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單元文選 孟子

古代漢語 作者:王力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約生於公元前372年,死於公元前289年。他受業(yè)於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繼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體系,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一位大師。

孟子處於列國諸侯混戰(zhàn)最激烈的時代,他提出了"民貴君輕"、對人民作一定的讓步、反對掠奪性的戰(zhàn)爭等主張。他以"平治天下"為己任,游說諸侯,反對"霸道",提倡以"仁""義"為中心的所謂"仁政"、"王道"。他發(fā)展了孔子的"宗周"思想,希望在諸侯中選出一個能夠王天下的君主。當時各國諸侯正熱中於征伐混戰(zhàn),認為他的主張迂闊不切實際,都不采納,於是他退而與弟子著書,就是留傳到現(xiàn)在的《孟子》。

孟子長於辯論,善用譬喻。他的文章氣勢磅礴,感情奔放,在先秦諸子散文中極為突出,對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響。

《孟子》在宋以前,只列於諸子之林,宋始列於經(jīng)部。南宋朱熹又把它編入《四書》,并為之作集注,此后研究《孟子》的人也就漸漸多起來。

《孟子》共七篇(各篇分上下)。現(xiàn)在通行的注本有《十三經(jīng)注疏》本(東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宋朱熹的《四書集注》,和清焦循的《孟子正義》。

寡人之於國也(梁惠王上)[1]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2]:河內(nèi)兇[3],則移其民於河東[4],移其粟於河內(nèi);河東兇亦然[5]。察鄰國之政[6],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7],何也?"

[1]孟子在這里指出了梁惠王所用的"愛民"臨時措施,與鄰國之政實際上是五十步與百步之比,他認為治國的根本之道是實行"仁政"。梁惠王,即魏惠王(魏是國名),姓魏名罃,因魏都大梁,故又稱梁惠王。"惠"是謚號。"梁惠王"是《孟子》的一篇(后面的"公孫丑"等同),"寡人之於國也"是其中的一章,題目是編者加的,后面的"齊桓晉文之事"等同。

[2]耳矣,等於說"已矣","耳"和"矣"都是句尾語氣詞,連用等於說"啦"。"盡心焉耳矣",大意是:"[總算]盡了心啦。"

[3]河內(nèi),指黃河北岸,今河南沁陽縣一帶。兇,荒年。

[4]河東,黃河以東,今山西西南部。

[5]亦然,也是這樣。

[6]察,觀察。

[7]加,更。以上幾句反映了戰(zhàn)國時的這一社會狀況:人民生活痛苦,渴望較安定的生活;勞動力的缺乏迫使有些統(tǒng)治者對人民做些讓步以便"奪民"。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1]。填然鼓之[2],兵刃既接[3],棄甲曳兵而走[4],或百步而后止[5],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6],是亦走也[7]。"

[1]請,請允許我。喻,比喻。

[2]填,象聲詞,形容鼓聲。然,詞尾。鼓,用如動詞,擊鼓。擊鼓是進軍的信號。

[3]刃,鋒刃。既,已經(jīng)。接,接觸。兵刃既接,等於說已經(jīng)交鋒。

[4]棄,扔掉。曳(yè),拖著。走,跑,這里指奔逃。

[5]或,有人。

[6]不過不到百步罷了。直,僅,不過。

[7]這也是逃跑啊。是,指"五十步而后止"。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1]。不違農(nóng)時[2],谷不可勝食也[3]。數(shù)罟不入洿池[4],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5],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6]。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7]。

"五畝之宅[8],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9]。雞豚狗彘之畜[10],無失其時[11],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12],申之以孝悌之義[13],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1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15],然而不王者[16],未之有也[17]。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18],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19],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20]。'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21],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22],斯天下之民至焉[23]。"

[1]無,通勿,不要。下文"王無罪歲"的"無"同。

[2]不耽誤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季節(jié),意思是說春夏秋不讓人民服役。

[3]糧食吃不完。勝(shēng),盡。

[4]數(shù)(cù),密。罟(gǔ),綱。洿(wū),濁水不流。洿池,即池塘。據(jù)說上古不許用密綱捕魚,不滿一尺的魚不得食用,以免有礙魚的生長繁殖。

[5]斤,砍樹的斧子。以時,按照一定的時候,指草木凋落的時候,那時生長的季節(jié)已過。

[6]養(yǎng)生,供養(yǎng)活著的人。喪死,為死了的人辦喪事。憾,遺憾。

[7]王道,孟子理想中的政治。孟子認為"養(yǎng)生喪死"只是王道的開端。

[8]五畝,合現(xiàn)在一畝二分多。宅,宅院,人們居住的房舍。一夫一婦受宅五畝、田百畝,這是當時儒家的理想。

[9]衣(yì),用如動詞。帛,絲織品。據(jù)說古代一般人到了五十歲,如果養(yǎng)蠶,就可以衣帛,否則只能衣麻。

[10]豚(tún),小豬。彘(zhì),豬。畜(xù),養(yǎng),指養(yǎng)育。

[11]無,通毋。時,指繁殖的時機。

[12]謹,謹慎,這里指謹慎從事。庠(xiáng)序,都是學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

[13]用孝悌之義反復地修"庠序之教"。申,重復,指反復進行。孝,順從并奉養(yǎng)父母。悌(tì),敬愛兄長。義,道理。

[14]頒,通斑。頒白,頭發(fā)半白。負,背(bēi)。戴,指把東西頂在頭上。

[15]黎,眾。

[16]然,這樣,指上兩句所說。王(wàng),統(tǒng)一天下而稱王。

[17]之,代詞,賓語提前。

[18]食人食,吃人所吃的東西。檢,通斂,收積、儲藏。

[19]涂,通途。餓莩(piǎo),餓死的人。發(fā),指開倉濟民。

[20]歲,年成。

[21]是,代詞,指上述情況。何,疑問副詞,等於說有什么。異,不同。殺,指致人於死地。

[22]罪歲,歸罪於歲。

[23]斯,則。

齊桓晉文之事(梁惠王上)[1]

齊宣王問曰[2]:"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3],是以后世無傳焉[4],臣未之聞也[5]。無以,則王乎[6]?"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7]。"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8]?"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9]?"曰:"臣聞之胡齕曰[10]:'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11]?"對曰:"將以釁鐘[12]。"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13],若無罪而就死地[14]。"對曰:"然則廢釁鐘與[15]?"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16]?"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17]。百姓皆以王為愛也[18],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1]從本章中可以看出,孟子認為"王道"之未行,不是由於統(tǒng)治者的"不能",而是由於他們"不為"。在他看來,只要統(tǒng)治者把不忍之心推廣到百姓身上(即推恩),就可以王天下。齊桓,齊桓公。晉文,晉文公。

[2]齊宣王,姓田名辟疆。其祖先為春秋時姜姓齊國的大夫,后放逐齊康公奪得齊國政權。齊宣王是田氏齊國的第四代君。

[3]道,說。儒家學派稱道堯舜禹湯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張"霸道",所以孟子這樣說。

[4]傳,傳述。

[5]未之聞,結(jié)構同前篇的"未之有"。

[6]無以,即無已,不停止(依朱熹說)。意思是說,您如果一定要談一談。則王(wàng),意思是說,那么就談談王天下的道理吧。

[7]保,安。御,阻擋。指阻擋他王天下。

[8]若,像。乎哉,兩個疑問語氣詞連用,加強疑問語氣,略等於"嗎"。

[9]何由,從哪里。

[10]我從胡齕那里聽說。之,指下面一番話。胡齕(hé),齊宣王左右的近臣。

[11]]之,動詞,到……去。

[12]"以"后面省略了賓語"此"(指"牛")。釁,見《左傳·楚歸晉知罃》"釁"字注。

[13]觳觫(húsù),恐懼的樣子。

[14]好像沒有罪過的人,平白地走向殺場(參用孫奭說)。若,好像。就,走向。

[15]然則,既然如此,那么就。

[16]識,知道。諸,"之乎"的合音。

[17]是,代詞,這種。足以王(wàng),足夠用來王天下。

[18]愛,吝嗇,吝惜。

王曰:"然[1]。誠有百姓者[2]。齊國雖褊小[3],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4]。以小易大,彼惡知之[5]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6],則牛羊何擇焉[7]?"王笑曰:"是誠何心哉[8]?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9]。"曰:"無傷也[10]。是乃仁術也[11],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12]。"

[1]是的。

[2]的確有像百姓所說的情況。

[3]褊(biǎn),狹窄。

[4]異,動詞,奇怪。

[5]彼,代詞,他們,指百姓。惡(wū),何,哪里。

[6]隱,心里難過,可憐。

[7]牛和羊挑選什么呢?孟子是說牛和羊沒有什么可挑選的,都是無罪而就死地,同樣要殺的。

[8]這(指以小易大)真是什么想法呢?是,指示代詞。下文"是乃仁術也"的"是"同此。

[9]宜,應當。乎,在這里表感嘆。"百姓之謂我愛也"是"宜乎"的主語。之,介詞。

[10]無傷,沒有損害,等於說"沒有關系"。

[11]仁術,仁道,行仁政的途徑。

[12]遠,用如動詞,使……遠。庖廚,廚房。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1],'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2]。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3]。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4],何也?"曰:"有復於王者曰[5]:'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6];明足以察秋豪之末,而不見輿薪[7]。'則王許之乎[8]?"曰:"否!""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9],獨何與[10]?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11];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12],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13],何以異[14]?"曰:"挾太山以超北海[15],語人曰[16]:'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17],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18];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9]:天下可運於掌[20]。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21]。'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22]。故推恩足以保四海[23],不推恩無以保妻子[24]。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25],無他焉[26],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后知輕重[27];度,然后知長短[28]。物皆然,心為甚[29],王請度之[30]。--抑王興甲兵[31],危士臣[32],構怨於諸侯[33],然后快於心與?"

[1]引自《詩經(jīng)·小雅·巧言》。忖(cǔn),揣測。度(duò),心里衡量。這里"忖度"連用就是推測的意思。

[2]這是說,我就那樣做了,反過來追究一下我這種行動,自己也不了解自己的思想。

[3]戚戚,心動的樣子。

[4]合,符合。王,音wàng。

[5]復,告。

[6]鈞,三十斤。一羽,一根羽毛。

[7]明,視力。下文"為不用明"的"明"同此。察,等於說看清楚。豪,毛。獸類秋季生出新絨毛,最細。末,尖端。輿,車。薪,柴。

[8]許,應允,等於說同意。

[9]功,功德,功績。

[10]偏偏又是什么原因呢?

[11]為(wèi),因為。下面兩句的"為"字同。

[12]見保,被安撫。

[13]形,具體的表現(xiàn)。

[14]怎樣區(qū)別?何以,憑什么。

[15]挾(xié),夾在胳膊下。太山,即泰山。超,跳過。北海,渤海,在齊之北。

[16]語(yù),告訴。

[17]長者,老者。枝,通肢。折枝,指按摩。

[18]第一個"老"字用如動詞,敬愛;第二個"老"字用如名詞,指老者。

[19]第一個"幼"字用如動詞,愛護;第二個"幼"字指幼者。

[20]運,轉(zhuǎn)動。這句是比喻王天下的容易。

[21]引自《詩經(jīng)·大雅·思齊》。刑,通型,用如動詞,示范。寡妻,寡德之妻(和"寡人"一樣,是謙稱),也就是嫡妻。御,治。家邦,家和國。

[22][這話]是說把這種(愛自己親人的)心加之於別人身上罷了。

[23]推,推廣。四海,等於說天下。

[24]妻子,妻和子女。

[25]大過,大大勝過。

[26]他,別的。

[27]權,秤錘,用如動詞,指稱東西。

[28]度(duó),量(liáng)。

[29]大意是:凡物都是這樣,心特別是這樣。甚,形容詞,厲害。

[30]"王請"等於"請王"。

[31]抑,連詞,還是。興甲兵,使甲兵動起來,即發(fā)動戰(zhàn)爭。興,起,使動用法。甲兵,見《左傳·鞌之戰(zhàn)》注。

[32]危,使動用法,使士臣陷於危險。士,士卒。臣,臣子。

[33]構,動詞,結(jié)。怨,仇恨。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1]。"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2]?輕煖不足於體與[3]?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4]?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5]?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吾不為是也。"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6]:欲辟土地[7],朝秦楚[8],蒞中國[9],而撫四夷也[10]。以若所為,求若所欲[11],猶緣木而求魚也[12]。"

王曰:"若是其甚與[13]?"曰:"殆有甚焉[14]。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15],后必有災。"曰:"可得聞與?"曰:"鄒人與楚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16]?"曰:"楚人勝。"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17],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nèi)之地[18],方千里者九[19],齊集有其一[20];以一服八[21],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22]?今王發(fā)政施仁[2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24],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25],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26],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訴於王[27]。其若是,孰能御之[28]?"

[1]所大欲,最想得到的東西。

[2]為(wèi),因為。下文直到"吾不為是也","為"字皆同。肥甘,指肥美的食品。

[3]輕煖,指又輕又暖的衣服。煖,同暖。

[4]采,彩色,后來寫作"彩"。

[5]便嬖(piánbì),即便辟,親幸的人。

[6]已,通矣。

[7]辟(pì),開辟。后來寫作"辟"。辟土地,指擴大領土。

[8]使秦楚入朝稱臣。朝,使動用法,使……朝見。

[9]蒞(lì),監(jiān)臨,等於說據(jù)有。中國,對四夷而言,指黃河流域周王朝所統(tǒng)治的地方,即中原地帶。

[10]撫,安撫,使……安定。四夷,指當時四方少數(shù)民族。這是古人對四方外族的輕蔑稱呼。

[11]若,如此,這樣。

[12]緣,攀登。木,樹。

[13]是"其甚若是與"的倒裝。是,指緣木而求魚。甚,厲害。

[14]只怕有比這厲害的。殆,副詞,只怕。

[15]盡心力,盡心盡力。

[16]孰,誰。

[17]固,當然,本來。

[18]海內(nèi),等於說"天下"。

[19]方千里者九,是說海內(nèi)共有九倍方千里的地。舊說指九州,但不可拘泥,因為不可能是平均每州方千里(朱熹注《禮記·王制》,已對每州方千里的說法加以辨正)。

[20]集,會集,指截長補短計其面積。

[21]服,使動用法,使……降服。

[22]蓋,同盍(hé),何不。反,回到。后來寫作"返"。本,根本,這里指王道仁政。下文"盍亦反其本矣"同此。

[23]發(fā)政,發(fā)布政令,"政"指王道的政令。施仁,推行仁道。

[24]仕者,做官的人。

[25]商賈,參看《戰(zhàn)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商賈"注。藏,囤積。

[26]行旅,指外出行路的人。

[27]訴,通訴。赴訴,跑來告訴[你]。

[28]其,語氣詞。若,像。御,阻擋。

王曰:"吾惛[1],不能進於是矣[2]。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3]。我雖不敏,請嘗試之[4]。"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5],惟士為能[6]。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7]。茍無恒心[8],放辟邪侈[9],無不為已[10]。及陷於罪[11],然后從而刑之[12],是罔民也[13]。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14],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15],樂歲終身飽[16],兇年免於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17],故民之從之也輕[18]。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19],奚暇治禮義哉[20]?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1]。"

[1]惛,昏,思想昏亂。

[2]不能做到這種地步了。進,進一步。

[3]明,明白地,指把王政之道講清楚。教,教導。

[4]嘗,試。在這里"嘗"與"試"是同義詞連用。

[5]恒,常。恒產(chǎn),指能長久維持生活的產(chǎn)業(yè),如田里,樹木,牲畜等。恒心,長久不變的心,這里的"心"是指善心。

[6]只有"士"是能夠這樣的。

[7]若,至于。因,因而。

[8]茍,假如。

[9]放,放縱。辟(pì),指行為不正。后來寫作"僻"。邪,和"辟"同義。侈,和"放"同義。這里"放辟邪侈"是泛指一切不守封建社會"規(guī)矩"的行為。

[10]已,通矣。

[11]及,等到。

[12]從,等於說跟著。刑,用如動詞,對……用刑罰。

[13]罔,綱,用如動詞,張羅綱。罔民,對人民張羅綱,也就是促使民陷於罪的意思。

[14]明君,明智的君。制,規(guī)定。

[15]畜,養(yǎng)活。因為在孟子看來,妻子比夫父低一等,所以說"俯足以畜妻子"。

[16]大意是:假使一輩子都遇豐年,就一輩子都可以吃飽。樂歲,豐年。

[17]驅(qū),驅(qū)使,督促。之,到……去。

[18]輕,容易。

[19]此,指上述情況。惟,只。贍(shàn),足。

[20]哪里有閑工夫去從事禮義。暇,閑暇。

[21]以上一段,參看《寡人之於國也》注。

文王之囿(梁惠王下)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1],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2]。"曰:"若是其大乎[3]?"曰:"民猶以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4],雉兔者往焉[5]。與民同之[6],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於境[7],問國之大禁[8],然后敢入。臣聞郊關之內(nèi)[9],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10],則是方四十里,為阱於國中[11],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1]文王,周文王。囿(yòu),天子諸侯養(yǎng)禽獸的地方。

[2]傳(zhuàn),記載史實的古書。

[3]是,指方七十里。

[4]芻,牧草。蕘,柴。"芻蕘"在這里都用如動詞,指割草,打柴。芻蕘者,割草打柴的人。

[5]雉兔者,獵取野雞和兔子的人。

[6]和人民共同使用它。

[7]始,初,剛。境,指齊的國境。

[8]大禁,重要的禁令。

[9]郊關,國都之外百里為郊,郊外有關(依朱熹說)。

[10]麋(mí),鹿的一種,較大。

[11]則是,那么這是。阱(jǐng),捕獸的陷坑。

所謂故國者(梁惠王下)[1]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2]。王無親臣矣[3],昔者所進[4],今日不知其亡也[5]。"

[1]本章表現(xiàn)了孟子的"進賢"的主張,這是其王道內(nèi)容的一部分。文中還反映了他的傾聽國人意見的思想。

[2]人們所說的"故國",不是指的有喬木,而是指的有世臣。之,指示代詞,復指"有喬木"和"有世臣"。故,舊。喬,高。世臣,累世修德之臣。

[3]親臣,可以親信的臣。

[4]昔,從前。者,語氣詞。進,舉用,提拔。

[5]亡,逃亡出走(依朱熹說)。

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1]?"

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2],將使卑逾尊,疏逾戚[3],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4]。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5]。"

[1]何以,根據(jù)什么。舍,指不用。

[2]不得已,不能不如此,指不能不進賢。

[3]逾,超過。戚,親。在當時各國用人都只注意用尊者親者,孟子則主張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打破這種等級和宗族的限制來進賢。

[4]去之,去掉他,指不用。

[5]封建統(tǒng)治者把自己說成是保護撫養(yǎng)人民的。"為民父母",就是用比喻的方法說明愛民,這完全是虛偽的。

夫子當路於齊(公孫丑上)[1]

公孫丑問曰[2]:"夫子當路於齊[3],管仲晏子之功[4],可復許乎[5]?"

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問乎曾西曰[6]:'吾子與子路孰賢?'曾西蹴然曰[7]:'吾先子之所畏也[8]。'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不悅曰[9]:'爾何曾比予於管仲[10]!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11]!行乎國政[12],如彼其久也!功烈[13],如彼其卑也!爾何曾比予於是!'"曰[14]:"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15],而子為我愿之乎[16]?"

[1]本章反映了孟子反對"霸道"、提倡"王道"的思想。

[2]公孫丑,孟子弟子,姓公孫名丑。

[3]路,指仕途。當路,即當?shù)溃干砭右?,掌握政權。這句是假設之辭。

[4]晏子,姓晏名嬰,春秋時人,曾相齊靈公、莊公、景公,是有名的政治家。功,功業(yè)。

[5]許,興起。

[6]乎,通"於"。曾西,孔子弟子曾參(世稱曾子)的孫子。

[7]蹴(cù)然,恭敬不安的樣子。"然"是詞尾。

[8]先子,指曾參。古人稱自己已死的前輩時,常稱"先子"。畏,敬畏。曾子自認為學問不如子路,所以敬畏他。

[9]艴(fú)然,生氣的樣子。

[10]何曾,等於說"何乃"(依趙岐說),略等於現(xiàn)代漢語的"為什么竟"。

[11]得君,指與君相得,也就是遇君,指受到齊桓公的賞識。如彼其專,即"其專如彼"的倒裝。下文"如彼其久"、"如彼其卑"的結(jié)構相同。專,專一,這里指管仲一人得君。

[12]行乎國政,就是行國政。

[13]功烈,功業(yè)。卑,卑劣,不足道。在孟子看來,"得君"、"行乎國政"是管仲的有利條件,應該成就"王道"的事業(yè),但管仲卻以"霸道"輔佐齊桓公,所以孟子斥之為"卑"。

[14]這個"曰"字不表示另一人說話,而是表示"更端"(換一個話頭)。參看《論語·憲問》"曰未仁乎"注。

[15]為,做。所不為,不做的那種人。

[16]為,通謂,以為。

曰:"管仲以其君霸[1],晏子以其君顯[2],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

曰:"以齊王,由反手也[3]!"

曰:"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4]。且以文王之德[5],百年而后崩[6],猶未洽於天下[7]。武王、周公繼之[8],然后大行[9]。今言王若易然[10],則文王不足法與[11]?"

[1]以,介詞,憑著。霸,指行霸道。

[2]顯,顯名。

[3]王,音wàng。由,通猶,如同。反手,翻手,這是極言王天下之易。

[4]滋,益,就是"更"。

[5]且,連詞,等於說"再說"。

[6]百年,文王活了九十七歲,百年是舉整數(shù)。崩,古人稱天子死叫崩。

[7][其德澤]還沒有浸潤到全天下。洽,沾,潤。

[8]武王,文王之子。周公,武王之弟,曾輔佐武王。文武周公,都是儒家所推崇的統(tǒng)治者。

[9]大行,指德化大行於天下。

[10]王,音wàng。若,像。易然,很容易的樣子。

[11]法,效法。

曰:"文王何可當也[1]?由湯至於武丁,賢圣之君六七作[2],天下歸殷久矣[3],久則難變也。武丁朝諸侯,有天下[4],猶運之掌也。紂之去武丁未久也[5],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6],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7],皆賢人也,相與輔相之[8],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9],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10],是以難也。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11];雖有鎡基,不如待時[12]。'今時則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13],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地矣[14]。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15]。地不改辟矣[16],民不改聚矣[17],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18]。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19];民之憔悴於虐政[20],未有甚於此時者也。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21]??鬃釉唬?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22]。'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23]。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24]。惟此時為然。"

[1]當,相配,等於說配得上。

[2]湯、武丁,都是殷代的君王。賢圣之君,指湯、太甲、太戊、祖乙、盤庚、武丁等。作,興起。六七作,興起了六七次。

[3]歸,歸附,這里是指天下人愿意作殷的屬民。

[4]朝諸侯,使諸侯來朝。

[5]紂,商代末世君,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去,離。

[6]故家,有功勛的舊臣之家。遺俗,先代留下的良好習俗。流風,流傳下來的好風尚。

[7]這五個人都是紂王時的賢臣。其中微子、比干、箕子被孔子稱為三仁。

[8]相與,等於說共同。輔相(xiàng),輔佐協(xié)助。

[9]沒有一尺地不是他所有的,沒有一個民不是他的臣子。

[10]猶,通由。起,興起。

[11]勢,時機,形勢。

[12]鎡(zī)基,鋤(依王念孫說,見《廣雅疏證》)。時,指農(nóng)時。

[13]夏后,即夏代。盛,指最強盛的時候。

[14]其地,這樣[大]的地方。

[15]大意是,雞犬之聲延綿不斷,一直達到四面的邊界。這是極言人多。

[16]改辟,再開辟。

[17]改聚,再聚集。

[18]沒有任何人能阻擋他。之,"御"的賓語。

[19]疏,指時間隔得久遠。

[20]憔悴(qiáocuì),困苦。

[21]這是說,在人民困苦時行仁政,最容易為人民接受。

[22]置、郵,都是古代傳遞政令的方法。置驛,即馬遞;郵驛,即車遞(依朱熹說)。

[23]好比解下倒吊著人的繩子。

[24]事情比古人少做了一半,而收效高一倍。

許行(滕文公上)[1]

有為神農(nóng)之言者許行[2],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3]:"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為氓[4]。"文公與之處[5]。其徒數(shù)十人,皆衣褐[6],捆屨織席以為食[7]。

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8],曰:"聞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為圣人氓。"

[1]在本章中,許行等人出於對當時暴政的厭惡而提出恢復到原始共產(chǎn)社會的主張。孟子著重從社會分工的必然性和事物間的質(zhì)的差別性批駁了許行之說。

[2]為,這里指研究。神農(nóng),傳說中的遠古酋長,是"三皇"之一,因為相傳是他開始教人民耕種的,所以叫神農(nóng)。言,等於說"學說"。先秦諸子中有一派是"農(nóng)家",認為如果世上所有的人都從事耕作,天下就會不治而治,因此假托神農(nóng)之言主張"君臣并耕"。許行即屬這一派。

[3]滕(téng),國名,在今山東滕縣西南。踵,腳后跟,用如動詞。踵門,足至門(依朱熹說),指走到門上。

[4]廛(chán),一般百姓的住宅(依孫詒讓說,見《周禮正義·地官·載師》)。氓(méng),自外地遷來的民(依段玉裁說,見《說文解字注》)。

[5]與,給。處,名詞,住所,這里即指"廛"。

[6]衣(yì),穿。褐(hè),粗毛編織的衣服,是當時貧苦人的衣服。

[7]捆,砸。屨,鞋。捆屨,即做鞋。編麻鞋草鞋時要邊編邊砸,可以使鞋結(jié)實。以為食,等於說以此為生。

[8]耒耜(lěisì),犁。鏵叫耜,犁柄叫耒。

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1]。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2],未聞道也[3]。賢者與民并耕而食[4],饔飧而治[5];今也,滕有倉廩府庫[6],則是厲民而以自養(yǎng)也,惡得賢[7]!"

[1]第一個學字用如名詞,指所學的。第二個學字是動詞。

[2]雖然這樣。

[3]道,名詞,指許行所認為的古圣賢治國之道。

[4]賢者,指古代的賢君。并,一起,一齊。

[5]饔(yōng),早餐。飧(sūn),晚飯。"饔飧"在這里用如動詞,指自己做飯。治,指治理天下。

[6]倉廩(lǐn),糧食庫。府庫,藏財帛的地方。

[7]則是,那么這是。厲,病。厲民,使人民困苦。自養(yǎng),供養(yǎng)自己。惡(wū),哪里。惡得賢,哪里夠得上稱為賢君呢?許行認為滕君在當時雖然可稱為賢君,但是還不能達到古圣賢的標準。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后食乎?"曰:"然"。"許子必織布然后衣乎?"曰:"否。許子衣褐[1]。""許子冠乎[2]?"曰:"冠。"曰:"奚冠[3]?"曰:"冠素[4]。"曰:"自織之與?"曰:"否,以粟易之。"曰:"許子奚為不自織[5]?"曰:"害於耕[6]。"曰:"許子以釜甑爨[7],以鐵耕乎[8]?"曰:"然。""自為之與?"曰:"否,以粟易之。"

[1]褐是用毛編織的,所以不算是織布(依趙岐說)。

[2]冠,用如動詞,戴帽子。

[3]奚冠,戴什么帽子。

[4]素,生絲織成的絹帛,不染色。這是說許行戴生絹做的帽子。

[5]奚為,為什么。

[6]對耕種有妨害。

[7]釜(fǔ),鍋。甑(zèng),瓦做的蒸東西的炊具。爨(cuàn),炊,燒火做飯。

[8]鐵,指鐵制的農(nóng)具。

"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1];陶冶亦以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nóng)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2]?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3]?何許子之不憚煩[4]?"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5]?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6]。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7],如必自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8]。故曰:或勞心[9],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10];治於人者食人[11],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12]。

[1]陶,燒制陶器。冶,冶煉鐵器。"陶、冶"在這里指制造釜甑和鐵制農(nóng)具的匠人。

[2][一切東西]都只從自己家里拿來用。舍,止(只)。按:"舍"字不好懂,姑從舊注。宮,室。注意:上古時"宮"還沒用來專指帝王的宮室。

[3]紛紛然,忙碌的樣子。百工,從事各種工藝生產(chǎn)的人。

[4]不憚煩,不怕麻煩。

[5]獨,單單,偏。

[6]在《孟子》中,"大人"與"君子"同義,指統(tǒng)治者;"小人"與"野人"同義,指被統(tǒng)治者。

[7]所為,所做的東西。備,具備。這是說,一個人的生活要具備各行各業(yè)所生產(chǎn)的東西。

[8]路,疲勞,羸弱(依王念孫說,見《讀書雜志》)。

[9]或,代詞,有人。

[10]勞心者、勞力者,指上文"大人"、"小人"。治於人,被人治。

[11]食(s),等于說供養(yǎng)。

[12]通義,一般的道理。案:這段話反映了孟子的政治觀點與歷史觀。他主張社會的發(fā)展需要人們有所分工,同時又認為人民群眾只能從事體力勞動,養(yǎng)活統(tǒng)治階級,更把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的對立看成永恒不變的合理的社會秩序。這就為歷代統(tǒng)治者剝削和壓迫統(tǒng)治勞動人民提供了理論根據(jù)。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1]。洪水橫流[2],泛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3],禽獸逼人[4]。獸蹄鳥跡之道[5],交於中國[6]。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7]。舜使益掌火[8],益烈山澤而焚之[9],禽獸逃匿。禹疏九河[10],瀹濟漯[11],而注諸海[12];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13];然后中國可得而食也[14]。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15]?

[1]平,平定,指治理好。

[2]洪,大。橫流,不順水道,亂流。

[3]登,成熟。

[4]逼,后來寫作逼,這里是威脅的意思。

[5]獸蹄鳥跡形成的道路。

[6]交,縱橫交錯。中國,指中原一帶。

[7]敷,治(依趙岐說),指治水土。

[8]益,舜的臣。掌火,掌管火。這是說使益任主火之官。

[9]]益在山澤燃起大火來燒它。烈,用如動詞。

[10]疏,開通。九河,相傳是禹在黃河下流為了疏浚黃河而開鑿的九條支流,其故道已不可考。

[11]瀹(yuè),疏導。濟(jǐ)、漯(tà),都是水名。故道都在今山東省。

[12]注,使……流入。諸,之於。海,指今黃海。

[13]決,打開缺口,導引水流。汝,汝水,在今河南,東流入淮河。漢,漢水。排,排除,指排除水道淤塞。淮,淮河。泗,泗水,源出山東泗水縣,古代泗水在今江蘇淮陰附近入淮,今泗水流入運河,只是古代泗水的上游。江,長江。案:汝漢淮泗四水,只有漢水流入長江,這里可能是記述的錯誤(依朱熹說)。

[14]指洪水退了,才可以耕種并收獲糧食。

[15]得乎,等於說"成嗎"。

"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谷[1],五谷熟而民人育[2]。人之有道也[3],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4],則近於禽獸。圣人有憂之[5],使契為司徒[6],教以人倫[7]: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⑧⑧。放勛曰:'勞之來之[9],匡之直之[10],輔之翼之[11],使自得之[12],又從而振德之[13]。'圣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

[1]后稷,名棄,周的始祖。"稷"本是主管農(nóng)事的官名,堯任命棄為稷,周人因稱棄為后稷("后"是"君"的意思)。稼穡(sè),農(nóng)業(yè)上種叫稼,收叫穡,這里泛指農(nóng)事。樹、藝,都是種植的意思。

[2]育,生養(yǎng),這里有得以生存、繁殖的意思。

[3]人之有道也,等於說"人之為道也"(依王念孫之說,見《經(jīng)傳釋詞》引)。這句引起下文,是說關於人的道理。

[4]等於說吃得飽,穿得暖,住得安逸卻沒有受到教育。

[5]有,通"又"。這是承上"堯獨憂之"而言。

[6]契(xiè),堯的臣子,商的始祖。司徒,官名,掌管教育等事。

[7]人倫,古代社會所規(guī)定的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系。以下五句即所謂五倫。

[8]別,分別。敘,通序,等次。

[9]放勛,堯的號。勞(lào),慰勞。來(lài),使……來(來歸順)。

[10]匡,正,使……正直,即糾正。

[11]翼,保護。

[12]自得,指自得其善性。

[13]振,救濟。德,用如動詞,指對人民施恩惠。以上是堯囑咐契的話(依朱熹說)。(

"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1]。夫以百畝之不易為己憂者,農(nóng)夫也[2]。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3];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4]??鬃釉籟5]:'大哉,堯之為君[6]!惟天為大,惟堯則之[7],蕩蕩乎,民無能名焉[8]!君哉,舜也[9]!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10]!'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

[1]皋陶(yáo),舜的法官。相傳禹和皋陶曾幫助舜治理天下。

[2]以田地種不好為自己的憂慮的人,是農(nóng)夫。夫(fú),句首語氣詞。百畝,參看《寡人之於國也》"五畝之宅"注。易,治。

[3]這里的"惠"、"忠"、"仁",是孟子隨文而做的解釋,并不能概括這三個詞在當時的全部涵義。

[4]把天下讓給人容易,但是要為天下找到更賢的人卻很難。

[5]見《論語·泰伯》,但文字頗有出入。

[6]大哉,等於說"偉大啊",是全句的謂語。下文"君哉"同。

[7]則,法則,用如動詞,效法。

[8]蕩蕩乎,廣大遼闊的樣子。名,用如動詞,指用言語來稱贊形容。

[9]君哉,指得人君之道。

[10]巍巍乎,高大的樣子。與(yù),參與。不與,等於說不相干(依朱熹說)。有天下而好像跟自己不相干,是說不以有天下為榮。

"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1]。陳良,楚產(chǎn)也[2],悅周公、仲尼之道[3],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4]。彼所謂豪杰之士也[5]。子之兄弟,事之數(shù)十年,師死而遂倍之[6]。昔者,孔子沒[7],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8],入揖於子貢,相向而哭,皆失聲[9],然后歸。子貢反,筑室於場,獨居三年[10],然后歸。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11]。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12],秋陽以暴之[13],皓皓乎不可尚已[14]!'今也,南蠻鴃舌之人[15],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子矣。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16],未聞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者。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17]。'周公方且膺之[18],子是之學[19],亦為不善變矣[20]。"

[1]夏,指當時中原各國(這些國家當時文化較發(fā)達)。變夷,使夷同化。變於夷,被夷同化。夷,見《齊桓晉文之事》"四夷"注。

[2]楚產(chǎn),出生在楚地的人。當時楚地文化也已很發(fā)達,但孟子仍斥之為夷。

[3]周公,見《夫子當路於齊》注。

[4]或,有人。先,用如動詞,指超過。之,"先"的賓語,指陳良。

[5]豪杰,才能出眾的人。

[6]倍,通背,背叛。

[7]沒,通歿,死。

[8]任,擔子,指行李。治任,收拾行裝。上古時代,弟子為老師服心喪三年(哀痛與喪父相仿,但不服喪服,所以稱心喪),所以三年過后門人散去。

[9]向,向。相向,面對面。失聲,悲不成聲。

[10]場,墓前供祭祀用的場地。子貢因?qū)鬃痈星樯顡矗杂质啬谷辍?/p>

[11]有若,即有子,參看《禮記·有子之言似夫子》注。圣人,指孔子。強(qiǎng),勉強。強曾子,勉強曾子[也這樣做]。

[12]濯,洗。以,介詞,用。"江漢"是"以"的賓語。下句結(jié)構同此。

[13]秋陽,秋天的太陽。周歷的七八月相當於夏歷的五六月,正是陽光最強的時候。暴(pù),曬,后來寫作曝。

[14]皓(hào),光明潔白。尚,通"上"。不可尚,指任何人達不到孔子的境界。

[15]鴃(jué),鳥名,又名伯勞,叫的聲音不好聽,孟子用"鴃舌"來比喻許行的話難聽。許行是楚人,所以孟子這樣說。這是孟子歧視非華夏之國的偏見。

[16]"出於幽谷,遷於喬木",是用《詩經(jīng)·小雅·伐木》的話。幽谷,幽暗的山谷?!对娊?jīng)》是說鳥,孟子則用來比喻人改邪歸正。

[17]引自《詩經(jīng)·魯頌·閟宮》。膺,擊。荊,國名,就是楚。舒,南方的小國,從屬於楚。懲,使人受創(chuàng)而警懼。

[18]方且,將要。

[19]是,指戎狄荊蠻。"是"是"學"的賓語,提前用"之"復指。

[20]變,即承上文"用夏變夷"的"變"。

"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偽[1];雖使五尺之童適市[2],莫之或欺[3]。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4];麻縷絲絮輕重同[5],則賈相若;五谷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

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6]: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7]。子比而同之[8],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9]?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1]賈(jià),價格。后來寫作"價"。貳,同二。國中,都城中。

[2]五尺,相當於現(xiàn)在的三尺多。適,到……去。

[3]等於說沒有人騙他。之,代詞?;颍渲姓Z氣詞。

[4]相若,相像,也就是相同。

[5]縷(lǚ),線。

[6]情,指自然之理。

[7]或,有的。蓰(xǐ),五倍。什百、千萬,都是說的倍數(shù)。什,十倍。

[8]比,平列,等於說同等看待。同,等同起來,等於說劃一。

[9]孟子是說物之不齊是自然的道理,它們有精粗的分別,就和有大小的分別一樣。假如大鞋小鞋同價,人們豈肯做大鞋出賣呢?若不論精粗,使之同價,人們又豈肯做精的出賣呢?(參用朱熹說)。

攘雞(滕文公下)

戴盈之曰[1]:"什一,去關市之徵[2],今茲未能[3];請輕之[4],以待來年然后已[5]。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6],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7],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8],何待來年?"

[1]戴盈之,宋國大夫。

[2]什一,孟子所主張的古代田賦法,即征收農(nóng)產(chǎn)品的十分之一。關市之征,指在關市征收的商業(yè)稅。征,抽稅。戴盈之是說,實行什一之賦,去掉關市之征。注意:什一指農(nóng)業(yè)稅,關市之征指商業(yè)稅,這是兩件事。

[3]今茲,今年。

[4]輕之,使田賦和關市之征減輕些。

[5]來年,明年。已,停止,指完全廢除。

[6]現(xiàn)在有個每天偷鄰家的雞的人。這是假設之詞。攘,本指扣留自己跑來的家禽牲畜,和"偷"有些不同;在本文中就是偷的意思。者,代詞,指前面的"人"。

[7]損,減少。

[8]斯,則。已,停止。

陳仲子(滕文公下)[1]

匡章曰[2]:"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3]!居於陵,三日不食,耳無聞,目無見也[4]。井上有李,螬食實者過半矣[5],匍匐往將食之[6],三咽[7],然后耳有聞,目有見。"

[1]陳仲子,有人說就是於陵子仲,參看《戰(zhàn)國策·趙威后問齊使》注。陳仲子是齊國的隱士,不食不義之祿,孟子在這里指出陳仲子不可能徹底體現(xiàn)自己的操守。

[2]匡章,齊人。

[3]廉,廉潔,指不取不義之財。

[4]聞、見,指聽覺、視覺。

[5]井臺上有李子,螬蟲吃掉果肉已經(jīng)超過一半了。螬(cáo),樹上的一種蟲。

[6]匍匐,爬。將,拿過來。

[7]咽,咽,吞。三咽,吞了三口。

孟子曰:"於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1]。雖然,仲子惡能廉[2]!充仲子之操[3],則蚓而后可者也[4]。夫蚓,上食槁壤[5],下飲黃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與[6]?抑亦盜跖之所筑與[7]?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8]?抑亦盜跖之所樹與?是未可知也[9]。"

[1]巨擘(bò),手的大拇指。孟子用來比喻陳仲子在齊國的士中是最好的。

[2]惡(wū),疑問代詞。惡能廉,怎能做到廉呢?

[3]充,滿,這里是說無一處不貫徹體現(xiàn)。操,操守。

[4]蚓,蚯蚓。這是說假使要徹底體現(xiàn)陳仲子的操守,只好變成蚯蚓。

[5]槁壤,乾土。

[6]伯夷,殷時孤竹國君長子,反對武王伐紂,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伯夷在封建時代一直被統(tǒng)治階級推崇為廉潔之士。

[7]抑亦,作用同"抑",還是。盜跖(zhí),相傳為春秋時的大盜,名跖。

[8]樹,動詞,種植。

[9]孟子的意思是:陳仲子不能脫離別人而生活,一與別人發(fā)生關系,"廉"的原則就被打破了。

曰:"是何傷哉?彼身織屨[1],妻辟纑[2],以易之也[3]。"

曰:"仲子,齊之世家也[4]。兄戴,蓋祿萬鐘[5]。以兄之祿為不義之祿而不食也,以兄之室為不義之室而不居也。避兄離母,處於於陵[6]。他日歸,則有饋其兄生者[7];己頻顣曰[8]:'惡用是鶃鶃者為哉[9]!'他日,其母殺是也,與之食之[10]。兄自外至,曰:'是鶃鶃之肉也!'出而哇之[11]。以母則不食[12],以妻則食之;以兄之室則弗居,以於陵則居之;是尚為能充其類也乎[13]?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1]身,自己。

[2]辟(pī),績麻,就是把麻分開,把短的續(xù)長。纑,練麻,即漂麻(依段玉裁說,見《說文解字注》)。

[3]之,指"粟"、"室"。

[4]世家,世世代代為卿大夫的家族。

[5]戴,陳仲子兄之名。蓋(gě),齊地名,戴的采邑(戴收租稅的地方)。鐘,六斛四斗(一斛等於十斗)。

[6]處(chǔ),居住。

[7]他日,另一日,等於說有一天。饋(kuì),贈送。,即鵝字。生鵝,活鵝。

[8]頻,通顰,皺眉。顣(cù),皺著鼻子。頻顣,指皺著眉不高興的樣子。

[9]鶃(yì)鶃,鵝叫的聲音。為,語氣詞。

[10]與,給。第一個之字指陳仲子,第二個之字指鵝。

[11]哇(wā),吐。

[12]以,因。以母,因為是母親[的食物]。下面三個"以"字同。

[13]這還算是能夠把自己的操守體現(xiàn)在一切行為當中嗎?類,同樣的事情。

弈秋(告子上)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1]。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2],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3],吾退而寒之者至矣[4],吾如有萌焉何哉[5]!今夫弈之為數(shù)[6],小數(shù)也。不專心致志[7],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8]。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9];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10],思援弓繳而射之[11]。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12]。為是其智弗若與[13]?曰:非然也[14]。"

[1]無,勿?;?,通惑,想不通。乎,於。

[2]暴(pù),曬。寒,用如動詞,使……寒,等於說凍。

[3]見,指見齊王。罕,稀少。

[4]寒之者,比喻和孟子抱不同主張的人,指奸佞諂媚之臣。

[5]在王身上有點為善的萌芽,我又能怎么樣呢?萌,植物的芽,這里是比喻齊王在思想上接受孟子學說而為善的苗頭。"如……何",等於說"如之何",即奈何。

[6]弈(yì),下圍棋。數(shù),指技藝。

[7]致,極,即"盡"的意思。致志,等於說用盡心思。

[8]]弈秋,"秋"是人名,因善弈,所以稱"弈秋",這是古人稱名的習慣。通國,全國。

[9]等於說"唯弈秋是聽",即只聽弈秋的。

[10]鴻鵠(hú),就是鵠(依朱駿聲說,見《說文通訓定聲》),天鵝。

[11]援,取過來。繳,見《戰(zhàn)國策·莊辛說楚襄王》注。

[12]弗若,不如,不及。兩個"之"字都指上文專心致志的那個人。

[13]為,通謂,認為。是,這個人。

[14]這個"曰"字表示同一人自問后的自答。非然,不是這樣。

舜發(fā)於畎畝之中(告子下)

孟子曰:"舜發(fā)於畎畝之中[1],傅說舉於版筑之間[2],膠鬲舉於魚鹽之中[3],管夷吾舉於士[4],孫叔敖舉於海[5],百里奚舉於市[6]。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7],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8],行拂亂其所為[9],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0]。

[1]發(fā),起,指被起用。畎(quǎn),田間的水溝。畝,田壟。"畎畝"連用泛指田野。據(jù)說舜耕於歷山,三十歲才被堯舉用。

[2]傅說(yuè),殷代高宗武丁的相。舉,被舉用,被選拔。版,筑土墻用的夾板。筑,搗土用的杵。筑墻時先把土倒在夾板中,再用筑搗結(jié)實。據(jù)說傅說在傅巖(地名)為人筑墻,后來武丁就命他以傅為氏。

[3]膠鬲(gé),參看《夫子當路於齊》注。膠鬲最初販賣魚鹽,被周文王舉薦於紂。

[4]管夷吾,即管仲,參看《論語·憲問·桓公殺公子糾》注。士,獄官。舉於士,指從獄官手里被釋放并舉用。

[5]孫叔敖,姓孫,名叔敖,春秋時楚人,隱居海濱,后楚莊王舉以為相。

[6]百里奚,春秋時虞人,曾被楚人捉去放牛,秦穆公知其名,把他贖買到秦,舉以為相。舉於市,等於說從奴隸市場中被舉拔。

[7]任,責任,擔子。

[8]空乏,資財缺乏,使動用法。"空乏其身"就是使他身受貧窮之苦。

[9]拂,違背。亂,擾。

[10]借此使他們心里常常保持警惕,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堅強,使他們增加了能力。動心,使心驚動。忍,堅。曾,通增。益,與增同義。增益其所不能,大意是說對他們本來不能做的事有所增加,等於說增加了他們的能力。

"人恒過[1],然后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后作[2];征於色,發(fā)於聲,而后喻[3]。入則無法家拂士[4],出則無敵國外患者[5],國恒亡。然后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6]!"

[1]恒,常。過,犯錯誤。

[2]困,苦,指苦苦思索。衡,通橫,梗塞,指不順利。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3]征,察驗。色,容色,臉色。喻,了解。這幾句是說一般人沒有預見性,要等到犯了錯誤然后能改;要等到困難來了才著急,才能奮發(fā)有為;顯出臉色來,然后才被人們所了解。

[4]入,指國內(nèi)。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bì),通弼,匡正過失。拂士,能直諫匡過的臣。

[5]出,指國外。

[6]孟子的意思是憂患使人勤奮,因而得生;安樂使人怠惰,可使身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