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名翟,戰(zhàn)國初魯國人。約生於公元前480年,死於公元前420年。他是一位出身於小生產(chǎn)者階層的哲學家,是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墨子認為人類一切罪惡的根源是"不相愛",因而提倡"兼愛"。墨子同情人民的疾苦,他認為給人民帶來災難的,莫過於統(tǒng)治者為了爭權(quán)奪利而發(fā)動的戰(zhàn)爭。因此他反對不義的戰(zhàn)爭,提倡"非攻"。他還反對統(tǒng)治者揮霍浪費,所以又提出"節(jié)用""節(jié)葬""非樂"等主張,希望限制王公貴族的奢侈,減輕人民的負擔。他還提出"尚賢""尚同"等主張。這在當時來說,都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墨子也有落后的一面,如他提倡迷信,相信鬼神等。
《墨子》一書是墨翟的門徒們根據(jù)他的遺教編纂而成的,現(xiàn)存五十三篇。最通行的本子目前只有孫詒讓的《墨子閑詁》。
非攻[1]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2],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3],上為政者得則罰之[4]。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5]。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6]。是何故也?以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7],罪益厚[8]。至入人欄廄[9],取人馬牛者,其不仁又甚攘人犬豕雞豚。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茍?zhí)澣擞郲10],其不仁茲甚,罪益厚。至殺不辜人也[11],扡其衣裘[12],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廄,取人馬牛。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茍?zhí)澣擞?,其不仁茲甚矣,罪益厚。當此[13],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攻國[14],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
[1]《非攻》共有上中下三篇。這里選的是上篇。
[2]種樹的地方叫園,種菜的地方叫圃。這里園圃是偏義復詞,圃字無義。
[3]非,非難,責備。
[4]為政者,執(zhí)政的人。得,得到,這里指捕獲。
[5]以,因為。
[6]至,至於。攘,見《孟子·攘雞》注。豚(tún),小豬。
[7]茲,通滋,更。
[8]厚,這里當"重"講。
[9]欄,古時稱牛馬的圈。廄,馬棚。這里欄廄泛指牛馬的圈。
[10]茍,假如。
[11]辜(gū),罪。也,語氣詞,引起下文。
[12]扡(tuō),同拖,這里指拽(zhuài)下來。
[13]當此,對此。
[14]為,動詞。"攻國"是動賓詞組作賓語用。
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1]。若以此說往[2],殺十人,十重不義[3],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不知其不義也[4],故書其言以遺后世[5];若知其不義也,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后世哉[6]?
[1]一,一重(chóng)。
[2]假如按照這種解釋類推。若,假如。此說,指"殺一人,必有一死罪"的道理。往,這只是習慣說法,沒有"去"的意義,而只表示類推。
[3]十重(chóng),即十倍。
[4]情,誠,實在。
[5]所以把稱贊攻國的話記載下來遺留給后世。
[6]奚說,怎樣解釋。
今有人於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辯矣[1];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辯矣。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2]。
[1]辯,通辨,下同。
[2]亂,混亂,指混為一談。
老子
關(guān)於老子這個人,歷來說法不一。有人以為他就是春秋時楚國人老聃(dān),和孔子同時而年長於孔子。并說他"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但是《老子》一書的思想,具有濃厚的戰(zhàn)國時代的色彩。它不可能是春秋時代的產(chǎn)物。大概是老子的后學者根據(jù)他的學說加以發(fā)揮補充而成的,成書於戰(zhàn)國時代。
老子的哲學思想基本上是客觀唯心主義的。他用虛無的本體"道"代替商周以來的天命觀,同時否定客觀世界的物質(zhì)本源。老子的哲學思想也含有樸素的辯證法的因素,提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等命題,并且講到"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等禍福依一定條件互相轉(zhuǎn)化的道理。
《老子》凡八十一章,約五千字,基本上是韻文。其較重要的注本是魏時王弼的《老子注》和后人假托題作"漢河上公撰"的《老子章句》。今人對《老子》作了不少整理研究工作,如馬敘倫的《老子校詁》、高亨的《老子正詁》,都可參考。 (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1];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2],難易相成[3],長短相形[4],高下相傾[5],音聲相和[6],前后相隨[7]。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8],行不言之教[9],萬物作焉而不辭[10],生而不有[11],為而不恃[12],功成而弗居[13]。夫唯不居,是以不去[14]。
[1]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東西是美的,就顯露出丑來了。斯,則。惡,丑。已,通矣。
[2]生,存。相生,等於說互相依存。
[3]成,成就,即"相反相成"的"成"。
[4]形,表現(xiàn),顯現(xiàn)。一本作"較"。長短是相對的,有了長才顯出短來。今人還有"相形見絀"的說法。
[5]傾,傾斜,等於說依靠。
[6]音,單音。聲,和聲。和,和協(xié)。
[7]這幾句是說正反兩方面都是互相依存的,不能分割開,即相反相成的意思。這種相對觀念是合乎辯證法的。
[8]處事,等於說"行事"。處無為之事,就是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的意思。
[9]施行不用言詞說教的教化,實際上是采取放任主義。
[10]作,興起。"不辭"二字不好懂。魏源解作"萬物作焉而后應之不辭耳,此因應無為之道也"。"不辭"就是不拒絕。完全隨應萬物,也就是無為而治的意思。(見《老子本義》)
[11]有,據(jù)為私有。
[12]有所施為,但是不倚靠,這是說不求達到什么目的。
[13]這句也是指順著自然,并不自己居功。
[14]正因為不自居〔功〕,所以也離不開〔功〕。去與居是反義詞,有居然后有去,沒有居哪里還有去?老子是說,不居功的人正是有功的人。 (二)
三十輻共一轂[1];當其無,有車之用[2]。埏埴以為器[3];當其無,有器之用[4]。鑿戶牖以為室[5];當其無,有室之用[6]。故有之以為利[7],無之以為用。
[1]本章說明"有""無"的依存關(guān)系和相互作用。輻,車的輻條。轂(gǔ),車輪中心有圓孔的圓木,里邊貫軸,外邊承輻。
[2]就在於它的無,才有了車子的作用。無,指轂中空處。
[3]埏(shān),造陶器的模子,這里用如動詞。埴(zhí),黏土。埏埴,把黏土放到模子里。
[4]這里的"無",指器中空。
[5]戶,戶門。牖(yǒu),窗子。
[6]這里的"無"指室中空。
[7]這里的"有"和下文的"無"都是抽象了的哲學概念。利,實利。 (三)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1]?高者抑之,下者舉之[2];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3]: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4]。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5]。其不欲見賢邪[6]!
[1]道,這里相當於現(xiàn)在所說的規(guī)律。其,表測度的語氣詞。張弓,把弦安在弓上。
[2]抑,指把弦壓低。舉,指把弦升高。
[3]人之道,指社會上通常奉行的法則。
[4]奉,供給。有道者,有德的人。
[5]處,居,參見(一)"功成而弗居"注。
[6]見(xiàn),表現(xiàn)出。一本無"邪"字。 (四)
小國寡民[1]。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2],使民重死而不遠徙[3]。雖有舟輿,無所乘之[4];雖有甲兵,無所陳之[5];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6]。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7]。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1]小、寡,都用如動詞,使動用法。本章反映了老子"小國寡民"的思想,他主張毀掉一切文明,回到原始共產(chǎn)社會中去。
[2]什,十倍;伯,通佰,百倍。什伯之器,效用十倍百倍的工具。
[3]重死,以死為重,即愛惜生命。"重"是意動用法。
[4]這是說雖然有船有車,也沒有乘坐的必要。
[5]陳,陳列。
[6]復,重新。結(jié)繩,相傳在文字出現(xiàn)以前人們記事的方法。"民"一本作"人"。
[7]甘,美,意動用法,以......為美。"美""安""樂"同此。
莊子
莊子名周,戰(zhàn)國時蒙(在今河南商邱縣)人。生卒年月不詳,大約和孟子同時或稍后。莊子曾做過蒙漆園吏,是一個小官,一生過著窮苦的生活。他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一書,包括內(nèi)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一向認為內(nèi)篇大體是莊周自著,外篇、雜篇則是莊周后學所作。
莊子認為一切事物經(jīng)常在變化著,人對這種變化是無可奈何的,只有服從。因此他主張"無為",放棄生活中的一切斗爭。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連人的認識也是如此。因此他否定知識,否定一切事物的質(zhì)的差別,說什么大小、貴賤、壽夭、生死、是非、善惡、得失、榮辱等都是一樣的,要求人們在無是非、無得失、無榮辱的虛無飄渺的境界中逍遙漫游。他極力否定現(xiàn)實,主張消極地逃避現(xiàn)實,脫離社會。在政治上,他反對人間的一切措施,要求社會毀掉一切文明,回到最原始的時代。這些思想對后世起了使人消極頹廢的作用。
不過莊子的思想也有他積極的一面。他痛恨并無情地揭露了當時那個"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不合理的社會,他拒絕和統(tǒng)治者合作,鄙視富貴利祿,并辛辣地嘲笑那些追求名利的人。這對以后封建社會里某些知識分子的反禮教、反封建統(tǒng)治,起了一定的作用。
莊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并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后世文學語言影響很大。
古人給《莊子》作注的有晉代的司馬彪、孟氏、崔撰、向秀、郭象五家,現(xiàn)存的只有郭注本十卷。唐代有成玄英為郭象注作疏。清代有王先謙的《莊子集解》和郭慶藩的《莊子集解》。今人劉武的《莊子集解內(nèi)篇補正》對王先謙的集解有不少的糾正和補充,也值得參考。
北冥有魚(逍遙游)[1]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2]。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3],其翼若垂天之云[4]。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5]。南冥者,天池也[6]。齊諧者[7],志怪者也[8]。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9],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10],去以六月息者也[11]。"野馬也[12],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3]。天之蒼蒼[14],其正色邪[15]?其遠而無所至極邪[16]?其視下也[17],亦若是則已矣[18]。且夫水之積也不厚[19],則其負大舟也無力[20]。覆杯水於坳堂之上[21],則芥為之舟[22]。置杯焉則膠[23],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24],而后乃今培風[25];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26],而后乃今將圖南[27]。蜩與學鳩笑之曰[28]:"我決起而飛[29],搶榆枋[30],時則不至[31],而控於地而已矣[32],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33]?"適莽蒼者[34],三餐而反[35],腹猶果然[36];適百里者,宿舂糧[37];適千里者,三月聚糧[38]。之二蟲又何知[39]?小知不及大知[40],小年不及大年[41]。奚以知其然也[42]?朝菌不知晦朔[43],蟪蛄不知春秋[44]: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45],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46],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47],眾人匹之[48],不亦悲乎?
[1]《逍遙游》,是《莊子·內(nèi)篇》中的第一篇,這里只節(jié)錄了前半篇。"北冥有魚"這個標題是編者加的。莊子在這段文章里闡述了他的無所待的思想。他認為萬物如有所待才能運行,就不能真正達到逍遙游的境界,有毫無所待,才能逍遙自得。他所說的無所待,實際是要人們一切任其自然,與萬物混為一體,超脫現(xiàn)實,與世無爭,取消人在社會中的一切作用。
[2]冥,通溟。北冥,北方的海。鯤(KūN),傳說中的大魚。
[3]怒,振奮,這里是指鼓起翅膀。
[4]若垂天之云,好像天邊的云彩。
[5]海運,指在大海上運行。南冥,南方的海。
[6]天池,天然形成的池,所以叫天池。
[7]齊諧,人名。
[8]志,記載。后來寫作"志"。怪,指怪異的事。
[9]水擊,指鵬初飛時,距水面還近,翅膀在水面上扇動。
[10]摶(TUáN),環(huán)繞著飛向上空。扶搖,旋風。
[11]鵬離開北海用六個月的時間飛到南海才休息。去,離開。息,休息。
[12]野馬,指春日野外林澤中的霧氣,蒸騰如奔馬,所以叫做野馬。
[13]息,氣息,呼吸時進出的氣。連前是說野馬、塵埃的動蕩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jié)果。比起鵬之高飛遠揚,大小之差雖然懸殊,但都是純?nèi)巫匀欢鴦印?/p>
[14]蒼蒼,深藍色。
[15]其,語氣詞,表委婉語氣,略等於現(xiàn)代漢語的"大概"。下句的"其"同。正色,真正的顏色。邪,通耶,句末語氣詞。
[16]無所至極,沒有到盡頭的地方。極,盡。
[17]其,人稱代詞,代鵬。
[18]也像這個罷了。連上句是說鵬從高空向下看,也像人從地上向上看天,都不一定得到真相。則已,等於說"而已"。
[19]且夫,表示再說一層道理。
[20]負,載。
[21]覆,倒(DàO)。坳(àO),洼下。坳堂,堂上低洼之處。
[22]芥,小草。為之舟,等於說給它(水)當船,也就是做為水中的船。"之"和"舟"是雙賓語。
[24]斯,於是。風在下,風在鵬之下。
[25]而后乃今,等於說然后才。培,憑,憑借、依賴。培風,等于說乘風(依王念孫說,見《讀書雜志》)
[26]天閼(è),連綿字,動詞,表示攔阻。
[27]圖南,計劃著向南飛。
[28]蜩(TIáO),蟬。學鳩,小鳥名。
[29]決(XUè),迅速的樣子。
[30]搶(QIāNG),突過。榆,榆樹。枋(FáNG),檀樹。
[31]有時或者飛不到。時則,等於說"時或"。
[32]控,投,這里指落下。
[33]哪里用得著飛到九萬里的高處去再向南飛呢?奚以,哪里用得著。之,到......去。為,表疑問的句末語氣詞。
[34]適,到......去。莽蒼,郊野之色。這里指近郊。
[35]餐,同餐。三餐,指一天。反,返回。后來寫作"返"。
[36]果然,飽的樣子。
[37]出發(fā)前一宿搗米。舂(CHōNG),搗去米的外皮。糧,旅行所需的糧食。
[38]出發(fā)前三個月就聚集糧食。
[39]之,指示代詞,這。二蟲,指蜩與學鳩。
[40]知(ZHì),智慧,后來寫作"智"。
[41]年,指壽命。
[42]根據(jù)什么知道它這樣呢?
[43]朝菌,一種生長期很短的菌類植物,朝生暮死,所以叫"朝菌"?;?,夏歷每月的最后一日,朔,夏歷每月的最初一日。
[44]蟪蛄(HUìGū),一名寒蟬。舊說,寒蟬春生夏死,夏生秋死壽命不到一年,所以說不知春秋。
[45]冥靈,樹名。
[46]椿,椿樹。
[47]彭祖,傳說中長壽的人,據(jù)說活了八百歲。乃今,而今,等於說"如今"。久,指長壽。特,獨。聞,指聞名於世。
[48]眾人,一般人。匹,配,這里當"比"講。這句是說一般人談到長壽,就舉出彭祖來相比。
湯之問棘也是已[1]:"窮發(fā)之北[2],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3],未有知其修者[4],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5],絕云氣[6],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7]。斥鴳笑之曰[8]:'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9],翱翔蓬蒿之間[10],此亦飛之至也[11]。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12]。
[1]湯,商湯。棘,湯時的大夫。是已,略等於"是也"。
[2]窮發(fā),不毛之地,指上古傳說中極遠的北方地帶。
[3]廣,寬。
[4]修,長。
[5]羊角,也是旋風。因風向上回旋像羊角,所以叫羊角。
[6]絕,直上穿過。
[7]且,將。
[8]斥鴳(YàN),小雀。
[9]下,降下。
[10]翱(áO)翔,盤旋飛舞,逍遙自得的樣子。
[11]至,最高限度。
[12]辯,通辯,分別。
故夫知效一官[1],行比一鄉(xiāng)[2],德合一君[3],而徵一國者[4],其自視也亦若此矣[5]。而宋榮子猶然笑之[6]。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7],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8],定乎內(nèi)外之分[9],辯乎榮辱之境[10],斯已矣[11]。彼,其於世[12],未數(shù)數(shù)然也[13]。雖然,猶有未樹也[14]。夫列子御風而行[15],泠然善也[16],旬有五日而后反[17]。彼於致福者[18],未數(shù)數(shù)然也。此雖免乎行[19],猶有所待者也[20]。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21],以游無窮者[22],彼且惡乎待哉[23]?故曰:至人無己[24],神人無功[25],圣人無名[26]。
[1]知效一官,才智能勝任一官之職。知(ZHì),才智。效,功效,這里作勝任解。官,官職。
[2]品行能適合一鄉(xiāng)之人的心意。行(XìNG),品行。比,合。
[3]道德符合一君之心。
[4]能力能取信於一國之人。而,能(依郭慶藩說),能力。徵,信,這里作取信解。
[5]其,指上述的四種人。此,指斥鴳。
[6]宋榮子,戰(zhàn)國時宋人。猶然,笑的樣子。
[7]舉世,所有同時代的人。舉,全。之,代宋榮子,下句的"之"同。加,更。勸,鼓勵,這里是被動用法,可以解作"努力"。
[8]非,責難。沮(Jǔ),止,這里解作喪氣、泄勁。
[9]定,確定。內(nèi),指我。外,指物。分,分別。
[10]辯,通辨,分辨。境,界限。
[11]這就罷了,等於說不過如此罷了。斯,此。已,止。這是說宋榮子只做到這一步就完了,還不能達到"無己"的境界。
[12]彼,指宋榮子。其於世,他對於人世。
[13]沒有著急的樣子,也就是淡於人世。數(shù)數(shù)(Shuò Shuò),等於說汲汲(依成玄英說),著急的樣子。
[14]還有未樹立的。指沒有樹立無所不可、逍遙自得之德。
[15]列子,名御寇,鄭人。御風,駕著風。
[16]泠(Líng)然,輕妙的樣子。
[17]旬,十天。有,通又。旬有五日,十五天。上古的稱數(shù)法,整數(shù)后面有零數(shù)時,中間常常插進一個"有"字。
[18]他對於求福的事。致,使......至。致福,等於說"求福"。
[19]免乎行,免得走路。
[20]待,指依靠。有所待,有依靠的東西(指風)。
[21]若夫,至於。天地,萬物的總名。正,指自然之性。乘天地之正,指順萬物之性。六氣,陰、陽、風、雨、晦、明。辯,通變,與上文的"正"相對。乘、御,借駕車來比喻,與上文"御風"相應。
[22]無窮,指時間的無始無終、空間的無邊無際。
[23]他還依靠什么?。∏?,還。
[24]無己,忘我,就是物我不分。
[25]無功,順自然,不立功。
[26]無名,不立名。
不龜手之藥(逍遙游)
惠子謂莊子曰[1]:"魏王貽我大瓠之種[2],我樹之成[3],而實五石[4]。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5]。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6]。非不呺然大也[7],吾為其無用而掊之[8]。"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9]。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10],世世以洴澼絖為事[11]。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12]。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shù)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13],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14]。越有難[15],吳王使之將[16],冬,與越人水戰(zhàn),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17]。能不龜手一也[18],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19],則所用之異也[20]。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21],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22]!"
[1]惠子,姓惠名施,宋人,曾為梁惠王相,莊子的朋友。但《莊子》各篇中有關(guān)惠施與莊子的故事,多半是寓言的性質(zhì)。這篇文章闡發(fā)了"無用之用"的主張。"無用之用"是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認為事物沒有同一的客觀標準。
[2]魏王,即梁惠王,詳見《孟子·寡人之於國也》注。貽(yí),送給。瓠(hù),葫蘆。
[3]樹,種植。成,成熟。
[4]實,果實,指結(jié)成的葫蘆。五石,是說葫蘆很大,有五石的容積。
[5]不能自舉,大意是本身禁不起舉。漿,飲料。堅,用如名詞,指堅固的程度。
[6]瓠落,連綿字,即廓落,大(參《爾雅·釋詁》郭璞注、邢昺疏)。無所容,等於說沒有適於它容納的東西,也就是大而無當?shù)囊馑肌?/p>
[7]呺(Xiāo)然,空虛巨大的樣子。
[8]為(Wèi),因為。掊(PǒU),打破。
[9]大意是你實在是不善於利用大的東西了。固,副詞,當然是,實在是。
[10]龜(Jūn),通皸,皮膚凍裂。
[11]洴(Píng),浮。澼(Pī),在水里漂洗。絖(kuàng),同纊,絲絮。事,事業(yè),職業(yè)。
[12]方,藥方。百金,金百斤。
[13]鬻(yù),賣。
[14]說(shuì),說服,勸說別人,使他聽從自己的意思。
[15]難(nàn),亂事,指軍事行動。越有難,等於說越入侵。
[16]吳王派他統(tǒng)率軍隊。將,動詞。
[17]分出一塊土地封給他。
[18]一,一樣。
[19]或,無定代詞,有的人。以封,靠它得到封賞。
[20]所用之異,用的方法不同。
[21]慮,考慮(參用朱駿聲說見《說文通訓定聲》),想辦法。樽,本指酒器,這里指形狀像酒樽,縛在身上用來鳧水的東西(作用等於救生圈)。
[22]那么你還有蓬草那樣的心呀!這是說,你的心像蓬草那樣屈曲不通。猶,還。蓬,蓬草,彎曲不直。
庖丁解牛(養(yǎng)生主)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觸[2],肩之所倚[3],足之所履[4],膝之所踦[5],砉然向然[6]。奏刀騞然[7],莫不中音[8]:合於桑林之舞[9],乃中經(jīng)首之會[10]
[1]庖,廚子。丁,廚子的名字(依《經(jīng)典釋文》)文惠君,即梁惠王。解牛,分卸牛的肢體。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經(jīng)過反覆實踐,并且真正掌握了客觀規(guī)律以后,對自己所處理的事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但莊子的本意卻在宣揚他的養(yǎng)生之道。
[2]所觸,接觸的地方。
[3]倚,靠。
[4]履,踩。
[5]踦(yǐ),指用一條腿的膝蓋頂住。
[6]砉(音huà,依崔撰說),象聲詞。然,詞尾。向,通響,《經(jīng)典釋文》稱或本"向"下無"然"字。以無"然"字為妥。這幾句是說,因為庖丁知道牛體關(guān)節(jié)所在,所以凡他手肩足膝所觸及的地方,關(guān)節(jié)都發(fā)生砉砉的響聲。
[7]奏,進。騞(huō),象聲詞,聲音大於"砉"(依崔撰說),這里是形容進刀解牛的聲音。
[8]中(zhòng)音,指合於音節(jié)。
[9]桑林,湯時的樂曲名。"桑林之舞"即用"桑林"伴奏的舞蹈,這里指舞的節(jié)拍旋律。
[10]乃,而。經(jīng)首,堯時的樂曲名。會,指節(jié)奏。
文惠君曰:"譆,善哉[1]!技蓋至此乎[2]?"
庖丁釋刀對曰[3]:"臣之所好者,道也[4];進乎技矣[5]。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6];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7]。方今之時[8],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9],官知止而神欲行[10]。依乎天理[11],批大郤[12],導大窾[13],因其固然[14],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15],而況大軱乎[16]!良庖歲更刀,割也[17];族庖月更刀,折也[18]。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於硎[19]。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20];以無厚入有閉,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余地矣[21]!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於硎。雖然,每至於族[22],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23],視為止,行為遲[24]。動刀甚微[25],謋然已解[26],如土委地[27]。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28];善刀而藏之[29]。"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30]。"
[1]譆(Xī),同嘻,贊嘆聲。善,好。
[2]蓋,通"盍",在這里即"何"的意思(依王引之說,見《經(jīng)傳釋詞》)。
[3]釋,放下。
[4]道,道理,指事物的規(guī)律。
[5]進乎技,比技術(shù)進了一步。乎,於。
[6]大意是:所看見的牛沒有不是全牛的。
[7]未曾見過整個的牛。這是說庖丁對牛體已經(jīng)非常了解,所以只看到牛的筋骨結(jié)構(gòu)。
[8]方,當。方今之時,等於說"現(xiàn)在"。
[9]我以精神〔跟它〕接觸,而不用眼睛看。遇,會合,這里有接觸的意思。
[10]官知,這里指視覺。神欲,指精神活動。"官知止"是承上"不以目視"而言;"神欲行"是承上"以神遇"而言。
[11]依,按照。天理,指天然的組織結(jié)構(gòu)。
[12]批,擊。郤(Xì),空隙。指牛筋骨間的空隙。
[13]把刀子引向骨節(jié)的空竅。窾(KUǎN),空(Kòng)。
[14]因,順著。固然,原來的那樣,指牛體的本來的結(jié)構(gòu)。
[15]技,技巧。經(jīng),經(jīng)過。肯,緊附在骨上的肉。綮,筋肉聚結(jié)處。未嘗,未曾。這是說,游刃於空隙,未嘗經(jīng)過肯 (依郭象、成玄英說)。
[16]軱(gū),大骨。
[17]歲,每年。更,換。
[18]族,眾,等於說一般的。折,等於說砍斷。庖丁的意思是:良庖和族庖換刀換得勤,因為他們不懂得牛體的結(jié)構(gòu),生割硬砍。
[19]發(fā),出。硎,磨刀石。新發(fā)於硎,新從磨刀石上磨出來。
[20]節(jié),骨節(jié)。間(jiàn),名詞,間隙,縫兒。厚,指厚度。無厚,沒有厚度,這是極言其薄。
[21]恢恢,很寬綽的樣子。游刃,使刃游動。
[22]族,交錯聚結(jié),這里指筋骨交錯聚結(jié)的地方。
[23]怵然,害怕的樣子,等於說小心翼翼地。戒,警惕。為(WèI),介詞,后面省了賓語"之"字,下面"為止","為遲"皆同。
[24]止,這里有集中在某一點上的意思。"視為止",等於說目光為之集中。行,指動作。遲,緩慢。
[25]微,輕。
[26]謋(huò),象聲詞,形容牛體解開的聲音(參用成玄英說)。
[27]委,堆積。
[28]"為之"的"為"讀去聲,下句同。四顧,四處看望。躊躇,悠然自得的樣子。滿志,心滿意足。
[29]善,等於說"拭"(依《經(jīng)典釋文》)。
[30]養(yǎng)生,指養(yǎng)生之道。
胠篋(節(jié)錄)[1]
將為胠篋、探囊、發(fā)匱之盜而為守備[2],則必攝緘縢[3],固扃鐍[4],此世俗之所謂知也[5]。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則鄉(xiāng)之所謂知者[7],不乃為大盜積者也[8]?
[1]胠(Qū),從旁邊開。篋(qiè),箱子一類的東西。
[2]探,掏。囊,口袋。發(fā),開。匱(guì),后代寫成柜,大型的儲藏東西的器具。第一個"為"念wèi,介詞。第二個"為"念Wéi,動詞。
[3]攝,指勒緊。緘(JIāN)和縢(téng),都是繩子。
[4]固,用如動詞,使動用法,弄結(jié)實。扃(JIōNG),閂子。鐍(jué),插閂之處。"扃鐍"略相當於后代的"鎖鑰"。
[6]揭(jiē),抬。
[5]知(zhì),智,下"知"同。
[7]鄉(xiāng)(xiàng),通向,先前。
[8]不乃......也,不就是......嗎?積,聚積。下面略有刪節(jié)。夫川竭而谷虛[1],丘夷而淵實[2];圣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3]。圣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圣人而治天下[4],則是重利盜跖也[5]。為之斗斛以量之[6],則并與斗斛而竊之[7];為之權(quán)衡以稱之[8],則并與權(quán)衡而竊之;為之符璽以信之[9],則并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
[1]川,山泉流出后尚未注入谷中叫川。竭,乾。
[2]丘,小山。夷,平。淵,山谷。實,滿。
[3]故,事故。
[4]重圣人,使圣人〔之法〕重要起來(依成玄英說)。重,用如動詞,使動用法。
[5]是,指"重圣人"。重利,厚利,使......有厚利。
[6]斛(hú),十斗為斛。為之斗斛,給天下〔之人〕制定斗斛。這是雙賓語結(jié)構(gòu)。以,連詞。量(liáng),動詞,用斗斛衡量。之,代詞,指被量之物。
[7]與,介詞,連。之,指所量之物。下三句語法與〔6〕〔7〕同。
[8]權(quán),秤錘。衡,秤桿。稱(chēng),動詞。
[9]符,古代用來作憑據(jù)的東西,用竹、木、玉、銅等制成??躺衔淖?,分成兩半,兩方各執(zhí)一半,合起來,可驗真?zhèn)巍-t(Xǐ),印。信,信用,用如動詞,有立信用的意思。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1],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圣知邪[2]?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并斗斛權(quán)衡符璽之利者[3],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4],斧鉞之威弗能禁[5]。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過也。故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6]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7]。
[1]鉤,衣帶鉤。這里代表一般不值錢的東西。
[2]是,代詞,指"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這種情況。知(zhì),智。
[3]逐,追隨。揭,舉。揭諸侯,等於說居諸侯之上。
[4]軒,古代大夫以上的人所坐的車子,車上兩邊有屏障。冕,古代大夫以上的人所戴的禮帽。軒冕連用,指高官厚祿。勸,鼓勵。
[5]鉞,大斧子。斧和鉞都是古代殺人所用的東西。斧鉞連用指刑戮之事。
[6]兩句見《老子》。國之利器,指圣人的法制。示人,給人看。
[7]明,顯示。故絕圣棄知[1],大盜乃止;擿玉毀珠[2],小盜不起;焚符破璽[3],而民樸鄙[4];掊斗折衡[5],而民不爭;殫殘?zhí)煜轮シ╗6],而民始可與論議[7]。擢亂六律[8],鑠絕竽瑟[9],塞瞽曠之耳[10],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11];滅文章[12],散五采[13],膠離朱之目[14],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15];毀絕鉤繩[16],而棄規(guī)矩[17],攦工倕之指[18],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19],鉗楊墨之口[20],攘棄仁義[21],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1]絕,斷絕。知(zhì),智。
[2]擿,通擲(zhì)。
[3]破,弄破。
[4]樸,通樸,樸實。鄙,鄙陋無知。
[5]掊(PǒU),打破。
[6]殫(DāN),盡。殫殘,使......盡,使......殘。
[7]與論議,即與之(指民)論議。與,介詞。
[8]拔掉律管,使六律混亂。擢(zhuó),拔掉。亂,用如動詞,使動用法,使......亂。六律,古代用竹管的長短審定樂音的高低,按高低情況分樂音為十二類,用十二個長短不同的竹管作標準。其中又分陰陽各六。陽聲的叫六律,陰聲的叫六呂。這里的六律,既指律管,又指樂律。
[9]鑠(shuò),銷毀。竽(yú),笙一類的樂器。竽瑟,這里泛指樂器。
[10]曠,人名,春秋晉平公時的著名樂師,又稱"師曠"。他是瞎子,所以也叫"瞽曠"。相傳他最會審音辨律。
[11]含,保藏。聰,耳力。
[12]滅,消滅。文章,古代以青色和赤色相配合叫做"文",以赤色和白色相配合叫做"章"。文章,這里泛指"文采"。
[13]使五色各自分離(不相配合)。散,使動用法,使......分離。五采,五色。
[14]膠,黏住。離朱,一名離婁,相傳是古代眼力最好的人。
[15]明,眼力。
[16]鉤,定曲線的工具。繩,定直線的工具。
[17]規(guī),定圓形的工具。矩,定方形的工具。
[18]攦(lì),折斷。工倕(chuí),相傳是堯時候的巧匠。
[19]削,削除。曾,曾參,有孝行。史,史鰍(qiū),字子魚,又稱史魚,是衛(wèi)靈公時的直臣。靈公寵小人彌子瑕而疏賢臣蘧伯玉,史魚勸諫不聽。史魚死,以尸諫,孔子稱贊他說:"直哉史魚。"
[20]鉗(qián),夾住。楊,楊朱。墨,墨翟。
[21]攘(rǎng),排除。
[22]玄,幽暗。玄同,有混同的意思。
彼人含其明[1],則天下不鑠矣[2];人含其聰,則天下不累矣[3];人含其知[4],則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則天下不僻矣[5]。彼曾史楊墨師曠工倕離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亂天下者也[6],法之所無用也[7]。
[1]人,指天下之人。下同。
[2]鑠,毀壞。
[3]累,憂患。
[4]知(zhì),智。
[5]僻,邪僻。
[6]外立其德,意思是炫耀夸飾標名於外。爚(yuè),指炫(xuàn)耀。爚亂,等於說"迷惑"或"迷亂"。
[7]大意是:這是圣智之法之所以沒有用的道理。
百川灌河(秋水)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1]。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2],不辯牛馬[3]。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4],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5],不見水端[6]。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嘆曰[8]:"野語有之曰[9]:'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10],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11],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12],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13]。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14]。"
[1]時,以時(按季節(jié))。河,黃河。
[2]涇(jīng),通。涇流,等於說無阻的水流。涘(sì),岸。渚(zhǔ),水中的小塊陸地。崖,高的河岸。
[3]辯,通辨。
[4]焉,語氣詞。河伯,河神,相傳姓馮(píng),名夷。欣然,高興的樣子。
[5]東面,臉朝東。
[6]端,盡頭。
[7]旋,掉轉(zhuǎn)。
[8]望洋,連綿詞,仰視的樣子。若,海神的名字。
[9]野語,俗語。
[10]道,道理。百,泛指事物之多。莫己若,沒有誰能趕得上自己。若,像,比得上。"己"是"若"的賓語。
[11]少,意動用法,覺得......少。聞,指見聞,這里是學問的意思。輕,意動用法,認為......輕。
[12]窮,盡。這里是走到盡頭的意思。
[13]〔假如〕我不是來到你的門前,就危險了。殆,危險。
[14]長,長久。見笑,被笑。大方之家,大道之家,指有很高的道德修養(yǎng)的人。
莊子釣於濮水(秋水)
莊子釣於濮水[1],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2],曰:"愿以境內(nèi)累矣[3]!"莊子持竿不顧曰[4]:"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5]。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6]?寧其生而曳尾於涂中乎[7]?"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莊子曰:"往矣[8],吾將曳尾於涂中。"
[1]濮水,水名,在今河南濮陽縣南。
[2]楚王,指楚威王。先,指先去表明意圖。
[3]〔楚王〕愿意拿國家麻煩您了。境內(nèi),國境以內(nèi),這里指整個國家。累,拖累,麻煩。這句是委婉的說法。
[4]顧,回頭看。
[5]王,楚王。笥(sì),竹箱。巾、笥都用如動詞。廟堂,即宗廟。這句是說,楚王把神龜裝在竹箱里用巾蓋住,保存在宗廟之內(nèi),以供占卜之用。
[6]寧,寧肯。為,介詞,為了。
[7]曳,已見《孟子·寡人之於國也》注。涂,污泥。
[8]去吧!
惠子相梁(秋水)
惠子相梁[1],莊子往見之?;蛑^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2],子知之乎?夫鵷鶵,發(fā)於南海[3],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4],非練實不食[5],非醴泉不飲[6]。於是鴟得腐鼠[7],鵷鵷過之,仰而視之曰:'嚇[8]!'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9]?"
[1]相(xiàng),扶助君主的人,略等於后代的宰相。這里用如動詞,指做宰相。下文"欲代子相"的"相"同。
[2]鵷鶵(yuān chú),鳳類。
[3]發(fā),出發(fā)。
[4]止,停止,這里指棲息。相傳鳳凰一類的鳥,只棲息在梧桐樹上。
[5]練實,舊注"練實,竹實"(成玄英說)。未詳。
[6]醴,一種甜酒。醴泉,甜美的泉水。
[7]於是,在這時。鴟(chī),鷂鷹。注意,鴟不是鴟鵂(鴞),鴟鵂是貓頭鷹。
[8]嚇,發(fā)怒聲。
[9]嚇本是象聲詞,這里用如動詞。
運斤成風(徐無鬼)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1],若蠅翼[2]。使匠石斫之[3]。匠石運斤成風[4],聽而斫之[5],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6]。宋元君聞之[7],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8]。'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zhì)死久矣[9]!'自夫子之死也[10],吾無以為質(zhì)矣!吾無與言之矣[11]!"
[1]郢(yǐng),楚國的都城。郢人,也就是楚人。堊(è),刷墻的白土。這里用如動詞,指用白土刷墻。慢,通漫,涂抹墻壁,這里指誤涂。這句是說,郢人刷墻時,有小點飛泥落在鼻尖上。
[2]鼻尖上的白土,像蒼蠅翅一樣薄。
[3]石,匠人的名字。匠,古代專指木匠。斫(zhuó),砍。
[4]運,掄動。斤,一種斧子。運斤成風,指斧子掄動起來帶出了一股風。這里極言揮斧時的迅猛。
[5]聽(tìng),順,從,即隨心所欲的意思。
[6]失容,失去常態(tài)。
[7]宋元君,宋元公。
[8]嘗,也是試。
[9]質(zhì),本來是箭靶,這里引申為對象的意思,即指郢人。
[10]夫子,指惠施。
[11]意思是說,自從惠子死后,就沒有和我談論道理的人了。與,介詞,后面省略了賓語。之,代詞,指莊子的理論。
曹商使秦(列御寇)
宋人有曹商者,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車數(shù)乘;王說之[1],益車百乘[2]。反於宋[3],見莊子曰:"夫處窮閭厄巷[4],困窘織屨[5],槁項黃馘者[6],商之所短也[7];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8],商之所長也。"莊子曰:"秦王有病召醫(yī):破癰潰痤者[9],得車一乘,舐痔者[10],得車五乘。--所治愈下,得車愈多[11]。子豈治其痔邪?何得車之多也?子行矣[12]!"
[1]王,指秦王。說(yuè),悅。
[2]益,增加。
[3]反,返回。這個意義后來寫作"返"。
[4]窮閭,偏僻的里巷。厄,通隘(ài),狹窄。
[5]窘,窮困。織屨(jù),打草鞋。
[6]槁,乾枯。項,脖子。馘(guó),這里指臉。這句是形容人面黃肌瘦的樣子。
[7]當時困窮算是我的短處。
[8]一,一旦,一下子。悟,使動用法。萬乘之主,這里指秦王。從,使動用法,能得車百乘隨從著。
[9]破、潰,都是使動用法。癰(yōng),毒瘡。痤(cuó),小癤。
[10]舐(shì),舔。
[11]舐痔是很骯臟的,而得車較多,所以說"所治愈下,得車愈多"。由此推論,曹商得車百乘,其所干的勾當比舐痔更為卑鄙。
[12]等於說"去你的吧!"
荀子
荀子名況,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人避宣帝諱(宣帝名詢),稱為孫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他雖屬於儒家學派,但也受到各家的影響,成為先秦諸子中的一位集大成者。他反對迷信,認為鬼神是不存在的。他主張既要順乎自然規(guī)律,也要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在對自然界的認識方面,他是一位樸素的唯物論者。
荀子是性惡論者,他認為人性是惡的,但后天的客觀環(huán)境可以使它改變,所以他特別強調(diào)學習。
他主張法后王,在政治上主張用禮、法和術(shù)來維持社會秩序。因此可以說,荀子已經(jīng)超脫了儒家思想的束縛,他的學說,對以后的法家思想的發(fā)展有一定的影響。
《荀子》一書,現(xiàn)存三十二篇。其中大多數(shù)是他親手所寫,小部分出於門人之手。《荀子》有唐代的楊倞注?,F(xiàn)在通行的注本是清代王先謙的《荀子集解》,采集各家之說很豐富。今人梁啟雄的《荀子簡釋》,注釋簡要,便於初學。
勸學(節(jié)錄)[1]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2]。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3];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4],輮以為輪[5],其曲中規(guī)[6],雖有槁曓[7],不復挺者[8],輮使之然也[9]。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10],君子博學而舊參省乎己[11],則知明而行無過矣[12]。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13],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14],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15],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詩曰[16]:"嗟爾君子[17],無恒安息[18],靖共爾位[19],好是正直[20]。神之聽之[21],介爾景福[22]。"神莫大於化道[23],福莫長於無禍[24]。
[1]勸,鼓勵。這篇文章強調(diào)了學習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善於利用外物并自強不息,才能在學業(yè)上有杰出的成就。
[2]已,停止。
[3]青,青色,也就是現(xiàn)在所謂藍色。藍,染青色的植物。
[4]中(zhòng),符合,適合。繩,指匠人用來取直的墨線。
[5]輮,通煣(róu),用火熨木使彎曲。
[6]規(guī),圓規(guī),匠人用來取圓的工具。
[7]槁曓,通藃暴,翹棱,木頭由於受潮曝曬而變形,即今所謂"翹(qiáo)了"。
[8]挺,直。
[9]然,這樣。
[10]金,指金屬制成的刀劍等。礪(lì),磨刀石。利,銳利。
[11]博學,廣泛地學習。參,檢驗。省(xǐng),檢查。乎,於。
[12]知(zhì),智慧。行(xìng),行為。過,過失。
[13]溪,谷。
[14]先王,指古代的賢明君主。
[15]干,小國名,后來被吳國滅掉。越,國名。夷,東方的外族。貉,即貊(mò),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
[16]見《詩經(jīng)·小雅·小明》。
[17]嗟,感嘆詞。爾,你們。
[18]不要常安然無事地歇著。無,通毋。恒,常。息,歇息。
[19]安心地供奉你的職位。靖,通靜(用朱熹說)。共,供,供職(用朱駿聲說)。后來寫作"供"。
[20]喜歡這正直的道理。好(hào),喜歡。
[21]神,指天神。第一個"之"是介詞。第二個"之"是代詞,指"靖共爾位,好是正直"。聽,等於說"察"。
[22]〔神會〕賜給你大福。介,給予。景,大。
[23]神,是指精神修養(yǎng)。道,指圣賢之道?;兓?,起變化?;?,等於說"化於道"。
[24]長(cháng),也是大的意思。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1];吾嘗跂而望矣[2],不如登高之博見也[3]。登高而招[4],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5];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6];假輿馬者,非利足也[7],而致千里[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9],而絕江河[10]。君子生非異也[11],善假於物也。
[1]須臾(yú),極短的時間。
[2]跂(qǐ),提起腳后跟。
[3]博,廣。博見,見得廣。
[4]招,招手。
[5]見者遠,看見的人很遠,等於說人們在很遠的地方也可以看見。
[6]彰,清楚。這里指聽得清楚。
[7]假,憑藉。輿,車。利,便利。利足,指善於走路。
[8]致,使......至。
[9]檝,同楫(jí),船槳。能水,指能泅水,"水"用如動詞。
[10]絕,橫渡。
[11]生,通性(從王念孫說,見《讀書雜志》)。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1],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2]。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3],所系者然也[4]。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5],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6],不扶而直;白沙在涅[7],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8],其漸之滫[9],君子不近,庶人不服[10]。其質(zhì)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11],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1]蒙鳩,又叫鷦鷯(jiāo liáo),也叫巧婦。
[2]苕(tiáo),蘆葦?shù)乃搿?/p>
[3]完,完整。
[4]等於說系的處所使它這樣。
[5]射(yè)干,植物名,白花長莖,生於高地。
[6]蓬,草名。
[7]涅(niè),黑泥。今本《荀子》沒有這兩句,據(jù)王念孫說補(見《讀書雜志》)。
[8]蘭槐,香草名。是,指示代詞,復指根。
[9]其,等於說"若"。漸(jiān),浸。之,指芷。滫(xiǔ),臭水。漸之滫,等於說"漸之於滫"。
[10]服,佩帶。
[11]游,有目的的旅行。就,接近,這里指結(jié)交。士,指賢士。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1];榮辱之來,必象其德[2]。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災禍乃作[3]。強自取柱,柔自取束[4];邪穢在身,怨之所構(gòu)[5]。施薪若一,火就燥也[6];平地若一,水就濕也[7]。草木疇生,禽獸群焉[8],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zhì)的張而弓矢至焉[9];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聚焉[10]。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11]!
[1]這句是說,物類的興起,一定有它開始的原因。
[2]象,像。象其德,等於說依照各人的德性。
[3]忘身,指忘記了自身的利害。作,起。
[4]剛強的東西自己導致折斷,柔弱的東西自己導致約束。柱,通祝,這里當"斷"講(從王引之說,見《讀書雜志》)。
[5]構(gòu),集結(jié)。
[6]這兩句大意是說,把柴同樣地放在那里,火總是向比較乾燥的柴燒去。施,鋪陳。若一,像一樣。
[7]水就濕,指水向潮濕的地方流。
[8]疇,通儔,同類。疇生,同類的草木生長在一起。"群焉"應為"群居"(依王念孫說,見《讀書雜志》)。
[9]質(zhì),箭靶。的,箭靶正中的圓心。張,指張掛起來。
[10]醯(xī),醋。蜹(ruì),同蚋,蟲名,蚊類。
[11]立,指立身行事。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1];積水成淵,蛟龍生焉[2];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3],圣心備焉[4]。故不積蹞步[5],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6],不能十步;駑馬十駕[7],功在不舍[8]。鍥而舍之[9],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10]。螾無爪牙之利[11],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12]。蟹六跪而二螯[13],非蛇蟺之穴無可寄托者[14],用心躁也[15]。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16]。行衢道者不至[17],事兩君者不容[18]。目不能兩視而明[19],耳不能兩聽而聰[20]。螣蛇無足而飛[21],梧鼠五技而窮[22]。詩曰[23]:"尸鳩在桑,其子七兮[24]。淑人君子[25],其儀一兮[26]。其儀一兮,心如結(jié)兮[27]。"故君子結(jié)於一也[28]。
[1]積土成山,就能在那里產(chǎn)生風雨。
[2]蛟,古代傳說中能發(fā)洪水的一種龍。
[3]而,連詞,這里當"則"字講。神明,指人的智慧。得,獲得。
[4]圣心,圣人的思想。備,具備。
[5]蹞,同跬(kuǐ),半步。按,古人以再舉足為步,古人所謂蹞(或跬),等於今天所謂一步。
[6]騏驥,良馬名。
[7]駑馬,劣馬。十駕,馬拉車一天叫一駕,十駕也就是積十天的路程。
[8]功,成績,指至千里。不舍(shě),不止,這里指不停止前進。
[9]鍥(qiè),雕刻。
[10]鏤(lòu),也是雕刻。
[11]螾,同蚓,蚯蚓。
[12]這是用心專一〔的緣故〕。
[13]跪,腳。六跪應當是八跪之誤(依盧文弨說。見《荀子》謝墉校本)。螯(áo),節(jié)足動物前面的鉗夾。
[14]蟺,通鱔。
[15]躁,浮躁,不專一。
[16]冥冥,昏暗不明的樣子。冥冥之志,這里指精誠專一的精神。昭昭,明顯的樣子。昭昭之明,指智慧豁然貫通。惛惛,略等於冥冥,惛惛之事,指默默無聞的工作。赫赫,略等於昭昭。赫赫之功,指出類拔萃的事業(yè)。
[17]衢道,四通的路,等於說歧路。
[18]不容,不被雙方所寬容。
[19]兩視,同時看兩樣東西。明,看得清楚。
[20]聰,聽得清楚。
[21]螣(téng)蛇,據(jù)說是龍類,能興云霧而游於空中。
[22]"梧"當為"鼫"(shí)(依楊倞說)。鼫鼠,形狀像兔子。技,技能。據(jù)說這種鼠"能飛不能上屋;能緣(爬樹)不能窮木(爬到樹頂);能游不能渡谷;能穴(挖洞)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所以說"五技而窮"。
[23]見《詩經(jīng)·曹風·鸤鳩》。
[24]尸鳩,布谷鳥。毛傳:"鸤鳩之養(yǎng)其子,朝從上下,莫(暮)從下上,平均如一。"這是說尸鳩喂小鳥,平均對待,始終如一。
[25]淑人,善良的人。
[26]儀,儀表,態(tài)度。其儀一,態(tài)度始終不變。
[27]如結(jié),像東西凝結(jié)在一起不散,比喻專心。
[28]這是說君子為學或做工作都應當把精神集中在一點上。
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戰(zhàn)國末年秦相國呂不韋的食客們共同撰寫的。原書分十二紀(六十篇),六論(三十六篇),八覽(六十四篇),加上序意,應該有一百六十一篇,但現(xiàn)在八覽里缺了一篇,所以全書現(xiàn)存一百六十篇。因為書中有八覽,后人也叫這部書為《呂覽》。
這部書由於是集體著述,思想很不統(tǒng)一,很多地方甚至相互矛盾。在文字上也有雜湊的痕跡。大致說來,它的思想是以儒家、道家為主,兼采墨、法、名、農(nóng)各派的學說,所以從東漢的班固起,都把《呂氏春秋》列為雜家的著作。它既有各家的精華,也有各家的糟粕。由於它想調(diào)和各家的觀點使之成為《呂氏春秋》的新的思想體系,所以有不少主張都不及原來各家的說法徹底。
《呂氏春秋》還沒有較好的注本。東漢高誘的注,今天看來簡單了一些。清代人作了不少??惫ぷ?,基本上補正了原文的脫漏和錯誤?,F(xiàn)在通行的是清代畢沅的??瘫尽1容^完善的要算近人許維遹的《呂氏春秋集釋》。
察傳 [1]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 [2],數(shù)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 [3],玃似母猴 [4],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5]。
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 [6]。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 [7],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 [8],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嚭 [9],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 [10],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
[1]察,審察。傳(chuán),傳聞。
[2]"得"應作"傳"(依王念孫說,見《讀書雜志》《呂氏春秋》校本)。
[3]玃(jué),大母猴。
[4]母猴,又叫沐猴,獼猴,比玃稍小。
[5]過,用如動詞,指犯錯誤。
[6]而,假設(shè)連詞,等於說"如果"。審,審察。
[7]管子,即管仲。鮑叔,即鮑叔牙。參考《論語·憲問》注。
[8]楚莊,楚莊王。孫叔敖,見《孟子·舜發(fā)於畎畝之中》注。沈尹筮,楚國大夫,名筮,"沈"是邑名,"尹"是官名。他把孫叔敖推薦給楚莊王。
[9]太宰,官名。嚭(pǐ),伯嚭, 春秋時吳國人。吳國打敗了越國后,越王勾踐賄賂伯嚭,要他勸說吳王接受越國求和的請求,吳王聽了伯嚭的話。后來勾踐發(fā)憤圖強,終於滅了吳國。
[10]智伯,名瑤,晉國荀首的后代(荀首封於智,以邑為姓),晉哀公時的權(quán)臣,和韓趙魏并稱為晉國的四大家。趙襄子,名無恤,晉卿趙衰的后代,世襲為晉卿。張武,晉人,智伯的家臣,他勸說智伯糾合韓魏,把趙襄子圍在晉陽,后來趙襄子用張孟談計,暗地聯(lián)合韓魏,滅了智伯。
凡聞言必熟論 [1],其於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 [2],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 [3],舜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 [4],和五聲 [5],以通八風 [6]。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 [7],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 [8],得失之節(jié)也 [9]。故唯圣人為能和樂之本也 [10]。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11],若夔者一而足矣 [1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 [13],常一人居外 [14]。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 [15]。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 [16],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子夏之晉,過衛(wèi),有讀史記者曰 [17]:"晉師三豕涉河 [18]。"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 [19]。"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1]熟,深透。
[2]樂正,樂官之長。夔(kuí),人名,相傳為舜的掌管音樂的官。
[3]重黎,人名,相傳為顓頊(zhuān xū)的后代,堯的掌管時令的官,后為舜臣。草莽,等於說草野,指民間。
[4]六律,見《莊子·胠篋》注。
[5]五聲,即宮商角徵(zhǐ)羽五音。
[6]通,調(diào)和。八風,八方的風,又叫八卦之風,這里指陰陽之氣。
[7]益求人,多找些像夔這樣的人。
[8]精,精華。
[9]節(jié),這里有"關(guān)鍵"的意思。古人很重視音樂,認為音樂的興廢,是一個國家治亂的關(guān)鍵。
[10]這句應該是:"故唯圣人為能和;和,樂之本也"(依許維遹說)。大意是: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而和是音樂中最根本的東西。
[11]平,使動用法,使......安定。
[12]像夔這樣的人,有一個就夠了。
[13]出,出門。溉,灌注。汲,從井中打水。溉汲,就是打水的意思。
[14]常常派一人住在外面,專管打水。
[15]聞,使動用法。
[16]使,使用。這句意思是說,現(xiàn)在家里有了井,無須專派一人住在外面打水,等於多得到一人使用。
[17]史記,記載歷史的書。
[18]涉河,過黃河。
[19]古文"己"作" ",與"三"字相似;亥、豕,古文同形,即 。己亥,干支紀日。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 [1],是非之經(jīng) [2],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3]。
[1]大意是:言辭很多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類,像。
[2]經(jīng),界,界線。
[3]遵循著事物的規(guī)律和人的情理,用這種方法來審察自己所聽到的傳聞,就可以得到真實的情況。緣,循著,順著。為,這里指審察。
韓非子
韓非,戰(zhàn)國末期韓國的諸公子,是當時儒派大師荀卿的學生。韓非繼承和發(fā)展了荀子的法術(shù)思想,同時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讒害,被殺於秦。他的著作后人稱作《韓非子》。他反對以血統(tǒng)為中心的等級制度,提倡"貴族"、"民萌"(氓)平等;反對"用人唯親",提倡"用人唯賢";反對儒家的"禮治",提倡"法治";同時還提出"術(shù)"(君主駕馭臣民的手段)和"勢"(君主的權(quán)力)來和"法"相輔相成。
韓非的文章在先秦諸子散文中是很具特色的:嚴刻峻峭,周密細致。
《韓非子》現(xiàn)存五十五篇,通行的注本是清人王先慎的《韓非子集解》。今人陳奇猷的《韓非子集釋》、梁啟雄的《韓子淺解》,搜集的資料比較完備,可以參考。
五蠹(節(jié)錄)[1]
儒以文亂法[2],俠以武犯禁[3],而人主兼禮之[4],此所以亂也。夫離法者罪[5],而諸先生以文學取[6];犯禁者誅,而群俠以私劍養(yǎng)[7]。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誅,上之所養(yǎng)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無所定[8]。雖有十黃帝[9],不能治也。故行仁義者非所譽[10],譽之則害功[11];工文學者非所用[12],用之則亂法。楚之有直躬[13],其父竊羊而謁之吏[14]。令尹曰:"殺之[15]。"以為直於君而曲於父[16],報而罪之[17]。以是觀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18]。魯人從君戰(zhàn),三戰(zhàn)三北[19],仲尼問其故,對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yǎng)也。"仲尼以為孝,舉而上之[20]。以是觀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21]。故令尹誅而楚奸不上聞[22],仲尼賞而魯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異也。而人主兼舉匹夫之行[23],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幾矣[24]。
[1]蠹(dù),蛀蟲。韓非認為儒者,游俠,縱橫家,患御者(國君的近臣),商工之民,都是對國家有害的人,故合稱為五蠹。他在斥責"五蠹"的同時,還抨擊了時政,從正面提出了重農(nóng)尚武,以法制治國的主張。這篇文章是韓非闡發(fā)自己法家思想的代表作。
[2]儒,儒家。文,指古代文獻經(jīng)典。法,法制。
[3]俠,游俠。禁,禁令。
[4]人主,指國君。兼禮之,都以禮對待他們。
[5]離,通罹(lí),觸犯。罪,治罪。
[6]諸先生,指上文所謂"儒"。文學,與上文的"文"同義,不是現(xiàn)代所謂"文學"。取,錄用。被動用法。
[7]以私劍養(yǎng),意思是靠著行刺的行徑被養(yǎng)。
[8]法,指法之所非。趣,通取,指君之所取。上,指上之所養(yǎng)。下,指吏之所誅。這是說這四種情況自相矛盾而沒有一定的標準。
[9]黃帝,軒轅氏,傳說中遠古時代的好帝王。
[10]非所譽,不是〔應當〕稱譽的人。
[11]功,指耕戰(zhàn)之事。
[12]工,擅長,精通。
[13]之,為"人"字之誤(依松皋圓說。見《韓非子纂聞》)。直躬,直身而行的人(指品行,參用朱熹說,見《論語集注》)。
[14]謁之吏,向官吏報告這件事。謁,稟告。
[15]令尹,楚官職名,相當於后代的宰相。之,指直躬。
[16]認為他對君忠,對父親卻不孝。曲,不直,這里指不孝。
[17]報,判決。罪,治罪。
[18]暴,下凌上叫暴,這里指不孝。
[19]北,敗走。
[20]舉,舉薦。上,用如動詞。上之,使之上,等於說置之上位。
[21]背臣,叛臣。
[22]楚奸,楚國壞人的犯罪行為。上聞,向上報告使國君了解。聞,使動用法。
[23]舉,指稱贊。
[24]幾,庶幾,希望。
古者蒼頡之作書也[1],自環(huán)者謂之"私"[2],背私謂之"公"[3]。公私之相背也,乃蒼頡固以知之矣[4]。今以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5]。然則為匹夫計者[6],莫如修行義而習文學[7]。行義修則見信,見信則受事[8];文學習則為明師,為明師則顯榮[9]。此匹夫之美也。然則無功而受事,無爵而顯榮,有政如此,則國必亂,主必危矣。故不相容之事,不兩立也[10]。斬敵者受賞,而高慈惠之行[11];拔城者受爵祿[12],而信廉愛之說;堅甲厲兵以備難[13],而美薦紳之飾[14];富國以農(nóng),距敵恃卒[15],而貴文學之士;廢敬上畏法之民,而養(yǎng)游俠私劍之屬[16]:舉行如此[17],治強不可得也[18]。國平養(yǎng)儒俠[19],難至用介士[20],所利非所用[21],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簡其業(yè)[22],而游學者日眾,是世之所以亂也。
[1]蒼頡,相傳為黃帝的史官,據(jù)說我國的文字是由他創(chuàng)造的,其實文字是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書,指文字。
[2]自環(huán),自繞。私,盧文弨曰:"說文引作自營為厶,營環(huán)本通用,私當作厶。"按,古文"厶"作" ",所以說"自環(huán)者謂之私"。
[3]公,從"八"從"厶","八"等於說背,有"相違背"的意思。
[4]固,本來。以,通已。
[5]現(xiàn)在認為公私利益一致,那是沒有經(jīng)過仔細考察的毛病。同利,指公私的利益相同。
[6]計,計劃,考慮。者,語氣詞。
[7]"行"當作"仁",下句"行義修"的"行"同此(依王先慎說)。
[8]受事,指接受國君委任的工作。
[9]顯榮,顯貴榮耀。
[10]不兩立,等於說不并存。
[11]高,意動用法,以......為高,這里有"推崇"的意思。
[12]拔,指攻陷。
[13]堅,堅固,使動用法。甲,甲胄。厲,通礪,磨。備,防備。
[14]美,意動用法,以......為美。薦,通??
,插的意思。紳,衣帶。儒者的服裝,要插笏(音hù,古代朝見時所拿的手版)於衣帶間,所以稱薦紳。
[15]距,通拒。恃,依靠。
[16]廢,指棄而不用。屬,略等於現(xiàn)代的"輩"。
[17]舉行,等於說措施。
[18]治,和亂相對,指國家太平。強,強盛。
[19]平,太平。
[20]介士,即甲士。
[21]國家給以利益的人不是國家要用的人。
[22]服事,即服役。服事者,泛指從事勞動的人。簡,這里有怠慢、荒廢的意思。
今境內(nèi)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1],而國愈貧;言耕者眾,執(zhí)耒者寡也[2]。境內(nèi)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3],而兵愈弱;言戰(zhàn)者多,被甲者少也[4]。故明主用其力,不聽其言[5];賞其功[6],必禁無用[7];故民盡死力以從其上。夫耕之用力也勞,而民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8];戰(zhàn)之為事也危,而民為之者,曰:可得以貴也。今修文學,習言談,則無耕之勞而有富之實,無戰(zhàn)之危而有貴之尊,則人孰不為也?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9]。事智者眾,則法??;用力者寡,則國貧。此世之所以亂也。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10],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11],以吏為師;無私劍之捍[12],以斬首為勇。是境內(nèi)之民,其言談者必軌於法[13],動作者歸之於功[14],為勇者盡之於軍[15]。是故無事則國富[16],有事則兵強,此之謂王資[17]。既畜王資而承敵國之釁[18],超五帝侔三王者[19],必此法也。
[1]商,商鞅,秦孝公之相。管,管仲。法,指有關(guān)法令方面的書。家,每家。
[2]耒(lěi),犁。
[3]孫,孫武,春秋時吳國人,或指戰(zhàn)國時齊國的孫臏。吳,吳起,先為魏文侯將,后為楚悼王相。他們都是有名的軍事家。
[4]言戰(zhàn),談論戰(zhàn)略。被,通披。被甲,指參加戰(zhàn)斗。
[5]明主用人的力,不聽人的空言。兩個"其"字都是泛指。
[6]其,也是泛指。
[7]無用,指對國家沒有用處的儒家和游俠的活動。
[8]以富,靠〔耕種〕富足起來。
[9]事智,從事智力活動,指"修文學""習言談"。用力,指從事耕戰(zhàn)等體力勞動。
[10]書簡,就是書籍。簡,竹簡,上古沒有紙,把文字寫在竹簡上,稱為簡策。書簡之文,就是上文所謂文學。
[11]先王之語,古圣王的遺言遺教。
[12]捍,通捍,干犯。即指上文"俠以武犯禁"。
[13]軌,用如動詞,這里有"遵循"的意思。
[14]動作者,指勞動人民。歸,使動用法。功,指農(nóng)耕之事。
[15]盡之於軍,使他們?nèi)康杰婈犞腥シ铡?/p>
[16]無事,無戰(zhàn)事,指國家太平。
[17]資,等於說資本。王資,建立王業(yè)的資本;這是比喻。
[18]畜,通蓄。承,通乘,指趁機會。釁(xìn),縫隙,這里引申為破綻、弱點的意思。
[19]侔(móu),相等。五帝,說法不一,一般是指黃帝,顓頊(zhuān yū),帝嚳(kù),堯,舜。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
今則不然。士民縱恣於內(nèi)[1],言談者為勢於外[2]。外內(nèi)稱惡[3],以待強敵,不亦殆乎?故群臣之言外事者,非有分於從衡之黨,則有仇讎之患,而借力於國也[4]。從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而衡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皆非所以持國也[5]。今人臣之言衡者,皆曰:"不事大[6],則遇敵受禍矣!"事大未必有實[7],則舉圖而委[8],效璽而請兵矣[9]。獻圖則地削,效璽則名卑。地削則國削,名卑則政亂矣。事大為衡,未見其利也,而亡地亂政矣。人臣之言從者,皆曰:"不救小而伐大,則失天下[10],失天下則國危,國危而主卑。"救小未必有實,則起兵而敵大矣。救小未必能存,而交大未必不有疏[11],有疏則為強國制矣。出兵則軍敗,退守則城拔。救小為從,未見其利,而亡地敗軍矣。
[1]士民,指儒士,游俠??v,放肆。恣,驕橫。內(nèi),指國內(nèi)。
[2]言談者,指縱橫家。為勢於外,指藉國外的力量造成自己的權(quán)勢。外,指國外。
[3]稱,舉,行。
[4]大意是群臣中向國君談外交事務的人,不是屬於合縱家或連橫家一黨,就是個人有仇怨,而想借國家的力量報私仇。外事,外交事務。分,指分屬。非......則,不是......就是。從,通縱,即合縱。戰(zhàn)國時蘇秦倡合縱之說,說服六國共同對秦。衡,通橫,即連橫。為了對付合縱,張儀倡連橫之說,使六國各自和秦結(jié)成聯(lián)盟,以便各個擊破?;?,一本作"忠"。
[5]持國,保持住國家。
[6]事大,事奉大國。
[7]實,指實際行動。"未"是衍文,下文"救小未必有實"中的"未"同此(依俞樾說,見《諸子平議》)。
[8]圖,地圖。委,交付。
[9]效,獻。璽,國君的印。請,指請求大國發(fā)落。"兵"字是衍文(依俞樾說,見《諸子平議》)。
[10]失天下,指失去天下人的信任。
[11]王先慎認為"交"當作"敵"。以"敵"為是。這兩句大意是:援救小國未必一定能使它存在,而以大國為敵,未必一定不會有疏忽。
是故事強,則以外權(quán)市官於內(nèi)[1];救小,則以內(nèi)重求利於外[2],國利未立,封土厚祿至矣;主上雖卑,人臣尊矣;國地雖削,私家富矣。事成則以權(quán)長重[3],事敗則以富退處[4]。人主之聽說於其臣,事未成而爵祿已尊矣。事敗而弗誅,則游說之士,孰不為用矰繳之說[5],而徼幸其后[6]?故破國亡主,以聽言談者之浮說,此其故何也[7]?是人君不明乎公私之利,不察當否之言[8],而誅罰不必其后也[9]。皆曰:"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10]。"夫王者,能攻人者也,而安則不可攻也;強則能攻人者也,治則不可攻也。治強不可責於外,內(nèi)政之有也[11]。今不行法術(shù)於內(nèi),而事智於外,則不至於治強矣[12]。
[1]外權(quán),國外的權(quán)勢。市,買。市官,指獵取官位。內(nèi),指國內(nèi)。
[2]重,指權(quán)勢。內(nèi)重,指國內(nèi)權(quán)勢。外,指國外。
[3]以權(quán)長重,指縱橫家憑藉權(quán)勢在國內(nèi)得到長期重用。
[4]退處,指隱居。
[5]矰繳,見《戰(zhàn)國策·莊辛說楚襄王》注。矰繳之說,指縱橫家用來獵取功名富貴的虛言浮辭。
[6]這句是說,縱橫家希望事敗之后能徼幸地免禍。其后,指事敗以后。
[7]國君甘愿冒著破國亡主的危險,去聽縱橫家的空談,他們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呢?"此""其"都是指示代詞,指上面的話。
[8]當(dàng),適當。否,這里指不適當。
[9]在縱橫家事敗以后沒有堅決給他們懲罰。必,一定,有"堅決執(zhí)行"的意思。不必其后,等於說"不必於其后"。
[10]王(wàng),統(tǒng)一天下。"大""小"都指外交活動的效果。
[11]責,求。外,這里指外交活動。有,取。內(nèi)政之有,從內(nèi)政中取得。
[12]至,達到。此處有刪節(jié)。
夫明王治國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1],以寡趣本務而趨末作[2]。今近習之請行[3],則官爵可買;官爵可買,則商工不卑也矣。奸財貨賈得用於市[4],則商人不少矣。聚斂倍農(nóng)[5],而致尊過耕戰(zhàn)之士[6],則耿介之士寡[7],而高價之民多矣[8]。
[1]游食之民,指沒有定居的人,如商賈,工匠等。
[2]趣,通趨,"寡"字當為衍文(依《韓非子纂聞》)。本務,根本的事務,指農(nóng)業(yè)。"趨"當為"外"(依王先慎說)。外,用如動詞,有"排斥""疏遠"的意思。末作,不重要的行業(yè),指工商。
[3]近習,指國君左右親近的人。請,指近習的請求。行,實行。
[4]貨賈(gǔ),指投機的商業(yè)活動。用,這里有"施行"的意思。
[5]這是說商人聚積的錢財比農(nóng)民的收入要多一倍。
[6]致尊,指得到社會的尊重。過,超過。
[7]耿介,光明正大。
[8]"高價"當為"商賈"(依《韓非子纂聞》)。
是故亂國之俗:其學者,則稱先王之道以籍仁義[1],盛容服而飾辯說[2],以疑當世之法[3],而貳人主之心[4]。其言古者[5],為設(shè)詐稱[6],借於外力,以成其私[7],而遺社稷之利[8]。其帶劍者,聚徒屬立節(jié)操以顯其名[9],而犯五官之禁[10]。其患御者[11],積於私門[12],盡貨賂[13],而用重人之謁[14],退汗馬之勞[15]。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16],聚沸靡之財[17],蓄積待時[18],而侔農(nóng)夫之利[19]。--此五者,邦之蠹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養(yǎng)耿介之士,則海內(nèi)雖有破亡之國,削滅之朝[20],亦勿怪矣。
[1]以,而。籍,通藉,憑藉。籍仁義,指憑藉仁義進行說教。
[2]盛,整。盛容服,指講究容貌服裝。飾辯說,修飾辭令。
[3]疑,惑亂。
[4]貳,不專一,這里是使動用法。
[5]"古"當為"談"(依顧廣圻說,見《韓非子識誤》)。
[6]為,通偽。為設(shè),虛構(gòu)事實。詐稱,說謊弄假。
[7]私,指個人利益。
[8]遺,丟掉,不管。
[9]徒屬,黨徒。
[10]五官,指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五官之禁,泛指國家的禁令。
[11]患御,等於說近習。
[12]私門,指貴族世卿之門。
[13]盡,用作動詞,指搜括盡。
[14]用,采用,接受。重人,指有權(quán)勢的重要人物。謁,請托。
[15]汗馬之勞,指戰(zhàn)功。
[16]苦,粗劣。窳(yǔ),有毛病。
[17]商人工匠積聚了許多供人揮霍的財物。沸糜,奢侈揮霍。
[18]囤積貨物,等待時機。
[19]侔,通牟,謀取。
[20]削滅,被動用法。朝,朝廷。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