。"

[1]聞,聽見,這里指聽見了應(yīng)當(dāng)做的事,即"聞義"。斯,就,馬上。行,實行,實踐。諸,"之乎"的合音字。

[2]如之何,等於"如何"。

[3]退,指遇事畏縮不前。

[4]進(jìn),使動用法。下文"退"的用法同此。

[5]兼人,指勝人。這是說子路喜歡勝過別人。

(4)子路、曾晰、冉有、公西華侍坐[1]。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2]。居則曰[3]:'不吾知也[4]。'如或知爾[5],則何以哉[6]?"

子路率爾而對曰[7]:"千乘之國[8],攝乎大國之間[9],加之以師旅[10],因之以饑饉[11]。由也為之,比及三年[1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3]。"

夫子哂之[14]。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15],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16]。如其禮樂,以俟君子[17]。"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xué)焉[18]。宗廟之事[19],如會同[20],端章甫[21],愿為小相焉[22]。"

"點,爾何如?"

鼓瑟希[23],鏗爾,舍瑟而作[24],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25]。"

子曰:"何傷乎[26]?亦各言其志也[27]!"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28],冠者五六人[29],童子六七人[30],浴乎沂[31],風(fēng)乎舞雩[32],詠而歸[33]。"

夫子喟然嘆曰[34]:"吾與點也[35]。"

[1]曾晰(xī),名點,曾參的父親,孔子的弟子。

[2]這兩句話歷來有不同的解釋,今依孔安國說,大意是:不要因為我的年紀(jì)比你們大,就不敢回答我的問題。乎,於。爾,你們。

[3]居,間呆著,指平日在家的時候。

[4]知,了解。

[5]或,有人,無定代詞。

[6]等於說:你們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7]率爾,輕率急忙的樣子。

[8]乘,兵車。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在當(dāng)時只能算中等國家。

[9]攝,逼近。攝乎大國之間,意為處於大國中間不得伸展。

[10]加,加到……上。之,指千乘之國。師旅,指侵略軍隊。

[11]因之,等於說"繼之"。饑,谷不熟。饉,菜不熟。饑饉,泛指荒年。

[12]比及,等到了。

[13]方,道義的方向。

[14]哂(shěn),笑。

[15]如,或者。下文"如會同"的"如"同。這兩句是指周圍六七十里和五六十里的小國家。

[16]足民,即使民富足。

[17]如,若,至於。俟,等待。

[18]我不敢說我能夠做,但是,我愿在這方面學(xué)習(xí)。

[19]宗廟之事,指諸侯祭祀祖先的事。

[20]會,指諸侯會盟。同,指諸侯共同朝見天子。

[21]端,古人用整幅布做的禮服,又叫玄端。章甫,一種禮帽。端和章甫這里都用如動詞,即穿著禮服,戴著禮帽。這里指小相所服(依劉寶楠說)。

[22]相(xiàng),在祭祀或會盟時,主持贊禮和司儀的人。按:宗廟會同,都是諸侯的事。公西華愿為小相,只是謙詞。

[23]希,稀。這里是說瑟的聲音已近尾聲。

[24]鏗,象聲詞。鏗爾,等於說鏗然,這里形容推瑟發(fā)出的聲音。在古代漢語中,象聲和繪景是用同一種構(gòu)詞法,所以加"爾"或"然"(比較:率爾、喟然)。舍,舍棄,這個意義后來寫作"舍"。這里指放下。作,起,這里指站起來。

[25]撰,才具(才干),指從事政治工作的才能。

[26]傷害什么呢?意思是"有什么關(guān)系呢"。

[27]亦,副詞,這里有"只是""不過是"的意思。

[28]莫(mù),后來寫作"暮"。暮春,指三月。者,語氣詞。

[29]冠(guàn)者,成年人。古時,到了二十歲的男子,須行冠禮,此后,就算成年人了,所以用冠者稱成年人。

[30]童子,未冠的少年。

[31]1)沂(yí),水名,在今山東曲阜縣南。

[32]風(fēng),用如動詞,吹風(fēng),乘涼。舞雩(yú),是古時求雨的壇,在曲阜縣東面。

[33]詠,唱歌。

[34]喟(kuì)然,長嘆的樣子。

[35]與(yù),贊成,同意??鬃赢?dāng)時知道他的政治主張已經(jīng)實行不了,所以這樣說。

三子者出,曾晰后。曾晰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1]?"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2]!"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3],是故哂之[4]。唯求則非邦也與[5]?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6]?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7]?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8]?"

[1]夫(fú),指示代詞。

[2]已矣,罷了。

[3]讓,謙讓。

[4]是故,等於說"因此"。

[5]這句大意是:[子路談的固然是治理國家的大事,]難道冉有說的就不是治國大事嗎?唯,句首語氣詞,幫助判斷。邦,國家。

[6]安見,怎見得。者,語氣詞。

[7]不是諸侯的事情是什么?這是說,那也是國家大事??!

[8]公西華只能給諸侯做小相,那末誰能給諸侯做大相呢?之,指諸侯。小,小相。為之小,是雙賓語結(jié)構(gòu),下句同此。

(十一)顏淵

(1)司馬牛問君子[1]。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nèi)省不疚[2],夫何憂何懼?"

[1]司馬牛,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弟子。問君子,問怎樣才算是君子。

[2]內(nèi)省(xǐng),內(nèi)心反省。疚,病。這里指有愧於心。

(2)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1]。"子夏曰:"商聞之矣[2]:'死生有命,富貴在天'[3]。君子敬而無失[4],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5]--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1]亡,通無。

[2]聞之矣,聽說過這樣的話了。

[3]這兩句反映了宿命論觀點。

[4]敬,嚴(yán)肅。失,這里指放縱,隨便。

[5]四海之內(nèi),古人認(rèn)為中國四境有海環(huán)繞,所以稱中國為四海之內(nèi)或海內(nèi)。

(3)子貢問政[1]。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2]。"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3],於斯三者何先[4]?"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5]。"

[1]問政,問怎樣管理政事。

[2]民信之,人民信任國家。

[3]去,去掉。

[4]何先,先做哪一樣,這里是說先去掉哪一樣。

[5]人民對政府沒有信任,國家就立不住。

(4)棘子成曰[1]:"君子質(zhì)而已矣[2],何以文為[3]?"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4],駟不及舌[5]!文猶質(zhì)也,質(zhì)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6]。"

[1]棘子成,衛(wèi)國的大夫。

[2]質(zhì),樸質(zhì)無華。

[3]何以,何用,為什么用。文,文采。為,句末語氣詞,經(jīng)常與"何以"相應(yīng)。

[4]夫子,指棘子成。這句意思是:夫子這樣說明君子,真可惜呀!"夫子之說君子也"是主語,"惜乎"是謂語。

[5]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上已經(jīng)說出了的話。舌,這里指說出的話。

[6]文猶質(zhì)也,質(zhì)猶文也,等於說文質(zhì)不分。鞟(kuò),去掉了毛的皮。這幾句是說:如果只要質(zhì)不要文,那么君子與非君子就不能區(qū)別了,就像虎豹的鞟和犬羊的鞟不能區(qū)別一樣。

(5)哀公問於有若曰[1]:"年饑,用不足[2],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3]?"曰:"二[4],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5]?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1]有若,即有子。

[2]國家的財用不足。

[3]盍,何不。徹,十分抽一的稅率,這里用如動詞。

[4]二,指十分抽二的稅率。

[5]百姓富足了,您跟誰不富足呢?意思是,您也富足了。

(6)子曰:"聽訟[1],吾猶人也。必也[2],使無訟乎!"

[1]訟,訴訟。聽訟,斷案。

[2]必,一定,必須。

(7)季康子患盜[1],問於孔子??鬃訉υ唬?茍子之不欲[2],雖賞之不竊[3]。"

[1]盜,偷東西的人。

[2]茍,如果。欲,指貪財。之,介詞。

[3]賞,獎勵。

(十二)子路

(1)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1]?"子曰:"必也,正名乎[2]?"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3]!奚其正[4]?"子曰:"野哉由也[5]!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6]。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7]。事不成,則禮樂不興[8]。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9]。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10]。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11]。"

[1]奚,何。奚先,先做什么?

[2]正,使動用法。名,名稱,名分。正名,使名分正。儒家按照自己的標(biāo)準(zhǔn),要求社會上的人各從其類,各守其位,行事都合乎他的名分。

[3]迂,遠(yuǎn),這里指遠(yuǎn)離實踐。后代凡脫離實際,而只知道搬書本,都叫做迂。這句大意是:你竟迂到了這種程度。"子之迂也"是主語,"有是哉"是謂語。

[4]為什么要"正"?意思是沒有正名的必要。其,句中語氣詞,加強(qiáng)反問語氣。

[5]野,鄙陋。

[6]蓋,句首語氣詞,有"大概"的意思,實際上表示肯定。闕,通缺。如,詞尾。闕如,指存疑,即闕而不論。

[7]事,指政事。

[8]禮樂,指教化。興,盛。

[9]不中(zhòng),指不得當(dāng)。

[10]措,放。今本"措"作"錯"。無所措手足,沒有放手腳的地方,意思是說,不知如何是好。

[11]茍,不嚴(yán)肅,跟"敬"相對。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1];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1]令,下命令。行,指教化得以推行。

(3)子適衛(wèi),冉有仆[1]。子曰:"庶矣哉[2]!"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3]?"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仆,駕車。

[2][衛(wèi)國]人真多??!庶,眾,指人多。

[3]何加,增添些什么?意思是再辦些什么。

(4)子夏為莒父宰[1],問政。子曰:"無欲速[2],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dá)[3],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1]莒父(jǔfǔ),魯邑名。宰,相當(dāng)於縣長之類的官。

[2]辦事不要企圖很快成功。

[3]達(dá),到達(dá)。不達(dá),指達(dá)不到目的。

(5)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之[1],何如?"子曰:"未可也。""鄉(xiāng)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1]好(hào),動詞,喜歡,跟惡(wù)相對。

(十三)憲問

(1)子曰:"為命[1],裨諶草創(chuàng)之[2],世叔討論之[3],行人子羽修飾之[4],東里子產(chǎn)潤色之[5]。"

[1]命,辭令,指外交場合的言辭。

[2]裨諶(píchén),鄭國大夫。草創(chuàng),指起草。

[3]世叔,游吉,鄭大夫。討,研究。論,評論。注意"討論"與今義的差別。

[4]行人,外交官。子羽,姓公孫,名揮,鄭大夫。修飾,指對文章進(jìn)行修改。

[5]東里,地名,子產(chǎn)所居。潤色,指修辭方面的加工。

(2)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1]。"曰[2]:"未仁乎[3]?"子曰:"桓公九合諸侯[4],不以兵車[5],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6]!"

[1]齊襄公無道,鮑叔牙奉公子小白出奔莒國。后來襄公被殺,管仲和召忽奉公子糾出奔魯國。魯送公子糾回齊國,沒有打進(jìn)去,而公子小白先進(jìn)入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腹刽攪鴼⒘斯蛹m,把管召二人送回齊國。召忽自殺了,管仲請坐囚車至齊。由於鮑叔牙的推薦,管仲作了齊桓公的相。"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就是指這件事。死之,等於說"殉難"。

[2]這個"曰"字和前一個"曰"字是同一人說話,這種重復(fù)的"曰"字常常表示另起一個頭。這里表示敘事已畢,再用"曰"字提出問題。

[3]不算是仁吧?

[4]九合,指多次會合。

[5]不憑藉武力。

[6]如,等於說"乃"。如其仁,[這]就是他的仁(依王引之說,見《經(jīng)傳釋詞》)。

(3)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1]!"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2],民到于今受其賜[3]。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4]!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於溝瀆而莫之知也[5]?"

[1]相,輔佐。

[2]匡,匡正。

[3]賜,恩惠,好處。

[4]微,[如果]沒有。其,句中語氣詞,有"恐怕"的意思。被(pī),披。衽(rèn),衣襟。左衽,衣襟左掩。被發(fā)左衽,指當(dāng)時所謂"夷狄"(四方外族)的風(fēng)俗,意思是說中原被夷狄所占。

[5]匹夫匹婦,指庶人,百姓。諒,信用,這里指道義上的固執(zhí)。經(jīng),上吊,吊死。瀆(dú),小渠。

(4)子曰:"其言之不怍[1],則為之也難。"

[1]怍(zuò),慚愧。

(5)子曰:"君子道者三[1],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2]。"

[1]君子道,君子之道。

[2]自道,自己說自己。

(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1]。"

[1]其,指自己。

(7)子路宿於石門[1],晨門曰[2]:"奚自[3]?"子路曰:"自孔氏[4]。"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1]石門,地名,在今山東省平陰縣北。

[2]晨門,掌管早晚開閉城門的人,即守門的人。

[3]奚,何。奚自,從哪里[來]。

[4]孔氏,指孔子。

(十四)衛(wèi)靈公

(1)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1],有殺身以成仁。"

[1]害,損害。

(2)子曰:"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1]。"

[1]遠(yuǎn)慮,長遠(yuǎn)的打算。近憂,迫身的憂患。

(3)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1],不以人廢言[2]。"

[1]大意是:君子不因為這個人言論好就薦舉他。言,言論。舉,薦舉,推舉。

[2]大意是:不因為這個人不好就廢棄他的好言論。

(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1]?"子曰:"其恕乎[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3]。"

[1]一言,這里指一個字。

[2]其,句首語氣詞,有"大概"的意思。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八個字說明什么是"恕"。

(5)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1]。"

[1]過,錯誤。第一個"過"用如動詞,第二個"過"為名詞。

(6)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xué)也。"

(7)子曰:"當(dāng)仁[1],不讓於師。"

[1]碰到要發(fā)揮仁的精神的時候。當(dāng),動詞。當(dāng)仁,按字面解釋是"在仁的面前"。

(十五)季氏[1]

季氏將伐顓臾[2]。冉有季路見於孔子[3],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4]。"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5]?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6],且在邦域之中矣[7]。是社稷之臣也[8],何以伐為[9]?"

冉有曰:"夫子欲之[10];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11]:'陳力就列[12],不能者止。'危而不持[13],顛而不扶[14],則將焉用彼相矣[15]?且爾言過矣?;①畛鲮惰訹16],龜玉毀於櫝中[17],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18],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19]。丘也聞有國有家者[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21]。蓋均無貧[22],和無寡[23],安無傾[24]。夫如是[25],故遠(yuǎn)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26]。既來之,則安之[27]。今由與求也,相夫子[28],遠(yuǎn)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29],而謀動干戈於邦內(nèi)[30],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31]。"

[1]季氏,季孫氏,魯國最有權(quán)勢的貴族,這里指季康子,名肥。

[2]顓臾(zhuānyú),小國,是魯國的屬國,故城在今山東費縣西北。

[3]冉有和季路當(dāng)時都是季康子的家臣。見(xiàn),謁見。

[4]事,指軍事。

[5]恐怕要責(zé)備你吧?無乃,這里有"恐怕要"的意思。是,代詞,復(fù)指賓語"爾"。過,責(zé)備。

[6]先王,指周之先王。東蒙主,主祭東蒙山神的人。東蒙,即蒙山,在今山東蒙陰縣南四十里,西南接費縣界。主,主祭人。

[7]指在魯國疆土里邊。

[8]是,代詞,指顓臾。社稷,代表"國家",這里指魯國。

[9]為,語氣詞。

[10]夫子,指季康子。

[11]周任,古代的良史。

[12]陳,陳列,擺出來。陳力,這里有"量力"的意思。列,位次,職位。

[13]危,不穩(wěn),這里指站不穩(wěn)。持,把著。

[14]顛,倒,跌。扶,攙著。

[15]相(xiàng),扶著瞎子走路的人。

[16]兕(sì),獨角犀。柙(xiá),關(guān)猛獸的籠子。

[17]龜玉都是寶物。龜,龜版,用來占卜。玉,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來表示爵位,玉器用於祭祀。櫝(dú),匣子。

[18]固,指城郭堅固。近,靠近。費(bì),季氏的私邑,即今山東費(fèi)縣。

[19]君子厭惡那種態(tài)度:想這樣,卻撇開不談,而一定要為它作些別的說辭。疾,痛恨。夫,代詞,那種。舍,舍棄,撇開。后來寫作"舍"。

[20]"國"是諸侯統(tǒng)治的政治區(qū)域。"家"是卿大夫統(tǒng)治的政治區(qū)域。

[21]這兩句話應(yīng)該是:"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這樣上下文才講得通?!洞呵锓甭丁ぶ贫绕泛汀段簳埰栈輦鳌芬墩撜Z》均作"不患貧而患不均"。寡,指人口少。

[22]大意是:財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沒有貧困。

[23]大意是:上下和睦,人民都愿歸附,就沒有人口少的現(xiàn)象。

[24]大意是:國家安定,就沒有傾覆的危險。

[25]夫,句首語氣詞。

[26]文,文教,指禮樂。來,使……來[歸附]。

[27]安,用如動詞,使……安定。

[28]相(xiàng),輔佐。

[29]分崩離析,等於說四分五裂。

[30]干,盾牌。戈,古代用來刺殺的一種長柄兵器。干戈,指軍事。

[31]蕭墻,國君宮門內(nèi)當(dāng)門的小墻,又叫做屏。全句是說季氏見疑於哀公,將有內(nèi)變(依方觀旭說,見《論語正義》)。

(十六)陽貨

(1)陽貨欲見孔子[1],孔子不見。歸孔子豚[2]??鬃訒r其亡也而往拜之[3]。遇諸涂[4]。

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5]:懷其寶而迷其邦[6],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7]?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8]。"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1]陽貨,名虎,季氏家臣中最有權(quán)勢的人。欲見(xiàn)孔子,想讓孔子謁見他。

[2]歸,通饋,贈送。豚,小豬,這里是指做熟了的小豬。

[3]時,伺,窺探。亡,不在。陽貨送孔子豚是打算讓孔子回拜他,借此能見得著孔子,孔子不愿和陽貨見面,趁他不在家的時候去回拜。

[4]涂,通途。

[5]這里的"曰"和下文的兩個"曰不可"都是陽貨自問自答(依毛奇齡說,見《論語稽求篇》)。

[6]懷,揣在懷里。懷寶,比喻懷藏著才能。迷,亂。這是說孔子有政見藏著不拿出來而使魯國迷亂。

[7]好(hào)從事,指喜歡從事於政治。亟(qì),屢次。時,時機(jī)。知(zhì),有智慧,聰明。這個意義后來寫作"智"。

[8]與,等於說等待。

(2)子曰:"鄉(xiāng)原[1],德之賊也[2]。"

[1]原,通愿,忠厚。鄉(xiāng)原,等於說好好先生。鄉(xiāng)里的人多數(shù)認(rèn)為他忠厚,實際上他是同流合污,以博取忠厚之名。

[2]德的敗壞者。

(十七)微子

(1)齊人歸女樂[1],季桓子受之[2],三日不朝??鬃有?。

[1]歸,見《陽貨》章注。女樂(yuè),女子歌舞隊。

[2]季桓子,季孫斯,魯國的上卿。

(2)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1]:"鳳兮[2]!鳳兮!何德之衰[3]?往者不可諫[4],來者猶可追[5]。已而[6]!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7]!"

孔子下[8],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1]接輿,姓陸,名通,字接輿(依邢昺說),楚國的隱者,為了避世,假裝瘋狂,所以稱為楚狂。歌而過孔子,一邊唱著,一邊走過孔子的旁邊。

[2]鳳,比喻孔子。兮,語氣詞,多見於詩歌韻文,用在句末和句中,大致和現(xiàn)代漢語的"啊"相近。

[3]為什么德行這樣衰微呢?這是譏諷孔子不能隱退。

[4]諫,諫止。

[5]未來的事還可能來得及。暗指孔子現(xiàn)在隱退還來得及。

[6]算了吧!而,語氣詞。

[7]現(xiàn)在從事政治的人危險了!殆,危險。

[8]下,下車(從包咸注)。

(3)長沮桀溺耦而耕[1]??鬃舆^之,使子路問津焉[2]。

長沮曰:"夫執(zhí)輿者為誰[3]?"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4]!"

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5]?"對曰:"然[6]。"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7],而誰以易之[8]?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9]?"耰而不輟[10]。

子路行以告[11]。夫子憮然[12],曰:"鳥獸不可與同群[13]。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14]?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15]。"

[1]長沮(jū)、桀溺,都是當(dāng)時的隱士。長沮桀溺可能不是這兩個人的真實姓名。耦,古代的一種耕作方法,即兩人各執(zhí)一耜(sì,犁),同耕一尺寬之地(兩耜合耕,耕出之地的寬度,恰為一尺)。耦而耕,用耦耕的方法來耕。

[2]津,渡口。

[3]那個在車上拿著韁繩的人是誰?執(zhí),這里有執(zhí)轡(韁繩)的意思。執(zhí)輿,是執(zhí)轡於車的意思(從邢昺疏)。

[4]三個"是"字都是代詞,當(dāng)"這個人"講。是也,這里有"[是]這個人"的意思。

[5]徒,徒黨。

[6]然,等於說"是的"。

[7]洪水彌漫,天下都是這樣。比喻社會紛亂。因問渡口,故借水作比喻。滔滔,水彌漫的樣子。

[8]你們和誰來改變它呢?以,與。易,改變(依朱熹說)。

[9]再說,你跟隨"避人之士"(指孔子躲避壞人,不同他們合作),難道趕得上跟隨"避世之士"(躲避亂世的人,桀溺自謂,嗎?且,連詞,這里有"再說"的意思。而,你,指子路。"與其"和"豈若"相呼應(yīng),等於現(xiàn)代"與其"和"不如"相呼應(yīng)。

[10]耰(yōu),播種以后,用土蓋上。輟(chuò),停。

[11]以告,把這話告訴了孔子,"以"后省略了賓語。

[12]憮(wǔ)然,發(fā)愣的樣子。

[13]鳥獸[我們]不可以跟它們同群。即不能隱居山林,必須在社會中生活。

[14]我不是跟人群在一起而是跟誰在一起呢?這是說不能隱居。斯,這。徒,徒眾。斯人之徒,等於說人群。兩個"與"字都當(dāng)"跟……在一起"講。

[15]"與"字后面省略了賓語。

(4)子路從而后[1],遇丈人[2],以杖荷蓧[3]。

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

丈人曰:"四體不勤[4],五谷不分[5],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6]。

子路拱而立[7]。

止子路宿[8],殺雞為黍而食之[9],見其二子焉[10]。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11]。

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12]!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3]。"

[1]子路跟隨孔子而落在后面。

[2]丈人,老人。

[3]荷(hè),扛。蓧(diào),古代除草用具。

[4]四體,四肢。勤,勞。

[5]五谷,稻、黍(黃米)、稷(與黍相似,不黏,即穈子)、麥、菽(豆)。分,辨別(依朱熹說)。

[6]植,倚(依孔安國說)。蕓,通耘,除草。

[7]拱,拱手,表示敬意。

[8]止,留。

[9]為黍,作黃米飯。

[10]使二子拜見子路。見(xiàn),使見。

[11]到了丈人家里的時候,原來丈人已經(jīng)走(出門)了。

[12]想使自己身子乾凈,卻亂了大倫。倫,人倫,古代社會所規(guī)定的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guān)系。大倫,指君臣之義。

[13][自己的]學(xué)說行不通,[自己]早已知道了。

(十八)子張

(1)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1]。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2],其不可者拒之[3]。'"子張曰:"異乎吾所聞[4]。君子尊賢而容眾[5],嘉善而矜不能[6]。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7]?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1]交,指交友之道。

[2]可以交往的,就跟他在一起。與,見《微子·長沮桀溺》注。

[3]拒,拒絕。

[4]和我所聽到的不同。乎,於。

[5]容,包容。眾,普通人。

[6]嘉,贊美。矜,同情。不能,指無能的人。

[7]何所不容,即"所不容者為何",也就是"無所不容"的意思。

(2)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1]。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2]。"

[1]食,蝕。這個意義后來寫作"蝕"。

[2]更(gēng),改變。仰,敬仰。

(3)衛(wèi)公孫朝問於子貢[1],曰:"仲尼焉學(xué)[2]?"子貢曰:"文武之道[3],未墜於地,在人[4]。賢者識其大者[5],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xué),而亦何常師之有[6]?"

[1]公孫朝,衛(wèi)大夫。公孫,復(fù)姓。

[2]焉學(xué),從哪里學(xué)。

[3]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4]在人,在於人們之中,是說人們還有能記得的(依朱熹說)。

[5]識(zhì),記住。其大者,其中之大者。其,指文武之道。下文"其小者"同。

[6]亦,又。何常師之有,等於說"有何常師"。之,代詞,復(fù)指賓語"常師"。

禮記

《禮記》是一部資料匯編性質(zhì)的書。是七十子后學(xué)者和漢代學(xué)者所記。其所記錄的都是戰(zhàn)國秦漢間儒家的言論,特別是關(guān)於禮制方面的言論,內(nèi)容很復(fù)雜。其中有的是解釋禮經(jīng)(即《儀禮》),有的是考證和記載禮節(jié)制度,有的是記述某項禮節(jié)條文和某項政令,有的是談關(guān)於禮制的理論。此外,還有些篇幅是專門記錄孔子和七十子的言論以及孔門和時人的雜事的。其中有很多東西是封建性的糟粕,但這部書所收集的資料反映出古代社會倫理觀念、宗法制度、階級關(guān)系和儒家各派的思想等等,對研究這些問題還有不少參考價值。其中有些言論,是值得批判地繼承的。

《禮記》有兩種本子,都是漢人輯錄的。載德輯錄本叫《大戴禮記》,原有八十五篇,現(xiàn)存三十九篇。戴圣輯錄的叫《小戴禮記》,共四十九篇,就是現(xiàn)在通行的《禮記》,東漢鄭玄給它作了注,唐孔穎達(dá)作了疏。這就是所謂《禮記注疏》,是最通行的注本。此外較通行的還有元代陳澔的《禮記集說》和清代朱彬的《禮記訓(xùn)纂》、孫希旦的《禮記集解》。

有子之言似夫子(檀弓上)[1]

有子問於曾子曰[2]:"問喪於夫子乎[3]?"曰:"聞之矣。'喪欲速貧[4],死欲速朽'[5]。"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參也聞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參也與子游聞之。"有子曰:"然。然則夫子有為言之也[6]。"

[1]《檀弓》是《禮記》的篇名。原篇沒有小標(biāo)題,以下各篇同。

[2]有子,即有若。

[3]在夫子那里聽說過丟官罷職的事情嗎?問,當(dāng)作"聞"(依《經(jīng)典釋文》)。喪(sàng),失去,丟掉,這里作丟官罷職講。夫子,指孔子,下同。

[4]丟了官,希望快點窮。

[5]死了,希望快點腐爛。

[6]有為(wèi),有所為(wèi),是"有目的"的意思。

曾子以斯言告於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1]!昔者,夫子居於宋,見桓司馬自為石槨[2],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3],死不如速朽之愈也[4]。'死之欲速朽,為桓司馬言之也[5]。南宮敬叔反[6],必載寶而朝[7]。夫子曰:'若是其貨也[8],喪不如速貧之愈也。'喪之欲速貧,為敬叔言之也。"

[1]有子的話像夫子,[像得]可厲害??!"有子之言似夫子"是主語,"甚"是謂語。

[2]桓司馬,桓魋(tuí)。槨(guǒ),同槨,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3]"其靡若是"的倒裝。靡,奢侈,浪費。是,代詞,指"自為石槨,三年而不成"的情況。

[4]愈,比較好。

[5]為,介詞,這里有"針對"的意思。

[6]南宮敬叔,即魯孟僖子的兒子仲孫閱。反,回到魯國。他曾失去魯國官位而離開過魯國。

[7]載,以車裝載。寶,珍寶,寶物。南宮敬叔這樣做,是想行賄以求復(fù)位。

[8]貨,財物,這里用如動詞,當(dāng)以財物收買別人講,就是賄賂。這一句和上文"若是其靡也"句法相同。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於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於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槨[1],以斯知不欲速朽也[2]。昔者,夫子失魯司寇[3],將之荊[4],蓋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5],以斯知不欲速貧也。"

[1]實即"夫子制四寸之棺五寸之槨於中都"的意思,不過語序稍有不同。制,規(guī)定。中都,魯國的都邑。故城在今山東汶上縣西。孔子曾經(jīng)作過中都宰,所以他能在中都制定些制度。四寸五寸都指厚度。

[2]以斯,等於說"因此"。

[3]失掉魯司寇官位。

[4]荊,楚國。之荊,指到楚國應(yīng)聘。

[5]用子夏先去表明孔子的意思,又用冉有去重申這個意思。蓋,句首語氣詞,表示確定。

戰(zhàn)于郎(檀弓下)[1]

戰(zhàn)于郎。公叔禺人遇負(fù)杖入保者息[2]。曰[3]:"使之雖病也[4],任之雖重也[5],君子不能為謀也[6],士弗能死也[7],不可,我則既言矣[8]!"與其鄰重汪踦往[9],皆死焉。魯人欲勿殤重汪踦[10],問於仲尼。仲尼曰:"能執(zhí)干戈[11],以衛(wèi)社稷,雖欲勿殤也,不亦可乎?"

[1]春秋時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齊國進(jìn)攻魯國,魯國和齊國在郎那個地方作戰(zhàn)。郎,魯國地名,在今山東魚臺縣。

[2]公叔禺(yú)人,魯昭公的兒子。負(fù)杖,把杖(扁擔(dān)之類)放在頸上,兩手扶著,等於今天的橫挑。保,城堡,這個意義后來寫作"堡"。息,歇息。當(dāng)時戰(zhàn)事很緊,魯軍不利,人們逃避齊軍,走累了,所以負(fù)杖入堡休息。

[3]公叔禺人說。

[4]使,指徭役。之,代詞,指民,下句同。病,勞苦。

[5]任,負(fù)擔(dān),使動用法。任之,指使人民負(fù)擔(dān)的賦稅。

[6]君子,上層統(tǒng)治者。為(wéi),動詞,籌劃。謀,計謀,策略。

[7]士,統(tǒng)治階級的下層分子。死,指為國犧牲。

[8]我既然是說出來了[我自己就該行動起來]。則,表示加強(qiáng)肯定。

[9]重,當(dāng)作"童",下同。往,這里指奔向齊軍。

[10]不把童子汪踦(qí)當(dāng)殤(shāng)看待。也就是說魯國對汪踦想不用兒童的喪禮,用成人的喪禮。殤,未成年(未滿二十歲)而死叫殤。

[11]干戈,泛指武器。

苛政猛於虎(檀弓下)

孔子過泰山側(cè),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1]。夫子式而聽之[2]。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3]?"而曰[4]:"然。昔者,吾舅死於虎[5],吾夫又死焉[6],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7]。"夫子曰:"小子識之[8],苛政猛於虎也。"

[1]婦人哭於墓者,等於說在墓前哭的婦人。

[2]式,通軾。車前橫木,這里用如動詞,扶軾。古時乘車,遇有應(yīng)表敬意的事,乘者即俯身扶軾。在這里,孔子扶軾是表示對婦人哭墓的注意和關(guān)懷。

[3]您這樣哭,實在像連著有了幾樁傷心事似的?壹,副詞,表示肯定,有"實在"、"的確"等意思。重(chóng),重疊。

[4]而,等於"乃"。

[5]昔者,從前。舅,指丈夫的父親。

[6]焉,代詞兼語氣詞,等於說"於虎"。下句同。

[7]苛政,暴政。

[8]小子,老師叫學(xué)生可稱小子。這里指子路。識(zhì),記住。

大同(禮運)[1]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2],事畢,出游於觀之上[3],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4]。言偃在側(cè)曰[5]:"君子何嘆[6]?"孔子曰:"大道之行也[7],與三代之英[8],丘未之逮也[9],而有志焉[10]。

[1]同,和,平。大同,高度的和平,實際是指原始共產(chǎn)社會的那種局面。是當(dāng)時知識分子由於對現(xiàn)實不滿而產(chǎn)生的復(fù)古思想。

[2]與(yù)於蠟賓,參加到蠟祭陪祭者的行列里邊。與,參加。蠟(zhà),古代國君年終祭祀叫蠟。賓,指陪祭者。

[3]觀(guàn),宗廟門外兩旁的高建筑物。又名闕。

[4]蓋,大概。

[5]言偃,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

[6]君子,指孔子。

[7]大道,指原始共產(chǎn)社會的那些準(zhǔn)則。行,實行。

[8]三代,指夏商周。英,杰出的人物,這里指英明的人主禹湯文武。

[9]逮(dài),趕上。之,代詞,指"大道之行與三代之英"的時代,是"逮"的賓語。

[10]有志焉,指有志於此。孔子這句話是說:大道實行的時代和三代英明之主當(dāng)政的時代,我都沒有趕上,可是我心里向往。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1]。選賢與能[2],講信修睦[3]。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4],使老有所終[5],壯有所用[6],幼有所長[7],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8],男有分[9],女有歸[10]。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11];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12]。是故謀閉而不興[13],盜竊亂賊而不作[14],故外戶而不閉[15],是謂大同。

[1]天下成為公共的。

[2]與,通"舉"(依王引之說,見《經(jīng)義述聞》)。能,有才能的人。

[3]講信,講求信用。修睦,調(diào)整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使它達(dá)到和睦。

[4]第一個"親"和第一個"子"都用如動詞,是"以……為親"和"以……為子"的意思。

[5]有所終,等於說有善終。所,代詞。下面三個"所"字同。

[6]有所用,等於說有用處。

[7]有所長(zhǎng),等於說有使他們成長的各種措施。

[8]有所養(yǎng),等於說有供養(yǎng)。矜,通鰥(guān)。

[9]分(fèn),職分,職務(wù)。

[10]歸,出嫁,這里指夫家。

[11]財物,[人們]恨它被扔在地上[都想收起來],但不一定藏在自己家里。貨,財物。棄,扔。

[12]力氣,[人們]恨它不從自己身上使出來[都想使出來],但不一定為了自己。身,自身。

[13]謀,指奸詐之心。閉,閉塞。興,起,生。

[14]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fā)生。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15]外,用如動詞。外戶,從外面把門扇合上。閉,用門閂插門。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1]。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2],城郭溝池以為固[3],禮義以為紀(jì)[4],以正君臣[5],以篤父子[6],以睦兄弟[7],以和夫婦[8,以設(shè)制度,以立田里[9],以賢勇知[10],以功為己[11]。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2]。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13]。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jǐn)於禮者也。以著其義[14],以考其信[15],著有過[16],刑仁講讓[17],示民有常[18]。如有不由此者[19],在埶者去[20],眾以為殃[21],是謂小康[22]。"

[1]隱,消逝不見。天下為家,天下成為私家的。

[2]大人,指天子諸侯。父子相傳叫"世",兄弟相傳叫"及"。"世及"是介詞"以"的賓語,提前。下兩句同。

[3]溝池,指護(hù)城河。固,這里指賴以防守的建筑及工事。

[4]紀(jì),綱紀(jì),準(zhǔn)則。

[5]以,介詞,后面省掉賓語"之"。下七句同。正,用如動詞,使動用法,即"使……正常"。

[6]篤,用如動詞,即"使……純厚"。

[7]睦,用如動詞,即"使……和睦"。

[8]]和,用如動詞,即"使……和諧"。

[9]里,住處。這里指有關(guān)田里的制度。

[10]賢勇知,把有勇有謀的當(dāng)作賢人。賢,用如動詞,意動用法。知(zhì),后來寫作"智"。當(dāng)時盜賊并起,所以需要智勇的人(依孔穎達(dá)說)。

[11]立功作事,只是為了自己,不為他人(依孔穎達(dá)說)。

[12]用,由。"是"和下文"兵由此起"的"此"字,都代表上文"今大道既隱……以功為己"這段的情況。兵,指戰(zhàn)亂。

[13]大意是:禹湯文武成王周公因此成為三代諸王中的杰出人物。選,指選拔出來的人物,也就是杰出的人物。

[14]用[禮]來表彰他們(民)做對了的事。"以"下省賓語"之"(指禮)。著,顯露。這里是使動用法。其,指下文"示民有常"的"民"。

[15]用[禮]來成全他們(民)講信用的事???,成全。

[16]"以著其有過"之省。用[禮]來揭露[他們]有過錯的事。著,彰明,這里是使動用法,有揭露的意思。

[17]刑,法則。刑仁,把合於仁的行為定為法則。講,提倡。讓,不爭。

[18]"以示民有常"之省。用[禮]指示給人民要有常規(guī)。

[19]由,用。此,指禮。

[20]埶,勢力,權(quán)力,后來寫作"勢"。這里指職位。去,罷免,黜(chù)退。這里有被罷免的意思。

[21]老百姓以此(指統(tǒng)治者不用禮)為禍害。

[22]小康,小安。小康對大同而言,含有不及"大同"的意思。

教學(xué)相長(學(xué)記)

雖有嘉肴[1],弗食,不知其旨也[2]。雖有至道[3],弗學(xué),不知其善也。是故學(xué)然后知不足[4],教然后知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知困然后能自強(qiáng)也[7]。故曰教學(xué)相長也[8]。兌命曰:"學(xué)學(xué)半[9]",其此之謂乎[10]?

[1]肴,本指成塊的帶骨頭的熟肉,這里泛指魚肉。

[2]旨,味美。

[3]至,好到極點的。

[4]是故,因此。知不足,知道自己有不夠之處。

[5]知困,知道自己有搞不通之處。困,不通。

[6]自反,反求之於自己。

[7]自強(qiáng)(qiǎng),自己督促自己。

[8]教學(xué)相長,教和學(xué)是互相推進(jìn)的。長(zhǎng),這里指推進(jìn)。

[9]兌(yuè)命,即說(yuè)命,《尚書》的一個篇名。學(xué)學(xué)半,前一學(xué)字音xiào,指教人。后一學(xué)字音xué,指向人學(xué)。今《尚書》作"斅學(xué)半"。意思是說教占學(xué)的一半。

[10]參看《左傳·鄭伯克段于鄢》"其是之謂乎"注。

博學(xué)(中庸)

博學(xué)之[1],審問之[2],慎思之[3],明辨之[4],篤行之[5]。有弗學(xué),學(xué)之弗能,弗措也[6]。有弗問,問之弗知[7],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8],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9];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10],雖愚必明[11],雖柔必強(qiáng)[12]。

[1]博學(xué),多方面地學(xué)。博,寬廣。之,指學(xué)的對象。

[2]審問,詳細(xì)地問。之,指問的對象。

[3]慎思,慎重地考慮。之,指思的對象。

[4]明辨,明確地分辨。之,指辨的對象。

[5]篤行,踏踏實實地實行。之,指行的對象。

[6]大意是:除非不學(xué),學(xué)了就一定要學(xué)會,學(xué)不會,不罷休。"有弗學(xué)",按字面講是"有不學(xué)的時候"或"有不學(xué)的東西",實際應(yīng)了解為"不學(xué)則已"(依朱熹說)。措,放下。以下四句仿此。

[7]知,懂。

[8]弗得,指不得結(jié)果。

[9]別人學(xué)它一次就會,我卻要學(xué)它一百次(多下功夫,精益求精)。下句仿此。

[10]果真能實行這個方法。道,方法。

[11]愚,糊涂。

[12]柔,脆弱,這里指意志脆弱。強(qiáng),堅強(qiáng),這里指意志堅強(qiáng)。

誠意(大學(xué))

所謂誠其意者[1],毋自欺也,如惡惡臭[2],如好好色[3]。此之謂自謙[4]。故君子必慎其獨也[5]。

小人閑居為不善[6],無所不至[7],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8]。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9],則何益矣[10]?此謂誠於中,形於外[11]。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yán)乎[12]!"

富潤屋[13],德潤身,心廣體胖[14]。故君子必誠其意。

[1]誠,用如動詞,使動用法,"使……誠實"。意,意念,念頭。

[2]惡(wù),動詞,厭惡。臭,氣味。惡(è)臭(xiù),不好聞的氣味。

[3]好(hào),動詞,愛好。好(hǎo)色,指美女。色,顏色,容貌,特指女子的顏色。

[4]大意是把這個叫作自己不虧心。此,代詞,指"誠其意,毋自欺"。謙,同慊(qiè),滿足。自謙,指"自我滿足",不是為了別人才要求誠意(參用朱熹說)。

[5]所以君子對獨居[這件事]必須謹(jǐn)慎。

[6]閑(xián)居,獨居。

[7]沒有什么達(dá)不到的。意思是說壞事做盡。

[8]厭然,掩藏的樣子。揜,同掩。著其善,顯示他的好的[德行]。

[9如……然,像……的樣子。

[10]那么有什么好處呢?則,那么。何益,這里有"有什么好處"的意思。

[11]誠於中,里邊有實在的東西。這里指心中藏著惡念。形,用如動詞,露出原形。

[12]十目十手,甚言監(jiān)視的人之多。嚴(yán),嚴(yán)肅可畏。

[13]富足了就能使屋子光彩。潤,用如動詞,即"使……潤"。這里指"使……光彩"。

[14]廣,寬。胖(pán),安泰舒坦。注意:"胖"與現(xiàn)代漢語的"胖"音義都不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