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漢司馬遷著。司馬遷字子長,龍門(今陜西韓城縣北)人,生於公元前145年,卒年不詳。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漢武帝時任太史令,學(xué)問很淵博。他曾立志要寫一部史書,但沒來得及動筆就死了。司馬遷繼承了他父親的遺志。
司馬遷自幼刻苦學(xué)習(xí),二十歲起,曾多次出游,這使他在知識、思想觀點以至語言等方面為寫作《史記》做好了準備。
他三十八歲時繼任太史令,動手整理史料,四十二歲時開始寫《史記》。在《史記》"草創(chuàng)未就"時,他因為李陵投降匈奴一事辯護,觸怒了武帝,竟遭宮刑,精神上受到極大的打擊。出獄后任中書令(由宦者擔(dān)任的掌管文書奏事的官)。他用主要精力繼續(xù)寫《史記》,一直到死。他把滿腔的不平和憤慨,一齊傾注入《史記》中。經(jīng)過多年不懈的努力,終於完成了這部空前巨著。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是偉大的名著。它反映了我國漢以前三千年間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方面的發(fā)展過程。司馬遷繼承并發(fā)展了漢以前各種史書的優(yōu)點,建立了全新的體系。全書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其中有幾篇由西漢褚少孫修改和補充)。"本紀"記載帝王的事跡和社會上的重大變化;"表"記載歷代世系、列國關(guān)系和職官更迭;"書"記載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等;"世家"記載王侯外戚的事跡;"列傳"記載事跡可傳或行狀可序的人物。其中本紀、世家和列傳是優(yōu)秀的傳記文學(xué),有著高度的藝術(shù)成就和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對我們今天認識封建社會的本質(zhì)有一定的幫助。
司馬遷作《史記》善於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xiàn)人物。所用語言生動形象,繁簡得當(dāng),往往只用寥寥數(shù)語就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司馬遷在運用口語上的努力,也值得注意。
兩千多年來《史記》產(chǎn)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后代散文家無不從中吸取營養(yǎng),而作者所創(chuàng)造的體例,更為后代的"正史"樹立了楷模。
歷來為《史記》作注的很多,現(xiàn)在最通行的是所謂"三家注"本: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jié)正義。
淮陰侯列傳[1]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2],貧,無行[3],不得推擇為吏[4];又不能治生商賈[5]。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shù)從其下鄉(xiāng)南昌亭長寄食[6],數(shù)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7]。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信釣於城下,諸母漂[8],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shù)十日[9]。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10],吾哀王孫而進食[11],豈望報乎?"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12],好帶刀劍,中情怯耳[13]。"眾辱之曰[14]:"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褲下[15]!"於是信孰視之[16],免出褲下,蒲伏[17]。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1]淮陰,秦縣名,在今江蘇省淮安縣。作者在本篇中以同情的筆調(diào)敘述韓信的一生,把他寫成一個素懷大志、富有將才,并有一定政治眼光的軍事家。作者肯定韓信在統(tǒng)一天下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時對他自矜功伐等缺點給予批判。
[2]始,等於說當(dāng)初。布衣,庶人。
[3]無行(xìng),無善行。
[4]推擇,推舉選擇。
[5]治生,備辦財貨,就是做生意。
[6]常,通嘗。數(shù),音shuò。下鄉(xiāng),淮陰的屬鄉(xiāng)。南昌,亭名。
[7]在床上就把飯吃了(依張晏說)。蓐,通褥。這是極言吃飯時間之早。
[8]母,當(dāng)時對年老婦女的通稱。漂,在水中拍洗綿絮。
[9]大意是:連續(xù)幾十天直到漂絮工作完畢,都給韓信飯吃。竟,終,等於說"到……完"。
[10]食(sì),使動用法。自食,等於說自己養(yǎng)活自己。
[11]哀,可憐。王孫,等於說公子,尊稱。
[12]若,你。
[13]中情,內(nèi)心。怯,勇的反義詞。
[14]眾,用作狀語,當(dāng)眾。
[15]褲,通胯。褲下,兩腿之間。
[16]孰,熟的本字。孰視,即熟視,意思是用眼睛盯著〔他〕很久。
[17]蒲伏,通匍匐,爬。
及項梁渡淮[1],信仗劍從之,居戲下[2],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3],羽以為郎中[4]。數(shù)以策干項羽[5],羽不用。漢王之入蜀[6],信亡楚歸漢[7]。未得知名,為連敖[8]。坐法當(dāng)斬[9],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10],曰:"上不欲就天下乎[11]?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12],上未之奇也。信數(shù)與蕭何語[13],何奇之。
[1]淮險,秦縣名,在今江蘇省淮安縣。作者在本篇中以同情的筆調(diào)敘述韓信的一生,把他寫成一個素懷大志、富有將才,并有一定政治眼光的軍事家。作者肯定韓信在統(tǒng)一天下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時對他自矜功伐等缺點給予批判。
[2]戲(huī),通麾,大將之旗。戲下,等於說部下。
[3]項羽,項梁的侄子,名籍,羽是字。項梁死后,羽為諸侯上將軍,統(tǒng)率各路起義軍,大破秦兵,攻破函谷關(guān),焚秦都咸陽(在今陜西咸陽市東),殺秦降王子嬰,分封天下,自號西楚霸王。后來與劉邦爭天下,被劉邦打敗,自殺。
[4]郎中,管守衛(wèi)的小官。
[5]干,求,指欲以策謀求得進用。
[6]漢王,即漢高祖劉邦。項羽分封天下,封劉邦為漢王,王巴、蜀、漢中三郡,都南鄭(今陜西漢中市)。
[7]亡楚,從楚逃出。
[8]連敖,楚官名。
[9]坐法,犯法。
[10]滕公,夏侯嬰,劉邦好友。劉邦為沛公,以嬰為太仆,劉邦即帝位,封嬰為汝陰侯。因為他曾任滕縣令,所以也稱為滕公。
[11]上,秦漢以來對皇帝的通稱,這里指劉邦。就,成就。就天下,等於說成就天下的事業(yè)。
[12]拜,授官,即任命。治粟都尉,管糧餉的軍官。
[13]蕭何,劉邦的丞相,在楚漢之爭中起了不小的作用,后來封為酇侯。
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shù)十人[1]。信度何等已數(shù)言上[2],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3],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復(fù)罵曰:"諸將亡者以十?dāng)?shù),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4]。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5];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6]!"王曰:"吾亦欲東耳[7],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8],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9]。"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10],設(shè)壇場[11],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1]行(háng),等,輩。諸將行,等於說將官們。道亡,半路上逃走。
[2]韓信猜想蕭何已經(jīng)不止一次對劉邦說過。度(duò),揣測。
[3]聞,使動用法,指使劉邦知道韓信逃走了。
[4]國士,國家的奇士。
[5]無所事,等於說用不著。
[6]只不過王的計策從哪方面決定罷了。顧,只不過。
[7]東,用如動詞,指向東出關(guān)與項羽爭奪天下。
[8]計,計劃、打算。
[9]第一個為字當(dāng)因為講。為公,等於說瞧在你的份上。
[10]齋戒,古人祭祀前專心致志有所戒慎,通常要沐浴更衣,戒酒葷。這里說拜將也要齋戒。
[11]壇,土臺。場,場地,指廣場。
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shù)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1]。因問王曰:"今東鄉(xiāng)爭權(quán)天下,豈非項王邪[2]?"漢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以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咤[3],千人皆廢[4],然不能任屬賢將[5],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6];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dāng)封爵者,印刓敝[7],忍不能予[8]。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guān)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9],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10],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11],強耳[12]。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13],何所不散[14]!且三秦王為秦將[15],將秦子弟數(shù)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16],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余萬[17],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guān),秋豪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18],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dāng)王關(guān)中,關(guān)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19],秦民無不恨者[20]。今大王舉而東[21],三秦可傳檄而定也[22]。"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1]謝,謙讓,謙謝。
[2]大意是:現(xiàn)在你向東方去爭奪天下,對手難道不是項王嗎?鄉(xiāng)(xiàng),向。這個意義后來寫作向。
[3]喑(yìn)惡(wù),滿懷怒氣。叱(chì)咤(zhà),發(fā)怒的聲音。這是形容項羽兇猛的樣子。
[4]廢,癱瘓,這里指嚇得像癱瘓了一樣。
[5]任屬(zhǔ),任用委托。
[6]嘔嘔(xū xū),和悅的樣子。
[7]印章的棱角磨損壞了。刓(wán),磨去棱角。敝,損壞。
[8]忍不能予,等於說舍不得給。
[9]義帝,即楚懷王心。項羽分封天下時,先尊懷王為義帝。當(dāng)初懷王與諸侯約定,"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后來劉邦先破關(guān)入咸陽,項羽卻把關(guān)中一帶分封給秦降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所以說背義帝之約。親愛,指親近喜愛的人。王(wàng),封王。
[10]項羽分封天下后,隨即命義帝由彭城(今江蘇徐州市)遷至長沙郴(chēn)縣(今湖南郴縣)。義帝行至半路,又被項羽派人殺死。
[11]劫,脅迫。劫於威,被威所逼迫。
[12]強(qiǎng),勉強?!稘h書》作"強服"。這里可能是脫了一個"服"字。
[13]這句意思是,打著義兵的旗號,率領(lǐng)著想東歸的戰(zhàn)士。從,跟隨,使動用法。
[14]散,指被擊潰。
[15]三秦王,指封在大約相當(dāng)於戰(zhàn)國時秦地的三王: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
[16]新安,地名,在今河南澠池縣東。
[17]據(jù)《項羽本紀》載,章邯等投降項羽時,手下秦卒有二十萬,投降后,項羽等諸侯軍虐待秦卒,秦卒有怨言,項羽等恐怕他們不服,於是把他們?nèi)盥裨谛掳渤悄稀??,活埋。詐,騙。先騙降,而后活埋。
[18]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19]失職,失去應(yīng)得的職位,指未能王關(guān)中。
[20]這是說由於劉邦失職,秦民沒有不感到遺憾的。恨,憾。
[21]舉,指舉兵。
[22]三秦,指章邯、司馬欣、董翳所占有的地區(qū)。檄(xí),古代徵召曉諭一類的文書。傳檄而定,指不用武力,一道文書就能收服。
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1],定三秦。漢二年,出關(guān),收魏、河南[2],韓、殷王皆降[3]。合齊趙共擊楚[4]。四月,至彭城,漢兵敗散而還。信復(fù)收兵,與漢王會滎陽[5],復(fù)擊破楚京索之間[6]。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1]八月,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當(dāng)時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紀年。陳倉,秦縣名,在今陜西寶雞市東。
[2]魏,指魏王豹。豹本為戰(zhàn)國魏之諸公子,后在楚懷王心部下,立為魏王。項羽分封諸侯,想自己占有魏地,於是徙魏豹於河?xùn)|,為西魏王。此時豹從劉邦擊楚。河南,指河南王申陽。陽是項羽所立,都雒陽(即洛陽,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北)。
[3]韓、殷王,指韓王鄭昌、殷王司馬卬(áng)。二人都是項羽所立。
[4]齊,指齊王田榮。趙,指趙王趙歇。
[5]滎陽,秦郡名,郡治在今河南滎陽縣東北。
[6]京,參看上冊第9頁注〔12〕。索,索亭,又名大索城,即今河南滎陽縣治。
漢之?dāng)s彭城,塞王欣、翟王翳亡漢降楚,齊趙亦反漢與楚和。六月,魏王豹謁歸視親疾[1],至國[2],即絕河關(guān)反漢[3],與楚約和。漢王使酈生說豹[4],不下[5]。其八月,以信為左丞相,擊魏。魏王盛兵蒲坂[6],塞臨晉[7],信乃益為疑兵[8],陳船欲渡臨晉,而伏兵從夏陽以木罌缻渡軍[9],襲安邑[10]。魏王豹驚,引兵迎信,信遂虜豹,定魏為河?xùn)|郡。漢王遣張耳與信俱[11],引兵東,北擊趙、代。后九月[12],破代兵,禽夏說閼與[13]。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14]。
[1]謁,請求。親,這里指母親(依顏師古說)。
[2]至國,到了自己的封地。
[3]絕河關(guān),斷絕黃河西岸臨晉關(guān)的交通。河關(guān),即臨晉關(guān),后來又名蒲津關(guān)。在今山西永濟縣西。
[4]酈(lì)生,酈食其(yì jī),劉邦的謀士。
[5]下,降(xiáng)。
[6]盛,多,用如動詞,指聚集很多。蒲坂,也在今永濟縣西,在黃河?xùn)|岸。
[7]塞,堵塞,等於說封鎖。這里指封鎖其渡河之處。
[8]益,增。益為疑兵,多設(shè)些使敵人疑惑的軍隊。即虛張旗鼓,迷惑敵人。
[9]夏陽,地名,在今陜西韓城縣南。缻(fǒu),同缶。罌缻,都是甕類。木罌缻,木制的形體像甕的器物。軍士以木甕縛在身上,增大浮力。
[10]安邑,地名,在今山西夏縣北。
[11]俱,動詞,同行。張耳被陳余趕出趙地后即歸漢。
[12]后九月,即閏九月。
[13]禽,擒獲。后來寫作"擒"。夏說(yuè),代王陳余之相。閼與(yù yǔ),地名,在今山西和順縣西北。
[14]距,通拒。
信與張耳以兵數(shù)萬,欲東下井陘擊趙[1]。趙王、成安君陳馀聞漢且襲之也,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曰[2]:"聞漢將韓信涉西河[3],虜魏王,禽夏說,新喋血閼與[4],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斗,其鋒不可當(dāng)。臣聞'千里饋糧[5],士有饑色;樵蘇后爨[6],師不宿飽[7]。'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8],騎不得成列,行數(shù)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路絕其輜重[9]。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zhàn)。彼前不得斗,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后,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於戲下。愿君留意臣之計!否,必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10],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曰:"吾聞兵法'十則圍之[11],倍則戰(zhàn)之',今韓信兵號數(shù)萬,其實不過數(shù)千,能千里而襲我,亦已罷極[12],今如此避而不擊,后有大者,何以加之[13]!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14]。"不聽廣武君策。
[1]井陘,漢縣名,即今河北井陘縣東北之井陘口。
[2]李左車,趙國的謀士。廣武君,李左車的封號。
[3]西河,指龍門河,在今陜西大荔縣境。
[4]喋(dié),通蹀,踐踏,踩。喋血,踩著血走,指血戰(zhàn)。
[5]這是說從千里之外送糧給軍士吃。饋(kuì),通饋,送。
[6]這是說現(xiàn)打柴做飯。樵,打柴。蘇,打草。爨(cuàn),燒飯。
[7]宿,久,指經(jīng)常。
[8]方,并。軌,兩輪間的距離。方軌,即兩車并行。
[9]間(jiàn)路,偏僻抄近的小道。
[10]儒者,等於說書生。
[11]十,兵力等於敵人的十倍。
[12]罷,通疲。罷極,疲憊。
[13]加,等於說勝。
[14]輕,輕易。"輕來伐我",一本作"輕我伐我"?!稘h書》亦作"輕來伐我"。
廣武君策不用。韓信使人間視[1],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舍[2]。夜半傳發(fā)[3]。選輕騎二千人[4],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5]。誡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6],若疾入趙壁[7],拔趙幟,立漢赤幟。"令其裨將傳飧[8],曰:"今日破趙會食[9]。"諸將皆莫信,詳應(yīng)曰[10]:"諾。"謂軍吏曰:"趙已先據(jù)便地為壁[11],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未肯擊前行,恐吾至阻險而還。"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12]。趙軍望見而大笑。平旦[13],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zhàn)良久。於是信、張耳詳棄鼓旗,走水上軍[14]。水上軍開入之[15],復(fù)疾戰(zhàn)。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zhàn)[16],不可敗。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17],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18],禽趙王歇。
[1]間(jiàn)視,等於說暗中偵察。
[2]舍,軍隊停下來住一夜。止舍,停下來過夜。
[3]傳發(fā),傳令出發(fā)。
[4]輕騎(jì),輕裝的騎兵。
[5]萆,隱蔽。萆山,在山上隱蔽。
[6]壁,軍隊的營壘。
[7]若,你們。
[8]大意是:命令裨將傳送食物給軍士吃。裨將,副將。飧,通餐,食物。
[9]會食,集合吃飯。
[10]詳,通佯。
[11]便,利。便地,有利的地形。
[12]出,指出井陘口。陳,陣。背水陳,背向河水?dāng)[開陣勢。
[13]平旦,天大亮。
[14]水上軍,水邊的軍隊。
[15]開,指開營壘的門。
[16]殊,也是死。殊死戰(zhàn),即拼死命作戰(zhàn)。
[17]空壁逐利,是說軍隊全部離開了營壘,追求戰(zhàn)利品。
[18]泜(chí)水,在井陘口附近。
信乃令軍中毋殺廣武君,有能生得者購千金[1]。於是有縛廣武君而致戲下者,信乃解其縛,東鄉(xiāng)坐[2],西鄉(xiāng)對,師事之。
[1]購,懸重賞征求。
[2]鄉(xiāng),向。后來寫作"向"。古以東向為尊。
諸將效首虜[1],休[2],畢賀[3],因問信曰:"兵法'右陪山陵,前左水澤[4]'。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陳,曰'破趙會食',臣等不服。然竟以勝,此何術(shù)也?"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5]'?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6],此所謂驅(qū)市人而戰(zhàn)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zhàn)[7];今予之生地[8],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諸將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1]效,呈獻。
[2]休,結(jié)束。
[3]畢,皆,都?!稘h書》正作"皆"。
[4]右面后面靠山,前面左面靠水。陪,通背,背后?!稘h書》正作"背"。
[5]這兩句話見於《孫子·九地篇》。上文兩次引兵法,也都出於《孫子》。字句略有出入。
[6]這是說:我不可能在平日撫愛軍隊。拊,通撫。拊循,撫愛。這句話照應(yīng)上文"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以距楚"。
[7]非,"非……不可"的意思。
[8]今,這里有假設(shè)的意思。
於是信問廣武君曰:"仆欲北攻燕,東伐齊,何若而有功?"廣武君辭謝曰:"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今臣敗亡之虜,何足以權(quán)大事乎[1]?"信曰:"仆聞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2],在秦而秦霸,非愚於虞而智於秦也,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誠令成安君聽足下計,若信者亦已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因固問曰:"仆委心歸計[3],愿足下勿辭!"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擇焉。'顧恐臣計未必足用,愿效愚忠。夫成安君有百戰(zhàn)百勝之計,一旦而失之,軍敗鄗下[4],身死泜上。今將軍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閼與,一舉而下井陘,不終朝破趙二十萬眾[5],誅成安君,名聞海內(nèi),威震天下。農(nóng)夫莫不輟耕釋耒,褕衣甘食[6],傾耳以待命者[7]。若此,將軍之所長也。然而眾勞卒罷,其實難用。今將軍欲舉倦罷之兵,頓之燕堅城之下[8],欲戰(zhàn)恐久,力不能拔,情見勢屈[9],曠日糧竭[10]。而弱燕不服,齊必距境以自強也[11]。燕齊相持而不下[12],則劉項之權(quán)未有所分也[13]。若此者,將軍所短也。臣愚,竊以為亦過矣[14]。故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韓信曰:"然則何由[15]?"廣武君對曰:"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16],鎮(zhèn)趙,撫其孤[17],百里之內(nèi),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醳兵[18]。北首燕路[19],而后遣辯士奉咫尺之書[20],暴其所長於燕[21],燕必不敢不聽從。燕已從,使諠言者東告齊[22],齊必從風(fēng)而靡[23],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如是,則天下事皆可圖也。兵固有先聲而后實者,此之謂也。"韓信曰:"善!"從其策。發(fā)使使燕,燕從風(fēng)而靡。乃遣使報漢,因請立張耳為趙王,以鎮(zhèn)撫其國。漢王許之,乃立張耳為趙王。
[1]權(quán),權(quán)衡,這里用如動詞。
[2]百里奚,參看上冊314頁注〔6〕。他原為虞大夫,虞亡之后才相秦繆公。
[3]委,交托。委心,等於說交心。歸,依從。歸計,等於說聽從你的謀畫。
[4]鄗(hào),地名,在今河北高邑縣。
[5]朝,從早晨到食時。不終朝,即不到一上午。
[6]褕(yú),美。
[7]傾耳,指聽話時把耳朵傾斜遷就對方表示專心。這是說人們怕不久就要國破家亡,因此只顧眼前享受,靜等著命令。
[8]頓,困,使動用法。
[9]情,指軍隊的實情。見(xiàn),古代以"見"為"現(xiàn)"。這里有暴露的意思。
[10]曠日,多費時日。
[11]距境,在邊境上拒守。
[12]指韓信與燕齊相持,不是說燕與齊相持。下,降。
[13]權(quán),秤錘,這里比喻輕重、分量。
[14]我私下里認為你也錯了。竊,私下里,謙詞。過,動詞,錯。
[15]由,遵循〔道路〕。何由,該走哪條路呢?
[16]案,通按。案甲休兵,即按兵不動。
[17]鎮(zhèn),安定。孤,遺孤,指趙國陣亡者的后代。
[18]醳(yì),醉酒,使動用法。"饗""醳"在這里都有犒勞的意思。
[19]首,向著。
[20]咫(zhǐ),八寸。古時書簡約長一尺。
[21]暴(pù),顯露,顯示。
[22]諠,通諼,詭詐。諠言者,說話善於詭辯的人,即辯士。
[23]靡,倒下。從風(fēng)而靡,指投降。
楚數(shù)使奇兵渡河擊趙,趙王耳、韓信往來救趙,因行定趙城邑[1],發(fā)兵詣漢。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漢王南出,之宛葉間[2],得黥布[3]。走入城皋[4],楚又復(fù)急圍之。六月,漢王出成皋,東渡河,獨與滕公俱,從張耳軍修武[5]。至,宿傳舍[6]。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nèi)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7],易置之[8]。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9],收趙兵未發(fā)者擊齊[10]。
[1]從而邊行軍邊安定了趙國所有的城邑。
[2]宛,秦縣名,今河南南陽市。葉(shè),地名,在今河南葉縣南。
[3]黥(qíng)布,姓英,因犯罪被黥(古刑法之一,犯罪者先刻其面,然后用墨涂黑),於是人稱他為黥布。秦末他起兵於江湖之間,稱當(dāng)陽君,初歸項羽,被封為九江王,這時叛楚降漢。后來受封為淮南王。漢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反,被殺。
[4]成皋,即春秋鄭邑制,參看第一冊9頁注〔8〕。
[5]修武,地名,即今河南獲嘉縣的小修武。
[6]傳(zhuàn)舍,驛站供應(yīng)行人住宿的房舍。
[7]麾,大將的旗幟。
[8]改變諸將的職位。
[9]相國,相當(dāng)於丞相。這里指趙的相國。
[10]趙兵未發(fā)者,指沒有發(fā)遣到滎陽去的趙兵。
信引兵東,未渡平原[1],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說下齊,韓信欲止。范陽辯士蒯通說信曰[2]:"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發(fā)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3]?何以得毋行也!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4],下齊七十余城;將軍將數(shù)萬眾,歲余乃下趙五十余城。為將數(shù)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於是信然之,從其計,遂渡河。齊已聽酈生,即留縱酒,罷備漢守御[5]。信因襲齊歷下軍[6],遂至臨菑[7]。齊王田廣以酈生賣己,乃亨之[8],而走高密[9],使使之楚請救。
[1]未從平原渡過黃河。平原,地名,在今山東平原縣南。
[2]范陽,秦縣名,在今河北定興縣南。蒯(kuǎi)通,本名徹,因避漢武帝諱,當(dāng)時史書改稱"通"。
[3]只不過發(fā)間使,并未有詔止將軍。獨,只不過。間使,暗中派來的使臣,等於說密使。
[4]這是說酈生乘車入齊,只恁一張嘴。掉,搖,這里指鼓弄。
[5]罷,指撤退、撤走。
[6]歷下,今濟南市。
[7]臨菑(zī),當(dāng)時的齊都,即今山東臨淄縣。
[8]亨(pēng),烹。后來寫作"烹"。
[9]高密,今山東高密縣。
韓信已定臨菑,遂東追廣至高密西。楚亦使龍且將,號稱二十萬,救齊。齊王廣、龍且并軍與信戰(zhàn)。未合[1],人或說龍且曰:"漢兵遠斗窮戰(zhàn)[2],其鋒不可當(dāng)。齊楚自居其地戰(zhàn),兵易敗散[3]。不如深壁,令齊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聞其王在,楚來救,必反漢。漢兵二千里客居,齊城皆反之,其勢無所得食,可無戰(zhàn)而降也。"龍且曰:"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4]。且夫救齊,不戰(zhàn)而降之,吾何功!今戰(zhàn)而勝之,齊之半可得[5],何為止!"遂戰(zhàn),與信夾濰水陳[6]。韓信乃夜令人為萬余囊,滿盛沙,壅水上流,引軍半渡[7],擊龍且。佯不勝,還走。龍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決壅囊,水大至,龍且軍大半不得渡,即急擊,殺龍且。龍且水東軍散走[8],齊王廣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陽[9],皆虜楚卒。
[1]尚未交鋒。
[2]窮,極,盡。窮戰(zhàn),盡力作戰(zhàn)。
[3]這是說兵士離家近,都戀家,容易逃散。其,指齊楚。
[4]易與,等於說容易對付。
[5]指自己受封可得齊國之半(依顏師古說)。
[6]濰水,即今山東的濰河,流經(jīng)濰縣。
[7]帶領(lǐng)一半軍隊渡河。
[8]水東軍,未及渡河留在河?xùn)|的軍隊。
[9]北,敗。追北,追擊敗兵。城陽,在今山東莒縣。
漢四年,遂皆降[1]。平齊。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2]。不為假王以鎮(zhèn)之[3],其勢不定。愿為假王便[4]。"當(dāng)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韓信使者至,發(fā)書,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躡漢王足[5],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漢王亦悟,因復(fù)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征其兵擊楚。
[1]齊國城邑皆降。
[2]邊,靠近。
[3]假王,暫時代理的王。
[4]便,便利,對國家有利。
[5]躡(niè),踩。
楚已亡龍且,項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說齊王信曰[1]:"天下共苦秦久矣,相與戮力擊秦[2]。秦已破,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漢王復(fù)興兵而東,侵人之分[3],奪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關(guān),收諸侯之兵以東擊楚,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厭足如是甚也。且漢王不可必[4],身居項王掌握中數(shù)矣,項王憐而活之;然得脫,輒倍約,復(fù)擊項王,其不可親信如此。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5],以項王尚存也。當(dāng)今二王之事,權(quán)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6],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今釋此時,而自必於漢以擊楚,且為智者固若此乎?"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zhí)戟[7],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shù)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1]盱眙(xūyí),秦縣名,在今江蘇盱眙縣東北。
[2]戮力,合力。
[3]分(fèn),指封王時所分的區(qū)域。
[4]必,等於說極端相信。下文"自必於漢"的"必","必漢王之不危己"的"必",皆同。
[5]須臾,這里是遲延的意思。
[6]右,指向西方。下句的"左"指向東方。
[7]執(zhí)戟,郎中管守衛(wèi),執(zhí)戟。
武涉已去,齊人蒯通知天下權(quán)在韓信,欲為奇策而感動之,以相人說韓信曰[1]:"仆嘗受相人之術(shù)。"韓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對曰:"貴賤在於骨法[2],憂喜在於容色,成敗在於決斷,以此參之[3],萬不失一。"韓信曰:"善。先生相寡人何如?"對曰:"愿少間[4]。"信曰:"左右去矣!"通曰:"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5],貴乃不可言。"韓信曰:"何謂也?"蒯通曰:"天下初發(fā)難也,俊雄豪桀建號一呼[6],天下之士云合霧集,魚鱗雜遝[7],熛至風(fēng)起[8]。當(dāng)此之時,憂在亡秦而已。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涂地[9],父子暴骸骨於中野[10],不可勝數(shù)。楚人起彭城,轉(zhuǎn)斗逐北,至於滎陽,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間,迫西山而不能進者[11],三年於此矣。漢王將數(shù)十萬之眾,距鞏雒[12],阻山河之險,一日數(shù)戰(zhàn),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13],敗滎陽,傷成皋,遂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夫銳氣挫於險塞,而糧食竭於內(nèi)府[14],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15]。以臣料之,其勢非天下之賢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禍。當(dāng)今兩主之命縣於足下[16]。足下為漢則漢勝[17],與楚則楚勝[18]。臣愿披腹心[19],輸肝膽[20],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圣,有甲兵之眾,據(jù)強齊,從燕趙[21],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后[22],因民之欲,西鄉(xiāng)為百姓請命[23],則天下風(fēng)走而響應(yīng)矣[24],孰敢不聽!割大弱強[25],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案齊之故[26],有膠泗之地[27]。懷諸侯之德,深拱揖讓[28],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29]。愿足下孰慮之!"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30];吾豈可以鄉(xiāng)利倍義乎?"蒯生曰:"足下自以為善漢王,欲建萬世之業(yè),臣竊以為誤矣。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31]。后爭張黶、陳澤之事,二人相怨[32]。常山王背項王,奉項嬰頭而竄[33],逃歸於漢王。漢王借兵而東下[34],殺成安君泜水之南,頭足異處,卒為天下笑。此二人相與,天下至歡也[35];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於漢王,必不能固於二君之相與也,而事多大於張黶、陳澤。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己,亦誤矣。大夫種、范蠡存亡越[36],霸句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獸已盡而獵狗亨。夫以交友言之,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則不過大夫種、范蠡之於句踐也;此二人者,足以觀矣。愿足下深慮之!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臣請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xiāng)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37]。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韓信謝曰:"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38]!"
[1]借著給韓信相面來勸說韓信。相人,給人相面。
[2]骨法,骨格,骨相。
[3]參,參驗。
[4]間(jiàn),這里指與眾人隔開,即屏退眾人。
[5]背,雙關(guān)語,明說脊背,暗指背叛。
[6]桀,杰,古代多以"桀"為"杰"。建號,建立名號,指自稱侯王。
[7]像魚鱗那樣聚積在一起。雜遝(tà),疊韻連綿字,聚積。
[8]熛(biāo),火花迸起。"熛""風(fēng)"都用作狀語。
[9]肝膽涂地,喻慘死。
[10]中野,田野之中。
[11]迫,近,挨近。西山,指成皋以西的山地。
[12]鞏,秦縣名,在今河南鞏縣西南。雒,即雒陽(洛陽)。
[13]折,挫折。北,敗。不救,挽救不了。
[14]內(nèi)府,等於說倉庫。
[15]容容,動蕩不安的樣子。
[16]命,命運。縣(xuán),懸掛,后來寫作"懸"。
[17]為,等於說助。
[18]與,動詞,與……親善,結(jié)盟。
[19]披,剖開。
[20]輪,等於說獻出。"披腹心,輪肝膽",后來也說成"披肝瀝膽",表示竭盡忠誠。
[21]從,使動用法。
[22]出兵到劉項力量薄弱的地方,以牽制他們的后方。
[23]鄉(xiāng)(xiàng),向。齊在劉項之東,所以說"西鄉(xiāng)"。為民請命,等於說替百姓說話,指制止劉項之爭,減少人民的痛苦。
[24]響,名詞,回聲。響應(yīng),像回聲一樣地反應(yīng)。"響應(yīng)"與"風(fēng)走"是并列結(jié)構(gòu)。
[25]弱,使動用法。大、強,都用如名詞。
[26]案,等於說據(jù),占有。故,指舊有的疆土。
[27]膠,膠河。泗,泗水。膠泗指今山東東部和南部。
[28]懷,安撫。之,當(dāng)依《漢書·蒯通傳》作"以"(依王念孫說,見《讀書雜志》)。深拱,等於說高拱,指兩手拱得很高,不必有所作為。揖讓,指外表作出謙虛的樣子。
[29]這是諺語。取,古音在侯部,咎,古音在幽部。漢代侯幽通押。行殃同在陽部。
[30]死人之事,為人家的事而死。
[31]常山王,即張耳。成安君,即陳馀。相與,等於說相交。刎頸之交,雖割頸也不反悔的交情,即誓同生死的至交。
[32]張耳與陳馀本為至交。秦將章邯打敗項梁軍后,又大敗趙軍。當(dāng)時趙歇為王,陳馀為將,張耳為相,都逃至鉅鹿(秦縣名,在今河北巨鹿縣)。陳馀率數(shù)萬人駐在鉅鹿北,章邯軍駐在鉅鹿南。章邯急攻鉅鹿,張耳召陳馀,陳馀以為寡不敵眾,不敢出兵。於是張耳派張黶(yǎn)、陳澤去責(zé)備陳馀。陳馀不得已,讓二人率五千人試攻秦軍,結(jié)果全軍覆沒。鉅鹿解圍以后,張耳深恨陳馀,并追問張黶、陳澤二人下落,陳馀一氣卸印出走,從此二人結(jié)下怨仇。
[33]項嬰,項王派往常山國的使臣。
[34]指劉邦利用韓信、張耳的兵力東進。
[35]歡,通歡。至歡,最好的交情。
[36]大夫種,姓文名種。文種與范蠡(lǐ)都是春秋時越王句踐的大臣,曾使已經(jīng)滅亡的越國復(fù)興,使句踐稱霸諸侯,但后來文種被迫自殺,范蠡逃亡。
[37]大意是:計謀極高,是世上所稀有的(依顏師古說)。
[38]念,等於說思考。
后數(shù)日,蒯通復(fù)說曰:"夫聽者,事之候也[1];計者,事之機也[2];聽過計失而能久安者[3],鮮矣。聽不失一二者[4],不可亂以言[5];計不失本末者[6],不可紛以辭。夫隨廝養(yǎng)之役者[7],失萬乘之權(quán);守儋石之祿者[8],闕卿相之位[9]。故知者,決之?dāng)嘁瞇10];疑者,事之害也。審毫厘之小計,遺天下之大數(shù)[11],智誠知之,決弗敢行者[12],百事之禍也。故曰,猛虎之猶豫,不若蜂蠆之致螫[13];騏驥之局躅[14],不如駑馬之安步[15];孟賁之狐疑[16],不如庸夫之必至也[17];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18],不如喑聾之指麾也[19]。此言貴能行之。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20]。愿足下詳察之。"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蒯通說不聽,已詳狂為巫[21]。
[1]大意是:聽取意見是事情成功的徵兆。聽,聽取意見。者,語氣詞。候,徵候,跡象。
[2]機,樞機,樞紐,關(guān)鍵。
[3]聽過,聽取意見犯了錯誤,也就是吸取了錯誤的意見。計失,定計失算,也就是打錯了主意。
[4]大意是:聽取十次意見連一二次都沒有失誤。
[5]亂,惑亂。
[6]大意是考慮問題能權(quán)衡輕重。
[7]隨,順從,聽任,等於說"安於"。廝養(yǎng),劈柴養(yǎng)馬的隸卒。
[8]儋,通擔(dān)。石,音shí。儋石都是谷米的量名。
[9]闕,等於說失。
[10]王念孫說這句應(yīng)作"決者知之?dāng)?,意思是作事堅決不疑,是智者果斷的表現(xiàn)。(見《讀書雜志》。)
[11]大數(shù),等於說大計。
[12]決定了,但是不敢做。
[13]蠆(chài),蝎子一類的毒蟲。螫(shì),用毒刺刺人,今音zhē。
[14]局(jú)躅,等於說躑躅,徘徊不前。
[15]安步,穩(wěn)步走路。
[16]孟賁(bēn),古代的勇士。
[17]必至,一定達到目的。
[18]吟,通噤(jìn),嘴閉著(依段玉裁說)。
[19]喑(yīn),啞巴。麾,通揮。
[20]這句話大約是諺語。時與來押韻,古音同在之部。
[21]已,后來。詳,通佯。詳狂,假裝瘋癲。
漢王之困固陵[1],用張良計召齊王信[2],遂將兵會垓下[3]。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4]。
[1]固陵,地名,在今河南淮陽縣西北。漢四年,劉項約定平分天下而罷兵,但劉邦馬上又進兵追擊項羽,并與韓信等約定會師共擊項羽,至固陵,韓信等不至,楚大敗漢軍,於是劉邦只好躲進營壘。這里所說"困固陵"即指此事。
[2]劉邦在固陵失利,問張良對韓信等該怎么辦。張良建議把自陳(今河南淮陽縣)以東到海邊一帶地方都給韓信,使韓信等各為自己打仗,漢借以滅楚。這里所說"張良計"即指此。
[3]垓(gāi)下,地名,在今安徽靈壁縣東南。
[4]下邳,秦縣名,在今江蘇邳縣東。
信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及下鄉(xiāng)南昌亭長,賜百錢,曰:"公,小人也,為德不卒[1]。"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褲下者,以為楚中尉[2]。告諸將相曰:"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於此[3]。"
[1]卒,終,完。為德不卒,做好事有始無終。
[2]中尉,官名,這里指諸侯王國的中尉,管捕盜賊。
[3]就,成就。就於此,指自己達到眼前的地位。
項王亡將鐘離眜家在伊廬[1],素與信善。項王死后亡歸信。漢王怨眜,聞其在楚,詔楚捕眜。信初之國,行縣邑[2],陳兵出入。漢六年,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陳平計,天子巡狩會諸侯[3]。南方有云夢[4],發(fā)使告諸侯會陳:"吾將游云夢。"實欲襲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發(fā)兵反。自度無罪,欲謁上,恐見禽。人或說信曰:"斬眜謁上,上必喜,無患。"信見眜計事,眜曰:"漢所以不擊取楚,以眜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乃罵信曰:"公非長者。"卒自剄。信持其首謁高祖於陳。上令武士縛信,載后車。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5]。'天下已定,我固當(dāng)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6]。至雒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
[1]鐘離眜(mò),鐘離是復(fù)姓。伊廬,在今江蘇新海連市附近。
[2]行,巡視。
[3]巡狩,天子親往諸侯境內(nèi)巡視。天子所至,諸侯都要來朝見。
[4]云夢,見第一冊114頁注[3]。
[5]亨,藏,亡,古音都在陽部。
[6]械,拘束手足的刑具,這里用如動詞。
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1]。信由此日怨望,居常鞅鞅[2],羞與絳灌等列[3]。信嘗過樊將軍噲[4],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5]!"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6]!"上常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7],各有差[8]。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1]朝從,朝見,從行。諸侯要按時朝見皇帝,皇帝出行要從行。
[2]鞅鞅(yǎng yǎng),同怏怏,失意的樣子。
[3]絳,指絳侯周勃,最初從劉邦起事,多有軍功,高祖、惠帝時兩次任太尉。灌,指潁陰侯灌嬰,曾在楚漢之爭中立功,文帝時任太尉、丞相。等列,同列。
[4]樊噲(kuài),從劉邦起事,封為舞陽侯。
[5]臨,居高視下,這里指地位高的人來看地位低的人,敬詞。
[6]伍,也是等列的意思。
[7]從容,閑談著。能,形容詞,有才能。不,通否。
[8]等於說各有長短。差(cī),高低不齊。
陳豨拜為鉅鹿守[1],辭於淮陰侯?;搓幒铌涫?,辟左右[2],與之步於庭。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豨曰:"唯將軍令之!"淮陰侯曰:"公所居,天下精兵處也[3];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4],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5],天下可圖也。"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漢十一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6],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7],欲發(fā)以襲呂后、太子[8]。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於信[9],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10],告信欲反狀於呂后。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11],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12],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13]:"雖疾,強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14]。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15],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16]。
[1]陳豨(xī),漢將。漢建國后曾屢隨劉邦平定叛亂,后為劉邦所疑,於是反,最后被殺。守,郡守。
[2]辟,避。使動用法。
[3]鉅鹿北控燕代,當(dāng)時駐有重兵,所以韓信這樣說。
[4]畔,通叛。
[5]中,指京城中。從中起,即起兵作內(nèi)應(yīng)。
[6]弟,通第,但,只管。
[7]徒,罪犯。奴,奴隸。官徒奴,沒入官中的徒奴。
[8]呂后,劉邦之妻,名雉。太子,名盈,即漢惠帝。
[9]舍人,即門客。
[10]上變,上書報告急變的事情。
[11]黨(tǎng),通儻,倘若,萬一。就,等於說來。
[12]得,這里指擒獲。
[13]紿(dài),欺騙。
[14]長樂,漢宮名。鐘室,掛鐘(樂器)的屋子。
[15]兒女子,婦人小子,指呂后及太子。
[16]夷,滅。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呂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計。"高祖曰:"是齊辯士也。"乃詔齊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陰侯反乎?"對曰:"然,臣固教之。豎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於此。如彼豎子用臣之計,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韓信反,何冤?"對曰:"秦之網(wǎng)絕而維弛[1],山東大擾,異姓并起,英俊烏集。秦失其鹿[2],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堯[3],堯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當(dāng)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銳精持鋒[4],欲為陛下所為者甚眾,顧力不能耳[5],又可盡亨之邪!"高帝曰:"置之[6]!"乃釋通之罪[7]。
[1]網(wǎng),網(wǎng)上的大繩,用來張網(wǎng)的。維,系車蓋的繩。"網(wǎng)""維"比喻國家的法度。
[2]鹿,比喻帝位。
[3]跖,通跖,即盜跖。參看第一冊311頁注〔7〕。
[4]銳,利,使動用法。精,指純鐵。鋒,利刃。精、鋒在這里等於說武器。
[5]顧,但,只不過。
[6]置,赦免。
[7]釋,解除,等於說赦。
太史公曰:"吾如淮陰,淮陰人為余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1],令其旁可置萬家[2]。余視其母冢,良然。假令韓信學(xué)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3]!於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4]。不務(wù)出此[5],而天下已集[6],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1]營,求。
[2]這是想將來用萬戶守冢。
[3]庶幾,差不多。
[4]血食,指得到享祭。享祭鬼神要殺牲,所以說"血食"。
[5]此,指"學(xué)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
[6]集,和,指太平。
魏其武安侯列傳[1]
魏其侯竇嬰者[2],孝文后從兄子也[3]。父世觀津人[4]。喜賓客。孝文時,嬰為吳相[5],病免[6]。孝景初即位[7],為詹事[8]。梁孝王者[9],孝景弟也,其母竇太后愛之。梁孝王朝,因昆弟燕飲[10]。是時上未立太子,酒酣[11],從容言曰[12]:"千秋之后傳梁王[13]。"太后歡[14]。竇嬰引卮酒進上[15],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傳,此漢之約也。上何以得擅傳梁王!"太后由此憎竇嬰。竇嬰亦薄其官[16],因病免[17]。太后除竇嬰門籍[18],不得入朝請[19]。孝景三年[20],吳楚反[21],上察宗室、諸竇毋如竇嬰賢[22],乃召嬰。嬰入見,固辭謝病不足任[23]。太后亦慚。於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孫寧可以讓邪!"乃拜嬰為大將軍[24],賜金千斤。嬰乃言袁盎、欒布諸名將賢士在家者進之[25]。所賜金,陳之廊廡下[26],軍吏過,輒令財取為用[27],金無入家者[28]。竇嬰守滎陽,監(jiān)齊趙兵[29]。七國兵已盡破,封嬰為魏其侯。諸游士賓客爭歸魏其侯。孝景時,每朝議大事,條侯、魏其侯[30],諸列侯莫敢與亢禮[31]。
[1]這篇是竇嬰、田鼢和灌夫的合傳。在這里,作者深刻地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的內(nèi)部矛盾,表示了對當(dāng)時黑暗政治的批判和譴責(zé)。
[2]魏其(jī),漢縣名,竇嬰的采邑,在今山東臨沂縣南。竇嬰字王孫。
[3]孝文后,漢文帝劉恒的皇后,即下文的竇太后。從兄,堂兄。
[4]這是說:自他父親以前,世世代代為觀津人。觀津,漢縣名,在今河北武邑縣東南。
[5]吳相,吳王濞(bì)的相。濞是劉邦兄劉仲的兒子。
[6]因病免職。
[7]孝景,即漢景帝,名啟,文帝的兒子。
[8]詹事,官名,掌管皇后太子宮中事務(wù)。
[9]梁孝王,名武,"孝"是謚號。
[10]這是說梁孝王以兄弟身份來參加宴飲,不行君臣之禮。昆,兄。昆弟,兄弟。燕,通宴。
[11]酣(hān),喝酒盡興。
[12]閑談著說。
[13]千秋之后,死了之后,這樣說是為了避免說"死"。
[14]歡,通歡。
[15]引,拉,在這里等於說拿過來。卮(zhī),圓形酒器。進,進獻。上,指景帝。這里有指景帝失言,進酒示罰之意。
[16]薄,意動用法,指嫌官職小。
[17]藉口有病離職。因,藉。
[18]門籍,出入宮門的名籍。這是二尺竹牒,上記姓名、年紀、形貌,懸於宮門,核對相符才能入門。
[19]朝請,漢制,諸侯朝見天子,春天叫朝,秋天叫請。外戚按時入宮朝見,也稱朝請。
[20]當(dāng)公元前154年。
[21]這是漢初的一次較大的變亂。吳楚,指參加變亂的吳楚等七國:吳王濞、楚王戊、膠西王卬、膠東王雄渠、菑川王賢、濟南王辟光、趙王遂。七國之中,吳為主謀,楚為大國,所以史稱"吳楚七國"。
[22]毋,通無。
[23]謝病,等於說推托有病。
[24]大將軍,武官名,掌征伐,地位次於丞相。
[25]袁盎,字絲,曾任吳相,官至奉常。后被梁孝王派人刺死。欒布,漢名將,曾為梁大夫,梁王彭越被誅后拜為都尉。文帝時為燕相,官至將軍。七國事平,以功封鄃(yú)侯。進,推薦。
[26]廡(wǔ),也是"廊"的意思。
[27]過,指前來謁見。財,通裁,酌量。
[28]家,指室內(nèi)。
[29]滎陽當(dāng)南北之沖,東捍吳楚,北拒齊趙。攻打吳楚的軍隊由主帥周亞夫自將,攻打齊趙的軍隊,由竇嬰遙制。
[30]條侯,即周亞夫,絳侯周勃之子,文帝時改封於條(在今河北省景縣境)。
[31]列侯,漢制,劉姓子孫封侯者,謂之諸侯。異姓功臣封侯者,謂之列侯,也叫徹侯???,通抗,抗衡??憾Y,彼此以平等禮節(jié)相待。
孝景四年,立栗太子[1],使魏其侯為太子傳[2]。孝景七年,栗太子廢,魏其數(shù)爭,不能得。魏其謝病,屏居藍田南山之下數(shù)月[3],諸賓客辯士說之[4],莫能來[5]。梁人高遂乃說魏其曰:"能富貴將軍者,上也;能親將軍者,太后也。今將軍傅太子,太子廢而不能爭。爭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謝病[6],擁趙女[7],屏閑處而不朝[8]。相提而論[9],是自明揚主上之過[10]。有如兩宮螫將軍[11],則妻子毋類矣[12]。"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請如故。
[1]栗太子,景帝長子,名榮,栗姬所生。后來被廢,所以從母姓稱栗太子。
[2]太子傅,官名,掌輔佐教導(dǎo)太子。太子傅有太傅、少傅之別。
[3]屏(bǐng),退隱。藍田,漢縣名,在今陜西藍田縣西。藍田南山之下,大概是當(dāng)時朝貴退休游樂之地。
[4]說,讀shuì。下文"說魏其"的"說"同。
[5]來,回來,使動用法,使竇嬰回到京城來。
[6]引,指隱退。
[7]趙女,指美女。古人認為趙地女子多貌美,所以常用"趙女"代表美女。
[8]閑處,閑居,指不上朝。
[9]兩相比對來說。
[10]明,明顯地。揚,張揚。
[11]有如,假如。兩宮,東宮(長樂宮)西宮(未央宮)。指太后、景帝,當(dāng)時太后住東宮,景帝住西宮。螫(shì),通奭,怒惱?!稘h書》作"奭"。
[12]妻子,這里指一家大小。毋,通無。類,種。毋類,指全家被誅。
桃侯免相[1],竇太后數(shù)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豈以為臣有愛不相魏其[2]!魏其者,沾沾自喜耳[3],多易[4]。難以為相持重[5]。"遂不用,用建陵侯衛(wèi)綰為丞相[6]。
[1]桃侯,劉舍。桃,漢縣名,在今河北衡水縣西南。
[2]臣,景帝對太后自稱。有愛,有所吝惜。相,使動用法。
[3]沾沾,輕薄的樣子(依顏師古說)。
[4]易,輕率。
[5]持重,等於說擔(dān)當(dāng)重任。
[6]建陵,漢縣名,在今江蘇沭陽縣西北。綰,音wǎn。
武安侯田鼢者[1],孝景后同母弟也[2]。生長陵[3]。魏其已為大將軍后,方盛,鼢為諸郎[4],未貴,往來侍酒魏其,跪起如子侄[5]。及孝景晚節(jié)[6],鼢益貴幸,為太中大夫[7]。鼢辯有口[8],學(xué)盤盂諸書[9],王太后賢之。孝景崩,即日太子立[10],稱制[11],所鎮(zhèn)撫多有田鼢賓客計策[12]。鼢弟田勝,皆以太后弟,孝景后三年封鼢為武安侯[13],勝為周陽侯[14]。
[1]武安,漢縣名,田鼢(fén)的采邑,即今河北武安縣。
[2]孝景后,姓王,所以下文又稱王太后。孝景后與田鼢是同母異父的姐弟。
[3]長陵,漢縣名,在今陜西咸陽縣東北。孝景后父親死后,母親改嫁至長陵田氏,生鼢、勝,所以說生長陵。
[4]諸郎,指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等郎官,負責(zé)值勤保衛(wèi)殿門、出充車騎、侍奉皇帝等,屬郎中令(郎中令后來改名光祿勛)。
[5]侄,當(dāng)依《漢書》作"姓"。"子姓"等於說子孫(參用王引之說,見《讀書雜志》)。
[6]晚節(jié),晚年。
[7]太中大夫,官名,掌議論,屬郎中令。
[8]辯,能言善辯??冢缚诓?。
[9]盤,通盤。盤盂,相傳是黃帝的史官孔甲所作的書,凡二十六篇,今已亡。《漢書·藝文志》把它歸入雜家。盤盂諸書,《盤盂》一類的書。
[10]太子,指太子徹,即漢武帝,他是景帝的次子。栗太子被廢后就立他為太子。
[11]稱制,代天子執(zhí)政,這里指王太后臨朝聽政,武帝即位時僅十六歲。
[12]鎮(zhèn),鎮(zhèn)壓。撫,安撫。所鎮(zhèn)撫,用來鎮(zhèn)撫各地的辦法。策,通策。
[13]孝景后三年,即公元前141年。漢景帝在位共十六年,分前中后,前七年,中六年,后三年。
[14]周陽,漢縣名,在今山西聞喜縣東。
武安侯新欲用事為相,卑下賓客[1],進名士家居者貴之,欲以傾魏其諸將相[2]。建元元年[3],丞相綰病免,上議置丞相、太尉[4]。籍福說武安侯曰:"魏其貴久矣,天下士素歸之。今將軍初興,未如魏其。即上以將軍為丞相,必讓魏其。魏其為丞相,將軍必為太尉。太尉、丞相尊等耳,又有讓賢名。"武安侯乃微言太后風(fēng)上[5],於是乃以魏其侯為丞相,武安侯為太尉。籍福賀魏其侯,因吊曰[6]:"君侯資性喜善疾惡[7],方今善人譽君侯,故至丞相;然君侯且疾惡,惡人眾,亦且毀君侯。君侯能兼容[8],則幸久;不能,今以毀去矣[9]。"魏其不聽。
[1]封賓客謙恭自下。
[2]這是說想借以壓過魏其這些將相們。傾,壓過。
[3]建元,漢武帝的第一個年號。建元元年,即公元前140年。
[4]太尉,官名,掌管軍事的最高官員。景帝時曾一度廢掉,這時復(fù)設(shè)。
[5]微,暗暗地。風(fēng),通諷,微言勸告。
[6]吊,跟賀相對。因魏其位至丞相而賀,因隱伏危機而吊。
[7]君侯,漢代對列侯之拜為丞相者的稱呼。
[8]兼容,指連惡人一并包容。
[9]今,即將,馬上就會。去,指離職。
魏其、武安俱好儒術(shù),推轂趙綰為御史大夫[1],王臧為郎中令[2]。迎魯申公[3],欲設(shè)明堂[4],令列侯就國[5],除關(guān)[6],以禮為服制[7],以興太平。舉適諸竇宗室毋節(jié)行者[8],除其屬籍[9]。時諸外家為列侯[10],列侯多尚公主[11],皆不欲就國。以故,毀日至竇太后[12]。太后好黃老之言[13],而魏其、武安、趙綰、王臧等務(wù)隆推儒術(shù),貶道家言。是以竇太后滋不說魏其等[14]。及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趙綰請無奏事東宮。竇太后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以柏至侯許昌為丞相[15],武強侯莊青翟為御史大夫[16]。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武安侯雖不任職,以王太后故,親幸,數(shù)言事,多效,天下吏士趨勢利者,皆去魏其歸武安。武安日益橫[17]。
[1]推轂,推車輪前進,這里指推薦。趙綰,當(dāng)時著名的儒者。御史大夫,官名,在秦漢時為副丞相。
[2]王臧,也是著名的儒者。郎中令,官名,九卿之一。上文的"諸郎"、"太中大夫"就是郎中令的下屬。
[3]魯申公,姓申名培,魯國著名的大儒,以治《詩經(jīng)》著稱,所謂《魯詩》即他所傳,今已亡佚。趙綰、王臧都是他的學(xué)生,二人既貴,於是勸武帝迎魯申公,武帝任他為太中大夫。后來趙綰、王臧免官自殺,他也免官歸魯,不久病死。
[4]明堂,歷來說法不一,這里的明堂是用來朝諸侯的處所。趙綰、王臧要附會古制,設(shè)明堂以朝諸侯,但自己又不能完成此事,所以把魯申公迎來。
[5]就國,當(dāng)時列侯多住在京城,并不在自己封地內(nèi),現(xiàn)在要使列侯各歸封國,所以說"就國"。
[6]除關(guān),除去關(guān)禁。當(dāng)時列侯出入全要有證件,要受檢查。
[7]按照禮來制訂吉兇的服制。
[8]適,通適。舉適,舉發(fā)譴責(zé)。
[9]這是說從宗譜中去其名。屬籍,指宗譜。
[10]外家,外戚。
[11]尚,上攀而為婚配叫尚。
[12]毀,指對竇嬰等人的誹謗。日至,每天傳到。
[13]黃老,指黃帝、老子,二人被尊為道家的鼻祖,於是就用"黃老"代表道家。
[14]滋,益,更加。說(yuè),悅的本字。
[15]柏至,漢地名,不詳所在。
[16]武強,漢縣名,在今河北武強縣東北。
[17]橫(hèng),放肆。
建元六年,竇太后崩,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坐喪事不辦[1],免。以武安侯鼢為丞相,以大司農(nóng)韓安國為御史大夫[2]。天下士郡國諸侯愈益附武安。[3]
[1]喪事不辦,沒有把喪事辦好。
[2]大司農(nóng),官名,九卿之一。掌管租稅賦役。
[3]"國"是衍文,當(dāng)據(jù)《漢書》刪(依王念孫說。見《讀書雜志》)。
武安者,貌侵[1],生貴甚[2]。又以為諸侯王多長[3],上初即位,富於春秋[4],鼢以肺腑為京師相[5],非痛折節(jié)以禮詘之[6],天下不肅[7]。當(dāng)是時,丞相入奏事,坐語移日[8],所言皆聽。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9],權(quán)移主上[10]。上乃曰:"君除吏已盡未。[11]?吾亦欲除吏。"嘗請考工地益宅[12],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庫[13]!"是后乃退[14]。嘗召客飲,坐其兄蓋侯南鄉(xiāng)[15],自坐東鄉(xiāng)[16],以為漢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橈[17]。武安由此滋驕,治宅甲諸第[18]。田園極膏腴,而市買郡縣器物相屬於道。前堂羅鐘鼓,立曲旃[19];后房婦女以百數(shù)。諸侯奉金玉狗馬玩好,不可勝數(shù)。
[1]侵,通寢,短小丑陋。
[2]生出來就很顯貴(參用王先謙說,見《漢書補注》)。
[3]多長,多為年長之人。
[4]春秋,等於說歲月。富於春秋,即年紀尚輕的意思。年輕人未來的歲月還很多,所以稱富。
[5]肺腑,等於說心腹(依張守節(jié)說)。
[6]痛,等於說狠狠地。折節(jié),屈節(jié),意思是降低身份,這里是使諸侯王對自己屈節(jié)的意思。詘,通屈,詘之,使他們屈服。
[7]肅,敬畏。
[8]移日,日影移動,表示時間很久。
[9]起家,起用於家,也就是由布衣起用。二千石,指祿秩為二千石的官員。漢代二千石的官地位很高,包括太子太傅少傅、州牧郡太守等,祿秩僅次於九卿。
[10]大權(quán)從皇帝那里移到自己手中。
[11]除吏,任命官吏
[12]考工,官名,掌管制造器械之事??脊さ兀缚脊す傺玫牡?。
[13]武庫,收藏武器的庫房。
[14]退,指收斂,斂跡。
[15]其兄,王太后的哥哥、田鼢的同母異父兄王信。蓋,縣名。在今山東沂水縣西北。
[16]漢代室內(nèi)的坐次以東向為尊。
[17]橈(náo),屈,使相位的尊嚴受屈。
[18]甲,用如動詞,等於說居第一位。第,第宅,即大宅子。
[19]旃(zhān),純色帛做成的旌幡。曲旃,曲柄的旃。田鼢立曲旃在當(dāng)時是僭越的(參用《史記集解》說)。
魏其失竇太后,益疏不用,無勢。諸客稍稍自引而怠傲[1],唯灌將軍獨不失故[2]。魏其日默默不得志,而獨厚遇灌將軍。
[1]稍稍,漸漸。引,走開,指離開魏其。
[2]故,指故態(tài)。
灌將軍夫者,穎陰人也[1]。夫父張孟,嘗為穎陰侯嬰舍人[2],得幸,因進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為灌孟[3]。
[1]穎陰,漢縣名,在今河南許昌市。
[2]穎陰侯,姓灌名嬰,曾隨劉邦起兵,文帝時任丞相。
[3]蒙,冒。
吳楚反時,穎陰侯灌何為將軍[1],屬太尉[2],請灌孟為校尉[3],夫以千人與父俱[4]。灌孟年老,穎陰侯強請之[5],郁郁不得意,故戰(zhàn)常陷堅[6],遂死吳軍中。軍法:父子俱從軍,有死事,得與喪歸。灌夫不肯隨喪歸,奮曰:"愿取吳王若將軍頭[7],以報父之仇。"於是灌夫被甲持戟,募軍中壯士所善愿從者數(shù)十人[8]。及出壁門[9],莫敢前。獨二人及從奴十?dāng)?shù)騎馳入?yún)擒奫10]。至吳將麾下[11],所殺傷數(shù)十人。不得前,復(fù)馳還,走入漢壁,皆亡其奴[12],獨與一騎歸。夫身中創(chuàng)十馀,適有萬金良藥,故得無死。夫創(chuàng)少瘳[13],又復(fù)請將軍曰:"吾益知吳壁中曲折[14],請復(fù)往。"將軍壯義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吳已破,灌夫以此名聞天下。穎陰侯言之上,上以夫為中郎將[15]。數(shù)月,坐法去。后家居長安,長安中諸公莫弗稱之[16]。孝景時,至代相[17]。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為淮陽天下交[18],勁兵處[19],故徙夫為淮陽太守,建元元年,入為太仆[20]。二年,夫與長樂衛(wèi)尉竇甫飲[21],輕重不得[22]。夫醉,搏甫--甫,竇太后昆弟也--上恐太后誅夫,徙為燕相。數(shù)歲,坐法去官,家居長安。
[1]灌何,灌嬰之子,這時已承襲父爵。
[2]即周亞夫,當(dāng)時亞夫任太尉。
[3]請,向太尉請求。校尉,武官名。
[4]俱,動詞,同行。
[5]這是說周亞夫嫌灌孟年老,不想用他為校尉。經(jīng)穎陰侯強請而后用之。之,指灌孟。
[6]陷,指沖鋒陷陣。灌孟是想借此表示自己不老。
[7]若,或。
[8]所善愿從者,與自己相好而愿意隨著自己去的人。
[9]壁,軍營。
[10]從奴,隨從灌夫的家奴。
[11]麾,大將的旗幟。
[12]把家奴都喪失盡了。注意"皆"字的語法作用。
[13]少,稍。瘳(chōu),病愈。
[14]曲折,等於說底細。
[15]中郎將,皇帝的侍從武官,統(tǒng)率中郎,屬郎中令。
[16]諸公,指諸權(quán)貴。
[17]代相,代王之相。
[18]淮陽,漢郡名,即今河南淮陽縣。天下交,四面八方交會的地點。
[19]強大的軍隊所在的地點。
[20]太仆,官名,九卿之一,掌管皇帝車馬。
[21]衛(wèi)尉,武官名,九卿之一,負責(zé)保衛(wèi)宮禁。
[22]輕重不得,指禮數(shù)的輕重不得其平。
灌夫為人剛直,使酒[1],不好面諛。貴戚諸有勢在己之右[2],不欲加禮,必陵之[3];諸士在己之左,愈貧賤,尤益敬,與鈞[4]。稠人廣眾[5],薦寵下輩[6]。士亦以此多之[7]。夫不喜文學(xué)[8],好任俠[9],已然諾[10]。諸所與交通[11],無非豪桀大猾[12]。家累數(shù)千萬,食客日數(shù)十百人。陂池田園[13]。宗族賓客為權(quán)利[14],橫於穎川[15]。穎川兒乃歌之曰:"穎水清,灌氏寧;穎水濁,灌氏族[16]。"灌夫家居雖富,然失勢,卿相侍中賓客益衰[17]。及魏其侯失勢,亦欲倚灌夫引繩批根生平慕之后棄之者[18]。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為名高[19]。兩人相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20]。相得歡甚[21],無厭,恨相知晚也。
[1]使酒,因酒而使氣,等於說發(fā)酒瘋。
[2]右,等於說上。(古人除乘車外,以右為上位,以左為下位。)
[3]陵,對人不禮貌。
[4]鈞,通均。與鈞,跟〔他們〕平等。
[5]稠,多。
[6]薦,等於說推重。寵,光榮,使動用法。
[7]多,用如動詞,意動用法,這里有"推重""稱揚"等意思。
[8]文學(xué),指文章經(jīng)術(shù)。
[9]任,講信義。俠,打抱不平。
[10]已,動詞,等於說完成、兌現(xiàn)。然諾,諾言。
[11]交通,等於說交往。
[12]桀,通杰?;?huá),奸詐,用如名詞。
[13]這是說有陂池田園。
[14]權(quán),勢力。利,錢財。為權(quán)利,指追逐權(quán)勢錢財。
[15]穎川,漢郡名,在今河南省中部和東南部一帶。灌夫的家鄉(xiāng)穎陰即屬穎川郡。
[16]族,滅族。"清""寧"押韻(耕部);"濁""族"押韻(屋部)。
[17]卿相侍中這類賓客日益減少。侍中,加官名。在原有官職上加"侍中"就可以出入宮禁,成為皇帝的親近。能加"侍中"的,有列侯、將軍、卿大夫等。
[18]大意是也想倚靠灌夫來糾正那些生平仰慕他們而后來拋棄他們的人。引繩和批根都是木工的事。引繩,使合於繩墨;批根(批削根株),以便造成木器(參用郭嵩燾說,見《史記札記》)。四字連用,等於一個及物動詞"糾正"的意思。
[19]通,等於說交往。
[20]游,交游。
[21]相得,指情投意合。
灌夫有服[1],過丞相[2]。丞相從容曰[3]:"吾欲與仲孺過魏其侯[4],會仲孺有服。"灌夫曰:"將軍乃肯幸臨況魏其侯[5],夫安敢以服為解[6]!請語魏其侯帳具[7],將軍旦日蚤臨[8]!"武安許諾。灌夫具語魏其侯如所謂武安侯[9]。魏其與其夫人益市牛酒[10],夜灑掃,早帳具至旦[11]。平明[12],令門下候伺[13]。至日中[14],丞相不來。魏其謂灌夫曰:"丞相豈忘之哉?"灌夫不懌[15],曰:"夫以服請,宜往。"乃駕,自往迎丞相。丞相特前戲許灌夫[16],殊無意往。及夫至門,丞相尚臥。於是夫入見,曰:"將軍昨日幸許過魏其,魏其夫妻治具[17],自旦至今,未敢嘗食。"武安鄂[18],謝曰:"吾昨日醉,忽忘與仲孺言[19]。"乃駕往,又徐行,灌夫愈益怒。及飲酒酣,夫起舞屬丞相[20],丞相不起,夫從坐上語侵之。魏其乃扶灌夫去[21],謝丞相。丞相卒飲至夜,極歡而去。
[1]服,喪服。
[2]過,過門拜訪。
[3]從容曰,等於說閑談著說。
[4]仲孺,灌夫的字。
[5]況,通貺,賜,等於說賞光。
[6]解,解說,這里是推托的意思。
[7]帳,用如動詞,設(shè)置帷帳。具,備辦酒宴。
[8]旦日,明日。
[9]大意是:灌夫把對武安侯說的話都告訴了魏其侯。具,副詞,完全。如所謂武安侯,如同他跟武安侯說的一樣。
[10]益市,多買。
[11]早,天快亮的時候。旦,太陽剛露出地面,即清晨。
[12]平明,天正明,即天大亮。
[13]候伺,窺探,探望。
[14]日中,中午。
[15]不懌(yì),不高興。
[16]特,只不過。
[17]具,酒食。
[18]鄂,通愕,驚訝。
[19]忽,忘。忽忘,同義詞連用。
[20]屬(zhǔ),等於說邀請。
[21]扶,攙著,架著。
丞相嘗使籍福請魏其城南田[1]。魏其大望[2],曰:"老仆雖棄[3],將軍雖貴,寧可以勢奪乎!"不許。灌夫聞,怒罵籍福。籍福惡兩人有郄[4],乃謾自好謝丞相[5],曰:"魏其老且死,易忍,且待之[6]。"已而武安聞魏其、灌夫?qū)嵟挥杼?,亦怒曰?魏其子嘗殺人,鼢活之。鼢事魏其,無所不可;何愛數(shù)頃田?且灌夫何與也[7]?吾不敢復(fù)求田!"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
[1]請,這里是求索的意思。
[2]望,怨。
[3]老仆,魏其自稱,謙詞。棄,被廢棄。
[4]惡(wù),等於說不愿意看見。兩人,指魏其、武安。郄(xì),通卻,隙,釁隙、嫌隙。
[5]謾(mán),說謊。好謝丞相,替魏其說了一些好話委婉地謝絕了丞相的請求。
[6]魏其老了,將要死了,容易忍耐,你姑且等待著吧。這幾句話是籍福婉辭謝絕了以后再說的。
[7]與(yù),干預(yù)。
元光四年春[1],丞相言:"灌夫家在穎川,橫甚,民苦之。請案[2]!"上曰:"此丞相事,何請!"灌夫亦持丞相陰事[3]:為奸利[4],受淮南王金與語言[5]。賓客居間[6],遂止,俱解[7]。夏,丞相取燕王女為夫人,有太后詔,召列侯宗室皆往賀。魏其侯過灌夫,欲與俱。夫謝曰:"夫數(shù)以酒失得過丞相[8],丞相今者又與夫有郄。"魏其曰:"事已解。"強與俱。飲酒酣,武安起為壽[9],坐皆避席伏[10]。已,魏其侯為壽,獨故人避席耳,馀半膝席[11]。灌夫不悅。起行酒[12],至武安,武安膝席曰:"不能滿觴。"夫怒,因嘻笑曰:"將軍貴人也!"屬之[13]。時武安不肯。行酒次至臨汝侯[14],臨汝侯方與程不識耳語[15],又不避席。夫無所發(fā)怒,乃罵臨汝侯曰:"生平毀程不識不直一錢,今日長者為壽,乃效女兒呫囁耳語[16]!"武安謂灌夫曰:"程、李俱東西宮衛(wèi)尉[17],今眾辱程將軍[18],仲孺獨不為李將軍地乎[19]!"灌夫曰:"今日斬頭陷胸[20],何知程李乎!"坐乃起更衣[21],稍稍去。魏其侯去,麾灌夫出[22]。武安遂怒,曰:"此吾驕灌夫罪[23]。"乃令騎留灌夫。灌夫欲出不得。籍福起為謝,案灌夫項令謝。夫愈怒,不肯謝。武安乃麾騎縛夫,置傳舍[24],召長史曰[25]:"今日召宗室,有詔。"劾灌夫罵坐不敬,系居室[26]。遂案其前事[27],遣吏分曹逐捕灌氏支屬[28],皆得棄市罪[29]。魏其侯大愧,為資使賓客請[30],莫能解。武安吏皆為耳目,諸灌氏皆亡匿,夫系,遂不得告言武安陰事。
[1]元光,漢武帝的第二個年號。元光四年,當(dāng)公元前131年。
[2]案,查辦。
[3]陰事,秘密事。
[4]作犯法的事來求利。奸,指犯法。
[5]大意是:受了淮南王的財物并且說了不該說的話。事詳后。淮南王,劉邦的庶孫劉安,數(shù)年后謀反,事泄自殺。著有《淮南子》。
[6]居間,在當(dāng)中調(diào)停。
[7]解,和解。
[8]得過丞相,得罪於丞相。
[9]為壽,獻祝壽之辭。當(dāng)時的習(xí)慣,在宴會上要相互敬酒祝壽。
[10]避席,離開席。避席伏,表示不敢當(dāng)。
[11]馀半,馀下的一半人。膝,用如動詞。膝席,置膝於席上,就是長跪在席上。
[12]行酒,依次敬酒。
[13]屬,等於說請。
[14]次,按順序。臨汝侯,穎陰侯灌嬰的孫子灌賢。穎陰的封爵傳到灌嬰嫡孫灌強時,因犯法而絕封。元光二年,武帝另封灌賢為臨汝侯。臨汝,漢地名,即今河南臨汝縣臨汝鎮(zhèn)。
[15]程不識,漢武帝時名將,此時任長樂宮衛(wèi)尉。
[16]女兒,等於說兒女。呫(chè)囁(niè),耳語的聲音,等於說唧唧咕咕。
[17]李,指李廣,也是當(dāng)時名將,此時任未央宮衛(wèi)尉。當(dāng)時程、李齊名。
[18]眾,用作狀語,當(dāng)眾。
[19]不為李將軍地,等於說不給李將軍留余地。
[20]陷胸,指矛戟穿胸。
[21]坐,座位,后來寫作"座"。這里指座上的人。更衣,上廁所的代稱。
[22]麾,指揮,這里當(dāng)招講。
[23]驕,使動用法。
[24]傳(zhuàn)舍,驛站供應(yīng)過客的房舍。
[25]長(zhǎng)史,官名,是諸史(掌文書的官吏)之長。漢代丞相、御史大夫、大將軍下面都有長史。
[26]居室,少府下所屬的官署之一,后改名保室。
[27]案,查辦。
[28]分曹,分班。
[29]棄市,死刑。古代處決罪犯,多在鬧市,所以說棄市,表示為人所棄。[30]為出資費(貨財),使賓客為灌夫請罪(依如淳說)。
魏其銳身為救灌夫[1],夫人諫魏其曰:"灌將軍得罪丞相,與太后家忤[2],寧可救邪?"魏其侯曰:"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3],無所恨!且終不令灌仲孺獨死,嬰獨生!"乃匿其家[4],竊出上書,立召人,具言灌夫醉飽事不足誅。上然之,賜魏其食,曰:"東朝廷辯之[5]。"魏其之東朝,盛推灌夫之善[6],言其醉飽得過,乃丞相以他事誣罪之。武安又盛毀灌夫所為橫恣,罪逆不道。魏其度不可奈何,因言丞相短。武安曰:"天下幸而安樂無事,鼢得為肺腑,所好音樂狗馬田宅。鼢所愛倡優(yōu)巧匠之屬[7],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壯士與論議,腹誹而心謗,不仰視天而俯畫地[8],辟倪兩宮間[9],幸天下有變[10],而欲有大功!臣乃不知魏其等所為。"於是上問朝臣兩人孰是。御史大夫韓安國曰[11]:"魏其言灌夫父死事,身荷戟,馳入不測之吳軍,身被數(shù)十創(chuàng),名冠三軍。此天下壯士。非為大惡,爭杯酒,不足引他過以誅也。魏其言是也。丞相亦言:灌夫通奸猾,侵細民,家累巨萬,橫恣穎川,凌轢宗室[12],侵犯骨肉[13]。此所謂'枝大於本,脛大於股,不折必披[14]',丞相言亦是。唯明主裁之!"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15];內(nèi)史鄭當(dāng)時是魏其[16],后不敢堅對;余皆莫敢對。上怒內(nèi)史曰:"公平生數(shù)言魏其、武安長短,今日廷論,局趣效轅下駒[17],吾并斬若屬矣[18]!"即罷起,入,上食太后[19]。太后亦已使人候伺,具以告太后。太后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20];令我百歲后[21],皆魚肉之矣[22]。且帝寧為石人邪[23]?此特帝在,即錄錄[24];設(shè)百歲后,是屬寧有可信者乎[25]!"上謝曰:"俱宗室外家,故廷辯之。不然,此一獄吏所決耳。"是時,郎中令石建為上分別言兩人事。
[1]銳,等於說疾進。銳身,疾進其身,也就是挺身而出的意思。
[2]忤,逆,等於說作對。
[3]捐,拋棄。
[4]匿,躲。匿其家,瞞著家里人。
[5]東朝,指太后。太后居長樂宮,在未央宮之東。
[6]盛推,極力推崇。
[7]倡,樂人。優(yōu),戲人。
[8]不字當(dāng)是衍文(《漢書》無不字)。仰視天,俯畫地,極言其睥睨無禮的樣子(依周壽昌說)。
[9]辟倪(bìní),同睥睨,邪視。這里有窺伺的意思。兩宮,指王太后與武帝。
[10]幸,希望。
[11]韓安國,字長孺,曾任梁王相及梁內(nèi)史,后犯罪失官。時田鼢任太尉,安國以賄賂田鼢,得任北地都尉,升大司農(nóng)。等到田鼢任丞相,安國任御史大夫。
[12]凌轢(lì),等於說欺壓。
[13]骨肉,指宗室。
[14]披,裂。
[15]主爵都尉,官名,掌列侯。汲黯(jíàn),人名,性高傲,有氣節(jié),敢直諫。是,意動用法。
[16]內(nèi)史,官名,掌治理京師。鄭當(dāng)時,人名。
[17]局趣,即局促。
[18]若屬,等於說你們這班人。
[19]上食,進食。
[20]藉,踐踏,即蹂躪的意思。
[21]令,假令。百歲后,指死。
[22]魚肉,意動用法。
[23]石人,比喻沒有主見的人(參用周壽昌說)。
[24]特,副詞,只。錄錄,指隨聲附和,沒有主見。
[25]是屬,這班人。
武安已罷朝,出止車門[1],召韓御史大夫載[2],怒曰:"與長孺共一老禿翁[3],何為首鼠兩端[4]!"韓御史良久謂丞相曰:"君何不自喜[5]!夫魏其毀君,君當(dāng)免冠解印綬歸[6],曰:'臣以肺腑幸得待罪[7],固非其任,魏其言皆是。'如此,上必多君有讓,不廢君;魏其必內(nèi)愧,杜門齰舌自殺[8]。今人毀君,君亦毀人,譬如賈豎女子爭言[9],何其無大體也!"武安謝罪曰:"爭時急,不知出此。"
[1]止車門,宮禁的外門名。百官上朝時,到此必須下車,步行入宮。
[2]載,指同載,同車。
[3]共,指共同審議。禿翁,指竇嬰年老頭禿。
[4]首鼠,等於說躊躇。首鼠兩端,徘徊於兩端之間。
[5]自喜,等於說自愛(依張照說)。
[6]綬,古代官員系在腰間的佩帶,上面可以系印,綬帶的顏色不同,標志官位的高低不同。歸,歸隱。
[7]待罪,即做官,謙詞。
[8]杜,塞。齰(zé),咬。
[9]賈豎,商人。
於是上使御史簿責(zé)魏其[1],所言灌夫頗不讎[2],欺謾,劾系都司空[3]。孝景時,魏其常受遺詔[4],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5]。"及系灌夫,罪至族。事日急,諸公莫敢復(fù)明言於上。魏其乃使昆弟子上書言之[6],幸得復(fù)召見。書奏上,而案尚書[7],大行無遺詔[8],詔書獨藏魏其家,家丞封[9]。乃劾魏其矯先帝詔,罪當(dāng)棄市。五年十月,悉論灌夫及家屬[10]。魏其良久乃聞,聞即恚[11],病痱[12],不食,欲死?;蚵勆蠠o意殺魏其,魏其復(fù)食,治病。議定不死矣。乃有蜚語[13],為惡言聞上,故以十二月晦,論棄市渭城[14]。
[1]簿責(zé)魏其,這是說按簿籍上所記載的灌夫的罪狀追究魏其。
[2]魏其所說的灌夫的情況,和簿籍所記載的頗不合。讎,對,符合。
[3]都司空,宗正屬官,主逮治宗室及外戚犯法獲罪到髠刑以上者。
[4]常,通嘗,曾經(jīng)。
[5]這是說:用方便靈活的辦法來論事上奏,也就是可以不按照公事程序。
[6]昆弟子,即侄。
[7]案,查。尚書,官署名,掌章奏文書等。
[8]大行,皇帝剛死叫大行。大行是說不回來了(依韋昭說)。這里指景帝。
[9]家丞,官名,太子及諸侯國都有此官,掌管太子或諸侯國的家事。這里指竇嬰的家丞。封,指用印封藏起來。
[10]論,判罪,這里指處決。
[11]恚(huì),怒。
[12]痱(féi),舊說是"風(fēng)病"、"風(fēng)腫"。
[13]蜚,通飛。蜚語,無根而至的誹謗之言,等於說流言。
[14]晦,一月的最后一天。渭城,即秦時的咸陽。漢制常於立春大赦,田鼢怕竇嬰遇赦,所以在十二月晦殺了他。
其春[1],武安侯病,專呼服謝罪。使巫視鬼者視之,見魏其、灌夫共守,欲殺之。竟死。子恬嗣。元朔三年[2],武安侯坐衣襜褕入宮[3],不敬[4]。 [1]元光四年的春天。漢武帝太初元年以前(公元前104年),以十月為歲首,每年先冬后春。
[2]元朔,漢武帝的第三個年號。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
[3]武安侯,指田恬。襜褕(chān yú),短衣,不是正式朝服。
[4]梁玉繩說下缺"國除"二字,見《史記志疑》。("國除",侯國被廢除。)
淮南王安謀反覺[1],治。王前朝[2],武安侯為太尉時,迎至霸上[3],謂王曰:"上未有太子,大王最賢,高祖孫,即宮車晏駕[4],非大王立,當(dāng)誰哉?"淮南王大喜,厚遺金財物。上自魏其時,不直武安[5],特為太后故耳[6]。及聞淮南王金事,上曰:"使武安侯在者,族矣!"
[1]覺,發(fā)覺。
[2]前朝,前次朝見〔武帝〕。事在建元二年。
[3]霸上,也寫作灞上,在灞水西,即白鹿原,在今陜西長安縣東。
[4]即,假如。宮車晏駕,指皇帝死了,委婉語。晏,晚,遲?;实郾緫?yīng)早起駕車臨朝,車駕晚出,一定有變故,所以用以代表"死"。
[5]以為武安理曲。直,意動用法。
[6]這是說所以治竇嬰的罪,只是因為太后的緣故。
太史公曰:"魏其、武安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時決策而名顯[1]。魏其之舉,以吳楚[2];武安之貴,在日月之際[3]。然魏其誠不知時變,灌夫無術(shù)而不遜。兩人相翼[4],乃成禍亂。武安負貴而好權(quán),杯酒責(zé)望,陷彼兩賢。嗚呼哀哉!遷怒及人[5],命亦不延[6]。眾庶不載[7],竟被惡言[8]。鳴呼哀哉!禍所從來矣!"
[1]用,因。一時決策,指馳入?yún)擒娗髨蟾赋鸬氖隆?/p>
[2]魏其的顯貴是因為平定吳楚之亂。
[3]日月之際,指武帝初即位和王太后當(dāng)權(quán)的機會。
[4]翼,輔翼,輔助。
[5]遷怒,把對某人的忿怒移到別人身上。這是指田鼢把對灌夫的忿怒移到竇嬰身上。
[6]延,長。
[7]眾庶,百姓。載,同戴,尊奉,等於說擁戴。
[8]被,受。惡言,指不好的議論。
漢書
《漢書》是繼《史記》之后的一部有名的歷史著作。作者班固(公元32-92),字孟堅,東漢扶風(fēng)安陵(在今陜西咸陽東)人,是有名的歷史家。
公元58年,班固開始在家私纂《漢書》,后來被明帝知道了,以私自改作國史罪,將他逮捕入獄。他弟弟班超上書,說明他著述《漢書》的意圖,明帝才釋放了他。因贊賞他的才能,任他為蘭臺令史(典校圖籍、治理文書的官),并命他繼續(xù)編纂《漢書》。歷時二十多年,基本上完成了這部著作。(未完部分是八表和天文志,他死后由他妹妹班昭和馬續(xù)先后續(xù)補而成。)
公元89年,班固隨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任中護軍。大敗匈奴后,登燕然山,班固作銘,刻石記功。公元92年,竇憲謀反事敗,班固連坐免官。后又為仇家洛陽令種(chóng)兢所讒,被捕入獄,死在獄里,時年六十一歲。
班固寫《漢書》,凡漢武帝以前的史實,基本上根據(jù)《史記》,只稍微作了些補充及文字上的變動。武帝以后的,則是在他父親班彪所寫的《后傳》六十五篇的基礎(chǔ)上,經(jīng)過采集史料,搜輯異聞,重新加工整理而成的。全書共一百篇,包括十二帝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記事起自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止於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是我國的第一部斷代史。
班固的《漢書》是從正統(tǒng)觀念出發(fā)來敘述并評價歷史人物的,不像《史記》那樣具有戰(zhàn)斗精神和進步觀點。另一方面,作者能夠尊重客觀歷史事實,一般地做到了實錄,這就客觀地反映出當(dāng)時的社會現(xiàn)實,從而暴露了社會的矛盾以及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有些篇反映人民的疾苦,對人民表示一定的同情,這也是值得肯定的。
《漢書》語言凝煉,結(jié)構(gòu)緊嚴,對人物的描繪也很細膩,所以過去一些文人往往把《漢書》和《史記》并稱?!稘h書》對后代的史學(xué)起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對於傳記文學(xué)也有一定的影響。
歷來為《漢書》作注的人很多;早在東漢末年,服虔、應(yīng)劭就給《漢書》作過音義。目前通行的《漢書》,有唐顏師古的注本和清王先謙的《漢書補注》。
藝文志諸子略[1]
儒家者流[2],蓋出於司徒之官[3],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4]。游文於六經(jīng)之中[5],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6],憲章文武[7],宗師仲尼[8],以重其言[9],於道最為高??鬃釉唬?如有所譽,其有所試[10]。"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yè),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11],而辟者又隨時抑揚[12],違離道本[13],茍以嘩眾取寵[14]。后進循之,是以五經(jīng)乖析[15],儒學(xué)衰[16]。此辟儒之患。
[1]藝文,指書籍。略,概要?!端囄闹尽肥歉鶕?jù)西漢劉歆的《七略》寫成的。其中的諸子略是根據(jù)劉歆《輯略》中有關(guān)諸子部分及其《諸子略》寫成的。這里只采其論述部分而刪去其書目。從本文中可以看出,班固是站在儒家正統(tǒng)派的立場來評論諸子學(xué)派的。
[2]流,流派。
[3]司徒,官名,秦以前掌管對人民進行教化的事。
[4]陰陽,指儒家所說的陰陽之道,即天地人事自然之道。
[5]游文,等於說習(xí)文。六經(jīng),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句大意是鉆研六經(jīng)的文字。
[6]祖述,奉行其道。
[7]憲章,法制。這里用如動詞,是守其法制的意思。
[8]尊敬仲尼,并以他為師。宗,尊敬。
[9]大意是說:這樣做是為了增加自己的學(xué)說的重要性。
[10]見《論語·衛(wèi)靈公》,原文作:"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大意是:如果我對人有所稱譽,那是因為我試用過他。
[11]精微,指儒家學(xué)說的精妙細微之處。
[12]辟(pì),僻。辟者,邪僻不正的人。抑,壓抑。揚,抬高。
[13]道本,指儒道的本旨。
[14]茍,茍且,隨隨便便。嘩,喧嘩。寵,尊榮。嘩眾取寵,使眾人轟動,以取得尊榮。
[15]乖(guāi),背戾,相反,這里指違反五經(jīng)的本義。析,分離,這里指弄得經(jīng)義支離破碎。
[16],通浸,漸。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1]。歷記成敗、存亡、禍[4]。合於堯之克攘[5],《易》之嗛嗛[6],一謙而四益[7]。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8],則欲絕去禮學(xué),兼棄仁義[9];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1]史官,記事之官。
[2]道家主張清虛自守,鼓吹"清靜為天下正","致虛極","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俱見《老子》)。
[3]道家提倡柔道,認為弱能勝強,柔能勝剛?!独献印返谄呤拢?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又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4]君,用如動詞。君人,做老百姓的君主。
[5]克,能。攘,通讓?!渡袝虻洹贩Q堯之德為"允恭克讓"(堯真正恭而能讓)。
[6]嗛,通謙?!吨芤住ぶt卦》:"謙謙君子。"這是說謙而又謙,極言其謙退。
[7]益,增益。四益,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以自守[2],卑弱以自持[3],此君人南面之術(shù)也《周易·謙卦》:"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變盈流謙,依舊說是丘陵川谷之屬,高者漸下,下者漸高。)按:這跟道家所提倡的柔道是一致的,所以班固用來說明道家。
[8]放,放任,指無為。
[9]棄,同棄。道家主張純?nèi)巫匀唬磳θ柿x禮法;鼓吹無知識,反對學(xué)問。老子有以下這些話:"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絕學(xué)無憂。"莊子在這方面有更多的發(fā)揮。
陰陽家者流[1],蓋出於義和之官[2]。敬順昊天[3],歷象日月星辰[4],敬授民時[5]。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6],則牽於禁忌[7],泥於小數(shù)[8],舍人事而任鬼神[9]。
[1]陰陽家,研究陰陽律歷的一個學(xué)派。
[2]義和,義氏、和氏,相傳為上古世掌天地四時的官?!渡袝虻洹罚?乃命義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欽,敬。若,順。)
[3]昊(hào)天,就是天。昊,大。
[4]歷,通歷,紀載歷法的書。象,觀測天文的儀器。"歷""象"在這里用如動詞,指推歷觀象。
[5]敬,慎。時,天時,包括年、月、日、晦、朔、弦、望、四季、節(jié)氣等。
[6]拘,固執(zhí)不通。
[7]牽,牽制。禁忌,有關(guān)吉兇的忌諱。后來陰陽家更講擇日占星等迷信的事,禁忌很多。
[8]泥(nì),拘泥,拘執(zhí)。數(shù),術(shù)。小數(shù),有關(guān)禁忌的小術(shù)。
[9]任,聽?wèi){。
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1]。信賞必罰[2],以輔禮制?!兑住吩唬?先王以明罰飭法[3]。"此其所長也。及刻者為之[4],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5]。
[1]理官,審理獄訟的官,即法官。
[2]信,誠。必,果。兩個詞都用如動詞。
[3]飭,整頓。這句話見於《周易·噬嗑(shì hé)卦》,但"飭"作"敕"。
[4]刻,刻薄,仁厚的反面。
[5]薄厚,使仁厚變?yōu)榭瘫 ?/p>
名家者流[1],蓋出於禮官[2]。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shù)[3]。孔子曰[4]:"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此其所長也。及蕩者為之[5],則茍鉤鈲析亂而已[6]。
[1]名家,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學(xué)派。這個學(xué)派企圖用比較嚴密的推理方式來辯論問題,但是也有詭辯的傾向。
[2]禮官,古代掌禮儀的官。
[3]數(shù),這里指差等。
[4]見《論語·子路》。參看上冊176頁。
[5]蕩(jiào),挑剔,找岔子。
[6]鉤,取。鈲(pī),破。鉤鈲,鉤取出詭怪的道理而破壞名實。析亂,分析得支離破碎而淆亂名實。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1]。茅屋采椽[2],是以貴儉;養(yǎng)三老五更[3],是以兼愛;選士大射[4],是以上賢[5];宗祀嚴父[6],是以右鬼[7];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8];以孝視天下[9],是以上同[10]。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11],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
[1]清廟,宗廟,宗廟肅然清靜,所以稱為清廟。守字是官字之誤(依余嘉錫說)。
[2]采,木名,即櫟(lì)木。
[3]三老五更,古代天子以父兄之禮養(yǎng)三老、五更各一人。更當(dāng)作叟(依錢大昕說,見《潛研堂文集卷十一》)。
[4]選士,相傳周代有選士的制度。《禮記王制》:"命鄉(xiāng)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大射,古射禮之一。據(jù)說諸侯將有祭祀之事,與群臣射,屢中者得參與祭祀,否則不得參與。
[5]上,通尚。墨子主張選擇賢者居上位,就是天子也不應(yīng)世襲而應(yīng)由萬民選擇。
[6]宗祀,廟祭。
[7]右,等於說尊尚。墨家信鬼神,尊尚鬼神。
[8]非命,反對天命之說。
[9]視,通示。
[10]上同,指與在上者取得一致,然后天下太平。墨子主張上同於鄉(xiāng)長、國君、天子,最后上同於天。
[11]蔽,見解不全面。
從橫家者流[1],蓋出於行人之官[2]。孔子曰[3]:"誦詩三百,使於四方,不能專對[4],雖多,亦奚以為!"又曰:"使乎!使乎[5]!"言其當(dāng)權(quán)事制宜[6],受命而不受辭[7]。此其所長也。及邪人為之,則上詐諼而棄其信[8]。
[1]從橫家,指策辯之士。本來春秋時代的使臣就很講究辭令。戰(zhàn)國時代,蘇秦、張儀合從連橫,以雄辯的語言游說諸侯。從此策辯之士自成一家,叫做縱橫家。從(zōng),也寫作縱。
[2]行人,《周禮》有大行人、小行人,掌朝覲聘問之事,類似后世的外交官。
[3]見《論語·子路》。原文於"誦詩三百"后,尚有"授之以政,不達"。
[4]春秋時代,使者出使四方,有會同之事,常引用《詩經(jīng)》的詩句以見意,所以做外交官要熟讀《詩經(jīng)》。專對,獨自應(yīng)對。
[5]《論語·憲問》:"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使乎!使乎!"是孔子贊美使者的話。
[6]權(quán)事制宜,權(quán)衡事實做合適的對策。
[7]大意是:只從國君那里接受出使的命令而不接受應(yīng)對的話。《公羊傳·莊公十九年》:"聘禮,大夫受命不受辭。"
[8]上,通尚。諼(xuān),詐。
雜家者流[1],蓋出於議官[2]。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3],見王治之無不貫[4]。此其所長也。及蕩者為之[5],則漫羨而無所歸心[6]。
[1]雜家,不主一說而糅合諸家之說的一個學(xué)派,其學(xué)說以《呂氏春秋》《淮南子》所表現(xiàn)的思想為代表。
[2]議官,諫議之官。
[3]國體,治國之法。此,指儒、墨、名、法諸家的學(xué)說。
[4]王治,王者的政治。無不貫,對各家學(xué)說無不貫通。
[5]蕩者,學(xué)識浮泛的人。蕩,通蕩。
[6]漫羨(yǎn),即漫衍,指牽涉面很廣而抓不住要點。無所歸心,等於說使人心沒有歸宿。
農(nóng)家者流,蓋出於農(nóng)稷之官[1]。播百谷,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2]??鬃釉唬?所重民食[3]。"此其所長也。及鄙者為之[4],以為無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5],誖上下之序[6]。
[1]農(nóng)稷之官,周的始祖棄在堯時做稷官,號曰"后稷"。
[2]八政,《尚書·洪范》:"農(nóng)用八政(農(nóng),厚)……一曰食(教民勤於農(nóng)耕),二曰貨(教民寶用貨物),三曰祀(教民敬鬼神),四曰司空(主使民安居),五曰司徒(主教民以禮義),六曰司寇(主治奸盜),七曰賓(教民以禮待賓客),八曰師(建立軍隊)。"食列在第一項,表明八政以食為先。
[3]見《論語·堯曰》。意思是:治理國家,所重的是人民和吃的東西。本文引用這句話,重點只在食上。
[4]鄙者,鄙野的人,實指主張親自參加農(nóng)業(yè)勞動的人。儒家認為參加農(nóng)業(yè)勞動是鄙事,含有輕視之意。
[5]并,同并?!睹献印る墓稀分械脑S行就是一位農(nóng)家,主張君臣并耕而食。
[6]誖(bèi),擾亂。
小說家者流[1],蓋出於稗官[2]。街談巷語、道聽涂說者之所造也??鬃釉籟3]:"雖小道[4],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5],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6],亦使綴而不忘[7],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8]。
[1]小說,我國上古所說的"小說"和現(xiàn)代所說的"小說",涵義不同。在上古,凡記載下來的街談巷語,都叫做小說。
[2]稗(bài)官,負責(zé)記述閭巷風(fēng)俗的官。
[3]見《論語·子張》,但現(xiàn)在的《論語》作"子夏曰"。又,"弗為"作"不為"。
[4]小道,小的道理。按《論語》原意當(dāng)解作"小技藝"。《漢書》引用時,只當(dāng)小道理講,用來說明小說家。
[5]這是說:小道用在遠大的事業(yè)上就窒疑不通了。泥(nì),阻滯。
[6]里巷里知識淺薄的人所看到的道理。
[7]綴,聯(lián)綴,這里指聯(lián)綴辭句記錄下來。
[8]芻蕘,割草打柴。這里泛指一般平民。
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1],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2],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說,蜂出并作[3],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猶水火[4],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相成也。《易》曰[5]:"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6]。"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7],以明其指[8],雖有蔽短[9],合其要歸[10],亦六經(jīng)之支與流裔[11]。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12],皆股肱之材已[13]。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14]。"方今去圣久遠,道術(shù)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愈於野乎[15]?若能修六藝之術(shù)[16],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17]。
[1]九家,指除小說家以外的九家。
[2]政,通征。力政,以武力相征伐。
[3]蜂,同蜂。蜂出,像群蜂紛飛似的出現(xiàn)了。
[4]辟(pì),比喻。后來寫作"譬"。
[5]見《周易·系辭下》。
[6]同一個目的地,可以有不同的途徑;同一個目標,可以有不同的考慮。
[7]大意是用盡心思。窮,究,都是盡。
[8]指,通旨,宗旨。
[9]蔽,蔽塞,對某方面的道理蔽塞不通。
[10]要,主要的道理。歸,歸宿,目的。
[11]支,分支。流裔(yì),末流。
[12]折中,調(diào)節(jié)過與不及,使合乎中道。
[13]股,大腿。肱(gōng),上胳膊。人體靠股肱來活動,用以比喻輔佐之臣。
[14]野,指民間。
[15]愈,通愈,勝。
[16]六藝,這里指六經(jīng)。
[17]就可以通曉天下一切道術(shù)了。萬方,指天下。略,道術(shù)。
霍光傳[1]
霍光,字子孟,票騎將軍去病弟也[2]。父中孺,河?xùn)|平陽人也[3],以縣吏給事平陽侯家[4],與侍者衛(wèi)少兒私通而生去病。中孺吏異歸家[5],娶婦生光,因絕不相聞[6]。久之,少兒女弟子夫得幸於武帝[7],立為皇后,去病以皇后姊子貴幸。既壯大,乃自知父為霍中孺,未及求問。會為票騎將軍,擊匈奴,道出河?xùn)|。河?xùn)|太守郊迎,負弩矢先驅(qū)。至平陽傳舍,遣吏迎霍中孺。中孺趨入拜謁,將軍迎拜,因跪曰:"去病不早自知為大人遺體也[8]。"中孺扶服叩頭[9],曰:"老臣得托命將軍,此天力也。"去病大為中孺買田宅奴婢而去。還,復(fù)過焉[10],乃將光西至長安[11]。時年十余歲。任光為郎[12],稍遷諸曹侍中[13]。去病死,后光為奉車都尉、光祿大夫[14],出則奉車,入侍左右。出入禁闥二十余年[15],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甚見親信。
[1]《漢書》霍光和金日磾(mìdī)同傳,這里選的是《霍光傳》的一部分(約刪去三分之一)。這篇傳記主要寫霍光受漢武帝托孤后,經(jīng)過復(fù)雜尖銳的斗爭,完成了輔昭帝、廢昌邑王、立宣帝這三件大事,通過這三件事就把霍光的一生很形象地刻劃出來?;艄獾?沈靜詳審"的性格,是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廢昌邑王的奏文中,表現(xiàn)出他詳盡地掌握了昌邑王放縱自恣的實情,更突出了他這一特點。作者大力稱譽霍光對漢王朝的忠誠,但也指出霍氏黨親連體、盤踞朝廷,伏下了霍氏覆滅之機。文中有些地方寫得十分細致生動,有聲有色,使人物躍然紙上。
[2]票騎將軍,官名,位次丞相,主征伐。去病,姓霍,漢武帝時為票姚校尉,曾六次出擊匈奴,立了很多戰(zhàn)功,拜票騎將軍,封冠軍侯。后人稱為"霍票姚"。票騎,后來寫作驃騎。票姚,后來寫作嫖姚。
[3]中,通仲。河?xùn)|,郡名,今山西境內(nèi)黃河以東之地。平陽,縣名,故城在今山西臨汾縣西北。
[4]以縣吏,憑著縣吏的身份。給事,供事,等於說供使喚。平陽侯,曹參的后人。
[5]吏異,在平陽侯家給事完異。
[6]絕,斷絕關(guān)系。
[7]女弟,即妹。子夫,人名。幸,寵愛。
[8]遺體,留下來的身體,這是說子女的身體是父母留下來的。
[9]扶服,同匍匐。
[10]過,等於說探望。
[11]將,帶著。
[12]任,保舉。漢制:吏二千石以上視事滿三年,得保舉弟或子一人為郎。
[13]稍,逐漸。遷,升官。諸曹,即左右曹。諸曹、侍中都是加官名。
[14]奉車都尉,官名,掌皇帝所乘的車駕?;实鄢鲂袝r,要隨車駕侍奉。光祿大夫,漢武帝太初元年,郎中令改為光祿動,郎中令屬下的中大夫改為光祿大夫,掌顧問應(yīng)對。這是說霍光做了奉車都尉兼光祿大夫。
[15]闥(tà),門。禁闥,皇宮中的門?;实鬯又帲T禁森嚴,所以叫禁闥。
征和二年[1],衛(wèi)太子為江充所敗[2],而燕王旦、廣陵王胥皆多過失[3]。是時,上年老,寵姬鉤弋趙倢伃有男[4],上心欲以為嗣,命大臣輔之。察群臣,唯光任大重[5],可屬社稷[6]。上乃使黃門畫者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以賜光[7]。
后元二年春[8],上游五柞宮[9],病篤。光涕泣問曰:"如有不諱[10],誰當(dāng)嗣者?"上曰:"君未論前畫意邪[11]!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光頓首讓曰:"臣不如金日磾[12]。"日磾亦曰:"臣外國人,不如光。"上以光為大司馬大將軍[13],日磾為車騎將軍,及太仆上官桀為左將軍[14],搜粟都尉桑弘羊為御史大夫[15]。皆拜臥內(nèi)床下[16],受遺詔輔少主。明日,武帝崩,太子襲尊號[17],是為孝昭皇帝。帝年八歲,政事壹決於光[18]。
[1]征和二年,武帝即位的第五十年,當(dāng)公元前91年。
[2]衛(wèi)太子,名據(jù),衛(wèi)皇后所生,所以稱衛(wèi)太子;謚戾,所以又稱戾太子。江充,字次倩(piàn),邯鄲人。武帝拜他為直指繡衣使者(直接受皇帝調(diào)度的司法官吏),因事和太子不和。征和二年,武帝病,充見武帝年老,恐武帝死后自己為太子所殺,因而想陷害太子,奏稱武帝的病是由於巫蠱。(巫用咒詛之術(shù)為蠱來害人。蠱音gū,毒害人的東西。)於是武帝派江充為使者,查辦巫蠱。江充在太子宮里掘蠱,誣稱掘得桐木人。太子很害怕,把江充殺了。丞相劉屈厘(lí)領(lǐng)兵攻太子,太子兵敗,逃到湖縣(在今河南舊閿鄉(xiāng)東)。后來被地方官發(fā)覺,自縊而死。敗,敗壞。
[3]燕王旦,武帝第三子。衛(wèi)太子死,武帝次子齊王閎又早死,旦自以為按次第當(dāng)立為太子,於是上書請求到京在宮禁中值宿護衛(wèi)。這實際是一種表面的措辭。武帝很生氣,把他的使者下到獄里。后又因隱藏亡命徒而犯法,武帝對他更加憎惡。本文所說"多過失",當(dāng)指此。廣陵王胥,武帝第四子,行為放蕩,不守法度,所以也說他"多過失"。
[4]鉤弋(yì)趙倢伃(jié yú),昭帝(名弗陵)的母親。鉤弋,宮名。倢伃,同婕妤,女官名,位同上卿,爵比列侯。趙倢伃住鉤弋宮,所以稱"鉤弋趙倢伃"。
[5]任,擔(dān)當(dāng)?shù)昧?。大,指大事。重,指重要的任?wù)。
[6]屬社稷,拿社稷委托他。
[7]黃門,官署名,有黃門侍郎等官,專門在宮內(nèi)服務(wù),侍奉皇帝。畫者,畫工。
[8]后元,漢武帝的最后一個年號。后元二年,當(dāng)公元前87年。
[9]五柞(zuò)宮,漢時的離宮(行宮),在今陜西盩厔(zhōu zhì縣東南。)
[10]不諱,不可避諱的事,指死。
[11]論,同喻,明白,了解。
[12]金日磾,字翁叔,原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武帝元狩(公元前122-117)年間,昆邪王殺休屠王降漢,日磾和他母親、弟弟都被收入漢廷,在黃門養(yǎng)馬。后被武帝重用。莽何羅謀殺武帝,日磾擒殺何羅,因功封秺(dù)侯,又拜為車騎將軍。
[13]大司馬,是冠於將軍之上的加銜,有了這個加銜,就可以輔朝政。
[14]上官桀,字少叔,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縣。邽音guī)人。左將軍,官名,位次上卿,主征伐。
[15]搜粟都尉,官名,負責(zé)催索軍糧。桑弘羊,洛陽人。
[16]臥內(nèi),臥室。
[17]襲尊號,承襲皇帝這個尊號。
[18]壹,一切。
先是,后元年[1],侍中仆射莽何羅與弟重合侯通謀為逆[2]。時光與金日磾、上官桀等共誅之[3],功未錄[4]。武帝病,封璽書曰[5]:"帝崩,發(fā)書以從事[6]。"遺詔封金日磾為秺侯[7],上官桀為安陽侯[8],光為博陸侯[9],皆以前捕反者功封。時衛(wèi)尉王莽子男忽侍中[10],揚語曰[11]:"帝病,忽常在左右,安得遺詔封三子事?群兒自相貴耳。"光聞之,切讓王莽[12]。莽酖殺忽[13]。
[1]先是,在這以前。后元年,等於說后元元年,當(dāng)公元前88年。
[2]侍中仆射(yè),官名,是領(lǐng)導(dǎo)侍中的。莽何羅,本姓馬,"馬"和"莽"音近。馬何羅是東漢明帝皇后的先人,馬后憎惡她的先人謀反,因而將何羅改姓莽。重合,縣名,故城在今山東樂陵縣西,馬通封在這里。
[3]共誅之,實際是霍光和上官桀捕斬馬通,金日磾擒殺莽何羅(見《漢書》的《昭帝紀》和《金日磾傳》)。這里說光等三人共誅之,是籠統(tǒng)的說法。
[4]功未錄,功績沒有登記,等於說沒有計功行賞。
[5]璽(xǐ),印,自秦以后專指皇帝的印。璽書,封口處蓋有皇帝印記的詔書。
[6]發(fā),打開。從事,這里指依照璽書的指示辦事。
[7]秺(dù),縣名,故城在今山東城武縣西北。
[8]安陽,縣名,故城在今河南正陽縣西南。
[9]博陸,在今北京市密云縣東南。霍光的封號雖是博陸,他的采邑卻是北海、河間、東郡(都是郡名)。
[10]衛(wèi)尉,官名,九卿之一,掌管宮門衛(wèi)屯兵,負責(zé)保衛(wèi)宮城。王莽,字稚叔,天水人,與西漢末年的王莽不是一個人。
[11]揚語,把話宣揚出去。
[12]切,深切地。讓(rǎng),責(zé)問。
[13]酖(zhèn),用鴆鳥的羽毛泡成的毒酒。
光為人沈靜詳審[1];長財七尺三寸[2],白皙[3],疏眉目[4],美須 [5]。每出入,下殿門,止進有常處[6]。郎、仆射竊識視之[7],不失尺寸。其資性端正如此[8]。初輔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聞其風(fēng)采[9]。
殿中嘗有怪,一夜群臣相驚,光召尚符璽郎[10]。郎不肯授光,光欲奪之。郎按劍曰:"臣頭可得,璽不可得也!"光甚誼之[11]。明日,詔增此郎秩二等[12]。眾庶莫不多光[13]。
[1]沈靜,穩(wěn)重。詳審,審慎。
[2]財,通才。
[3]皙(xī),膚色白。
[4]疏,等於說疏朗。疏眉目,眉毛疏淡,眼睛明亮。
[5]須,須,嘴下邊的胡子。古書中"須"本作"須","須"是后起字。 (rán),同髯,兩頰上的胡子。
[6]止,停步。進,行進。常處,一定的地點。
[7]識(zhì),記住。
[8]資性,天性。
[9]想,想望,希冀。聞,等於說知道。風(fēng)采,風(fēng)度文采。
[10]尚符璽郎,官名,屬符節(jié)令,掌管皇帝的印璽符節(jié)。王先謙說,這句下應(yīng)據(jù)《資治通鑒》補"欲收取璽"四字,才與下文連貫。
[11]誼,通義,意動用法。
[12]秩,官吏的祿位。
[13]眾庶,老百姓。
光與左將軍桀結(jié)婚相親[1],光長女為桀子安妻,有女,年與帝相配[2]。桀因帝姊鄂邑蓋主,內(nèi)安女后宮為倢伃[3]。數(shù)月,立為皇后。父安為票騎將軍,封桑樂侯。光時休沐出[4],桀輒入代光決事。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長公主[5]。公主內(nèi)行不修[6],近幸河間丁外人[7]。桀、安欲為外人求封,幸依國家故事以列侯尚公主者[8],光不許。又為外人求光祿大夫,欲令得召見,又不許。長主大以是怨光,而桀、安數(shù)為外人求官爵弗能得,亦慚。自先帝時,桀已為九卿,位在光右[9]。及父子并為將軍,有椒房中宮之重[10],皇后親安女[11],光乃其外祖,而顧專制朝事,繇是與光爭權(quán)[12]。燕王旦自以昭帝兄[13],常懷怨望。及御史大夫桑弘羊建造酒榷監(jiān)鐵[14],為國興利,伐其功,欲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於是蓋主、上官桀、安及弘羊皆與燕王旦通謀,詐令人為燕王上書言:"光出,都肄郎、羽林[15],道上稱[16],太官先置(17)[17]。"又引[18]:"蘇武前使匈奴,拘留二十年不降,還乃為典屬國[19],而大將軍長史敞亡功為搜粟都尉[20],又擅調(diào)益莫府校尉[21]。光專權(quán)自恣,疑有非常[22]。臣旦愿歸符璽,入宿衛(wèi),察奸臣變[23]。"候司光出沐日奏之[24]。桀欲從中下其事[25],桑弘羊當(dāng)與諸大臣共執(zhí)退光[26]。書奏,帝不肯下。
[1]結(jié)婚,結(jié)為兒女親家。婦之父母與夫之父母相稱為婚姻。
[2]相配,等於說相當(dāng)。據(jù)《昭帝紀》,這時昭帝十二歲。又據(jù)《外戚傳》,這時上官皇后才六歲。
[3]因,依靠。鄂邑蓋主,武帝長女,封為鄂邑長公主(鄂邑,今湖北鄂城縣);因她嫁給蓋侯,所以又稱蓋主。昭帝是她撫養(yǎng)長大的。內(nèi)(nà),送進去,后來寫作"納"。
[4]時,按時,休沐,指休假沐浴的日子。漢制,中朝官(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左右曹、諸吏、散騎、中常侍)每五天可回私宅休沐一次。
[5]德,用如動詞,感恩。
[6]內(nèi)行,等於說私生活。不修,等於說不檢點。
[7]近幸,親近而寵幸。丁外人,姓丁,名外人。這話是說公主與丁外人私通。
[8]幸,希望。故事,舊例。列侯,見本冊726頁注〔31〕。這話的大意是:希望按照國家以列侯的身份娶公主為妻的舊例,封丁外人為列侯。但丁并不是長公主的丈夫,所以霍光不答應(yīng)。
[9]九卿,漢時為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祿勛)、衛(wèi)尉、太仆、廷尉、典客(大鴻臚)、宗正(宗伯)、治粟內(nèi)史(大司農(nóng))、少府。按:武帝后元二年以前,上官桀已為太仆,霍光則是奉車都尉、光祿大夫,位在九卿之下。
[10]椒房,皇后所居之處。椒是香料,用椒和泥涂墻,取其溫暖芳香。中宮,指皇后的宮。這里椒房、中宮都指皇后。
[11]親安女,等於說安的親生女。
[12]繇,通由。
[13]燕王旦自以為是昭帝之兄,理應(yīng)為帝。
[14]榷(què),專利。酒榷鹽鐵,指酒業(yè)和鹽鐵專營、專賣。
[15]都,總。肄,習(xí)。郎,指郎官。羽林,指羽林軍(漢代保衛(wèi)宮禁的軍隊)。這是說把郎和羽林軍集合起來操練演習(xí)。
[16](bì),同蹕。古代帝王出行時,禁止行人往來,叫做。稱,傳令戒嚴。
[17]太官,掌管皇帝飲食的官,屬少府。先置,指先去備辦飲食。按:"稱"和"太官先置"都不是人臣應(yīng)有的事,所以把這作為霍光的罪狀。
[18]又引,等於說又云。
[19]典屬國,官名,掌管來歸附的各外族屬國。
[20]大將軍,指霍光。敞,指楊敞。亡,通無。
[21]擅(shàn),專,這里有獨斷專行的意思。調(diào)(diào),選。益,增加。莫府,即幕府,軍隊出征,要住在帳幕里,所以將軍府也叫幕府。校尉,武官名。
[22]非常,這里指篡位的事。
[23]歸,歸還。宿衛(wèi),值宿護衛(wèi)。變,指造反。
[24]司,通伺。
[25]下其事,把這件事下交給有關(guān)的官吏去處理。
[26]當(dāng),擔(dān)當(dāng)。執(zhí),持,這里有脅迫之意。退,使退職。
明旦,光聞之,止畫室中不入[1]。上問:"大將軍安在?"左將軍桀對曰:"以燕王告其罪,故不敢入。"有詔召大將軍。光入,免冠頓首謝。上曰:"將軍冠!朕知是書詐也。將軍亡罪。"光曰:"陛下何以知之?"上曰:"將軍之廣明都郎,屬耳[2]。調(diào)校尉以來,未能十日,燕王何以得知之?且將軍為非,不須校尉。"是時帝年十四,尚書左右皆驚。而上書者果亡,捕之甚急。桀等懼,白上:"小事不足遂[3]。"上不聽。后桀黨與有譖光者[4],上輒怒曰:"大將軍忠臣,先帝所屬以輔朕身。敢有毀者,坐之[5]。"自是桀等不敢復(fù)言,乃謀令長公主置酒請光,伏兵格殺之[6],因廢帝,迎立燕王為天子。事發(fā)覺,光盡誅桀、安、弘羊、外人宗族,燕王、蓋主皆自殺。光威震海內(nèi)。
昭帝既冠,遂委任光[7],訖十三年[8]。百姓充實,四夷賓服[9]。
[1]畫室,指殿前西閣之室,西閣畫古帝王像,所以稱畫室。
[2]廣明,亭驛名,在長安城東東都門外。都郎,指上文"都肄郎、羽林"一事。屬,近,指近時,就是說時間很近。
[3]遂,竟,指追究到底。
[4]黨與,同黨的人。譖(zèn),誣陷。
[5]坐,犯罪。坐之,這里是說要叫他因陷害人而獲罪。
[6]格,擊。
[7]遂,竟,指直到最后。
[8]訖(qì),終。昭帝在位共十三年,國政都由霍光主持,所以說"訖十三年"。
[9]賓,服。賓服,就是服的意思。
元平元年[1],昭帝崩,亡嗣。武帝六男[2],獨有廣陵王胥在。群臣議所立,咸持廣陵王[3]。王本以行失道[4],先帝所不用。光內(nèi)不自安。郎有上書,言:"周太王廢太伯,立王季[5];文王舍伯邑考[6],立武王。唯在所宜[7]。雖廢長立少[8],可也。廣陵王不可以承宗廟[9]。"言合光意。光以其書視丞相敞等[10],擢郎為九江太守[11]。即日承皇太后詔[12],遣行大鴻臚事少府樂成、宗正德、光祿大夫吉、中郎將利漢迎昌邑王賀[13]。賀者,武帝孫,昌邑哀王子也。
[1]元平,昭帝年號。元平元年,當(dāng)公元前74年。
[2]武帝六男,長子戾太子據(jù),次子齊懷王閎(hóng),三子燕刺王旦,四子廣陵王胥,五子昌邑哀王髆(bó),六子昭帝弗陵。
[3]持,支持。
[4]行失道,行為失去正道,即行為不正。
[5]參看第一冊17頁注〔3〕。
[6]伯邑考,周文王的長子。
[7]所宜,適宜的人,指適宜做皇帝的人。
[8]長,指年齡大或輩分高。少,指年齡小或輩分低。
[9]承宗廟,指繼承帝位。
[10]視,通示。敞,指楊敞,這時是丞相。
[11]擢(zhuó),提拔。郎,指上書的那個郎。九江,郡名,包括今江西全省及江蘇、安徽的長江北岸一帶地??ぶ卧趬鄞海唇癜不諌鄞嚎h。
[12]皇太后,指昭帝的上官皇后,霍光的外孫女。
[13]大鴻臚,官名,掌管朝賀慶吊的贊禮司儀。少府,官名,掌管山海池澤的稅收。樂成,姓史,他的官職是少府,暫時兼代大鴻臚的職務(wù),所以說"行大鴻臚事"。行,是兼攝的意思。宗正,官名,掌管皇族親屬的事務(wù)。德,劉德。吉,丙吉。利漢,人名,不知其姓。昌邑,故城在今山東金鄉(xiāng)縣西北四十里。
既至,即位。行淫亂。光憂懣,獨以問所親故吏大司農(nóng)田延年[1]。延年曰:"將軍為國柱石,審此人不可[2],何不建白太后[3],更選賢而立之?"光曰:"今欲如是,於古嘗有此否?"延年曰:"伊尹相殷,廢太甲以安宗廟[4],后世稱其忠。將軍若能行此,亦漢之伊尹也。"光乃引延年給事中[5],陰與車騎將軍張安世圖計[6]。遂召丞相、御史、將軍、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會議未央宮[7]。
光曰:"昌邑王行昏亂,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驚鄂失色[8],莫敢發(fā)言,但唯唯而已[9]。田延年前,離席,按劍曰:"先帝屬將軍以幼孤,寄將軍以天下,以將軍忠賢,能安劉氏也。今群下鼎沸[10],社稷將傾。且漢之傳謚常為孝者[11],以長有天下,令宗廟血食也[12]。如令漢家絕祀[13],將軍雖死,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乎?今日之議,不得旋踵[14]。群臣后應(yīng)者,臣請劍斬之。"
光謝曰[15]:"九卿責(zé)光是也[16]。天下匈匈不安[17],光當(dāng)受難[18]。"於是議者皆叩頭曰:"萬姓之命,在於將軍。唯大將軍令[19]。"
[1]故吏,舊日的僚屬。田延年,字子賓,曾供職於霍光幕府,很受到霍光的器重。
[2]審,深知。
[3]建,建議。白,指上奏。
[4]伊尹,商湯的賢相。太甲,湯的嫡長孫。太甲即位三年,縱欲妄為,伊尹把他流放到桐宮(湯之陵寢所在地)。過了三年,太甲改過自新,伊尹又把他接回,讓他執(zhí)政。
[5]引,援引,這里有提拔薦舉的意思。給事中,加官名,因供職於宮中,所以叫給事中。掌顧問應(yīng)對。
[6]陰,暗中。車騎將軍,官名,位次上卿。張安世,字子孺,昭帝時封富平侯。
[7]中二千石,漢制,官吏按所得俸祿的多寡,分為若干等級。中二千石月俸百八十斛谷。九卿及御史大夫、執(zhí)金吾都是中二千石,這里的中二千石即指這些官。大夫,官名,掌論議,屬光祿勛。博士,官名,掌通曉古今事物,國有疑事,備問對,屬太常。未央宮,漢宮名。
[8]鄂(è),通愕,驚訝。
[9]唯唯,象聲詞,答應(yīng)的聲音。
[10]群下,指臣民。鼎沸,像鼎中的開水那樣沸騰著,比喻人心不安。
[11]謚常為孝,漢代自惠帝起,每個皇帝的謚號都加一個"孝"字,如武帝的全稱是"孝武皇帝"。
[12]血食,見本冊724頁注〔4〕。
[13]絕祀,斷絕祭祀,等於說亡國。
[14]旋踵,轉(zhuǎn)動腳跟向后退。不得旋踵,等於說不得躊躇。
[15]謝,謝罪。
[16]九卿,這里指田延年,因田延年是大司農(nóng),為九卿之一。
[17]匈匈,同洶洶,紛擾不安的樣子。
[18]受難,受責(zé)難。
[19]等於說"唯大將軍之令是從"。
光即與群臣俱見白太后[1],具陳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廟狀[2]?;侍竽塑囻{幸未央承明殿[3],詔諸禁門,毋內(nèi)昌邑群臣[4]。王入朝太后還,乘輦欲歸溫室[5]。中黃門宦者各持門扇[6],王入,門閉。昌邑群臣不得入。王曰:"何為?"大將軍跪曰:"有皇太后詔,毋內(nèi)昌邑群臣。"王曰:"徐之[7],何乃驚人如是!"
光使盡驅(qū)出昌邑群臣,置金馬門外[8]。車騎將軍安世將羽林騎收縛二百余人,皆送廷尉、詔獄[9]。令故昭帝侍中、中臣侍守王[10]。光敕左右[11]:"謹宿衛(wèi)!卒有物故自裁[12],令我負天下,有殺主名。"王尚未自知當(dāng)廢,謂左右:"我故群臣從官安得罪,而大將軍盡擊之乎?"頃之,有太后詔召王。王聞?wù)?,意恐,乃曰?我安得罪而召我哉?"
[1]見白太后,謁見太后并向太后稟白。
[2]具陳,詳盡地陳述。
[3]幸,太后到哪里去也叫做幸。承明殿,在未央宮中,是皇帝召見儒生學(xué)士的地方。
[4]內(nèi)(nà),放進來,后來寫作"納"。昌邑群臣,昌邑王原有的群臣。
[5]溫室,即溫室殿,在未央宮中,是冬日取暖的地方。
[6]中黃門宦者,住在宮禁里在黃門內(nèi)服役的宦官。黃門,因?qū)m門是黃的,所以叫黃門。持,把持著。
[7]徐之,等於說慢一點。
[8]金馬門,未央宮前有銅馬,所以未央宮門叫金馬門。
[9]廷尉,官名,掌刑法。詔獄,監(jiān)獄的一種,專門拘禁皇帝特旨交審的罪犯。這種罪犯,漢代由都司空負責(zé)審判。一般罪犯則由廷尉審判。
[10]中臣侍,當(dāng)作中常侍(依朱一新、王先謙說,見《漢書補注》),加官名。
[11]敕(chì),告誡。
[12]卒,倉卒。物故,等於說死亡。自裁,自殺。
?
太后被珠襦[1],盛服坐武帳中[2]。侍御數(shù)百人[3],皆持兵;期門武士陛戟陳列殿下[4]。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聽詔。光與群臣連名奏王。尚書令讀奏曰[5]:"丞相臣敞、大司馬大將軍臣光、車騎將軍臣安世、度遼將軍臣明友[6]、前將軍臣增[7]、后將軍臣充國[8]、御史大夫臣誼[9]、宜春侯臣譚[10]、當(dāng)涂侯臣圣[11]、隨桃侯臣昌樂[12]、杜侯臣屠耆堂[13]、太仆臣延年[14]、太常臣昌[15]、大司農(nóng)臣延年[16]、宗正臣德[17]、少府臣樂成[18]、廷尉臣光[19]、執(zhí)金吾臣延壽[20]、大鴻臚臣賢[21]、左馮翊臣廣明[22]、右扶風(fēng)臣德[23]、長信少府臣嘉[24]、典屬國臣武[25]、京輔都尉臣廣漢[26]、司隸校尉臣辟兵[27]、諸吏文學(xué)光祿大夫臣遷、臣畸、臣吉、臣賜、臣管、臣勝、臣梁、臣長幸、臣夏侯勝[28]、太中大夫臣德、臣卬[29],昧死言皇太后陛下[30]:臣敞等頓首死罪。天子所以永保宗廟、總壹海內(nèi)者[31],以慈孝禮誼賞罰為本。孝昭皇帝早棄天下,亡嗣。臣敞等議,禮曰:'為人后者,為之子也[32]。'昌邑王宜嗣后。遣宗正、大鴻臚、光祿大夫奉節(jié)[33],使征昌邑王。典喪[34],服斬縗[35],亡悲哀之心,廢禮誼。居道上[36],不素食。使從官略女子[37],載衣車[38],內(nèi)所居傳舍。始至,謁見[39],立為皇太子,常私買雞豚以食。受皇帝信璽、行璽大行前[40],就次發(fā)璽不封[41]。從官更持節(jié)引內(nèi)昌邑從官、騶宰、官奴二百余人[42],常與居禁闥內(nèi)敖戲[43]。自之符璽[44],取節(jié)十六[45]。朝暮臨[46],令從官更持節(jié)從[47]。為書曰[48]:'皇帝問侍中君卿[49]。使中御府令高昌奉黃金千斤賜君卿取十妻'[50]。大行在前殿,發(fā)樂府樂器[51],引內(nèi)昌邑樂人,擊鼓歌吹作俳倡[52]。會下還[53],上前殿,擊鐘磬。召內(nèi)泰壹、宗廟樂人[54],輦道牟首[55],鼓吹歌舞,悉奏眾樂。發(fā)長安廚三太牢具祠閣室中[56]。祀已,與從官飲啖[57]。駕法駕皮軒驚旗[58],驅(qū)馳北宮、桂宮[59],弄彘斗虎。召皇太后御小馬車[60],使官奴騎乘,游戲掖庭中[61]。與孝昭皇帝宮人蒙等淫亂[62],詔掖庭令敢泄言[63],要斬[64]。"
[1]襦(rú),短衣,短襖。
[2]武帳,帷帳中設(shè)置五兵(矛、戟、鉞、楯、弓矢),所以叫武帳。
[3]侍御,守衛(wèi)在左右的侍從。
[4]期門,官名,掌執(zhí)兵器隨從皇帝,屬光祿勛。陛,宮殿的臺階,名詞作狀語。戟,用如動詞,拿著戟。陛戟,在殿階下拿著戟來護衛(wèi)。
[5]尚書令,官名,掌管文書,屬少府。
[6]明友,姓范,霍光的女婿,因擊氐及烏桓有功,拜度遼將軍,后封平陵侯。
[7]前將軍,官名,位上卿,主征伐。增,姓韓,襲父封為龍額(è)侯,昭帝時拜前將軍。
[8]充國,姓趙,武帝時破匈奴有功。宣帝時因功封營平侯。
[9]誼,姓蔡,誼又作義。因通經(jīng)為霍光幕府中人物,后來代替楊敞為丞相,封陽平侯。
[10]譚,姓王,襲父封為宜春侯。
[11]圣,姓魏,襲父封為當(dāng)涂侯。
[12]昌樂,姓趙,故蒼梧王趙光的兒子,光降漢,封隨桃侯,昌樂襲父封。
[13]屠耆(zhī)堂,本胡人,他祖父復(fù)陸支降漢,從霍去病有軍功,封杜侯。
[14]延年,姓杜,昭帝時因揭發(fā)上官桀的逆謀,封建平侯。
[15]太常,掌宗廟禮儀。昌,姓蘇,封蒲侯。
[16]延年,即田延年。
[17]德,即劉德。
[18]樂成,即史樂成。
[19]光,姓李。
[20]執(zhí)金吾,官名,負責(zé)京師的治安。"吾"是大棒的名稱,棒是銅的,所以叫"金吾"。巡邏時,手拿金吾,因而把"執(zhí)金吾"作為官名(參用崔豹及俞樾說)。延壽,姓李。
[21]賢,姓韋,通《詩》、《禮》、《尚書》,曾教昭帝讀《詩》。后來代蔡誼為丞相。
[22]左馮翊,官名,與京兆尹、右扶風(fēng)共治長安城中,叫做三輔。廣明,姓田。
[23]右扶風(fēng),官名。德,姓周。
[24]長信少府,官名,掌皇太后宮。太后居長信宮,所以叫長信少府。嘉,不知其姓。
[25]武,即蘇武。
[26]京輔都尉,官名,屬中尉。廣漢,姓趙,昭帝時著名的能吏。
[27]司隸校尉,官名,掌巡察京師及近郊,察舉百官以下及京師近郊犯法者。辟兵,不知其姓。
[28]諸吏文學(xué)光祿大夫,概括下文九人的官職,或為諸吏,或為文學(xué)(學(xué)習(xí)經(jīng)術(shù)的儒生),或為光祿大夫。遷,姓王。畸,姓宋。吉,即丙吉。賜、管、勝、梁、長幸,都不知其姓。夏侯勝,字長公,以治《尚書》著名,和他從兄的兒子建,并稱為大小夏侯。
[29]德,不知其姓。卬(áng),趙充國的兒子。
[30]昧死,冒著死罪。
[31]總壹,統(tǒng)一。
[32]禮,指《儀禮》,但今本《儀禮》無所引二句,今本《禮記》亦無,只見於《公羊傳成公十五年》,"之"作"其"。為人后者,指出繼於人,做人家的后嗣的人。
[33]奉節(jié),指拿著太后所給的旄節(jié)(表示奉太后之命)。
[34]典,主。典喪,主持喪事,這里是說作為喪主。
[35]斬縗(cuī),用最粗的生麻布做的孝衣,衣的下邊不用線縫,是喪服中最重的。
[36]居道上,指在來京師的道上。
[37]從官,侍從的官吏。略,通掠。
[38]衣車,后面有帷幔遮蔽,前面有門可開可閉的車(依孫詒讓說,見《周禮正義·春官·巾車》)。
[39]始至,指剛到京師。謁見,指謁見太后。
[40]信璽、行璽,漢初,皇帝有三璽,天子之璽,皇帝自己佩帶著,信璽、行璽,存放在符節(jié)臺(掌管符節(jié)印璽的官署)。大行前,指昭帝的靈柩前。
[41]次,指所居之位。發(fā)璽,打開封匣取出璽來。這話是說昌邑王這種行為是極不嚴肅的。
[42]更(gēng),輪流更替。引,招引。騶宰,管馬廐的人。官奴,被沒收在官府中的奴隸。
[43]敖戲,游戲。
[44]之,動詞。符璽,指藏符璽的官署。
[45]節(jié),符節(jié)。
[46]臨(lìn),哭,用於哭奠死者。這里指昌邑王到昭帝的靈柩前去哭。
[47]這句是說昌邑王對符節(jié)也很不嚴肅。
[48]為書,寫了封信。
[49]問,問候。君卿,人名,是昌邑王的侍中。
[50]御府令,官名,掌管皇家衣服珍寶財物,屬少府?;鹿僮鲞@個官,加"中"字,稱為中御府令。高昌,人名。
[51]樂府,掌管音樂的官署,開始設(shè)立於漢武帝時,負責(zé)采集歌謠,制定樂譜,訓(xùn)練樂工。
[52]作俳(pái)倡,作俳倡之戲,等於說演戲。
[53]下,指昭帝的靈柩下葬。
[54]泰壹,即太一,神名。這句是說把祭祀泰壹神和祭祀宗廟時奏樂的樂工召納到后宮。
[55])輦道,帝王車駕所行之路。牟首,池名,在上林苑中。這句是說從輦道到牟首。
[56]長安廚,官署名。太牢,牛羊豕三牲。具,饌,這里指祭品。祠,祭祀。閣室,閣道(宮苑中架木以通車的道)旁的屋子。這句的大意是:把長安廚的三份太牢的祭品取出在閣室里祭祀。
[57]啖(dàn),同啖,吃。
[58]法駕,皇帝所乘之車的一種。皮軒,用虎皮作屏障的車。鸞旗,用羽毛編起來列系幢(旌旗)旁的一種旗子。皮軒、鸞旗都是先行的儀仗。按:法駕只有在祭天和郊祀社稷時才能用。
[59]北宮、桂宮,都是漢代的宮名,都在長安城中未央宮北。
[60]召,招來,這里作取來解?;侍笥●R車,皇太后所用的小馬車。這種車是皇太后在宮中乘著游玩的。小馬,又名果下馬,高三尺。
[61]掖庭,宮殿中的旁舍,這里作宮庭解。
[62]蒙,宮人的名字。
[63]掖庭令,宮庭內(nèi)管宮女的官。
[64]要(yāo),腰。后來寫作"腰"。
太后曰:"止!為人臣子,當(dāng)悖亂如是邪!"王離席伏。
尚書令復(fù)讀曰:"取諸侯王、列侯、二千石綬及墨綬、黃綬以并佩昌邑郎官者免奴[1]。變易節(jié)上黃旄以赤[2]。發(fā)御府金錢、刀、劍、玉器、采繒[3],賞賜所與游戲者。與從官、官奴夜飲,湛沔於酒[4]。詔太官上乘輿食如故[5]。食監(jiān)奏[6]:'未釋服[7],未可御故食[8]。'復(fù)詔太官趣具[9],無關(guān)食監(jiān)[10]。太官不敢具,即使從官出買雞豚,詔殿門內(nèi)以為常[11]。獨夜設(shè)九賓溫室[12],延見姊夫昌邑關(guān)內(nèi)侯[13]。祖宗廟祠未舉[14],為璽書,使使者持節(jié),以三太牢祠昌邑哀王園廟,稱嗣子皇帝[15]。受璽以來二十七日,使者旁午[16],持節(jié)詔諸官署征發(fā)凡千一百二十七事[17]。文學(xué)光祿大夫夏侯勝等及侍中傳嘉數(shù)進諫以過失,使人簿責(zé)勝,縛嘉系獄?;囊曰?,失帝王禮儀,亂漢制度。臣敞等數(shù)進諫,不變更,日以益甚??治I琊ⅲ煜虏话?。臣敞等謹與博士臣霸、臣雋舍、臣德、臣虞舍、臣射、臣倉議[18],皆曰:高皇帝建功業(yè)[19],為漢太祖[20];孝文皇帝慈仁節(jié)儉,為太宗[21]。今陛下嗣孝昭皇帝后,行淫辟不軌[22]。《詩》云[23]:'籍曰未知,亦既抱子[24]。'五辟之屬,莫大不孝[25]。周襄王不能事母[26],《春秋》曰:'天王出居於鄭[27]。'徭不孝出之,絕之於天下也[28]。宗廟重於君。陛下未見命高廟[29],不可以承天序,奉祖宗廟,子萬姓[30],當(dāng)廢。臣請有司御史大夫臣誼、宗正臣德、太常臣昌[31],與太祝以一太牢具[32],告祠高廟。臣敞等昧死以聞。"
[1]諸侯王,漢制,皇子封為王,其實是諸侯,總名之為諸侯王。諸侯王金印盭(lì,綠色)綬,列侯金印紫綬,二千石銀印青綬,秩比六百石以上銅印墨綬(墨綬即黑綬),比二百石以上銅印黃綬。者,衍文(依王先謙說)。免奴,被赦免為良人的奴隸。這句是說昌邑王拿諸侯王等的印綬給自己的郎官和免奴們佩帶。
[2]旄,節(jié)上用旄牛尾作的裝飾。這句是說把黃旄改變?yōu)槌囔浮?/p>
[3]御府,宮中藏財物的府庫。采繒(zēng),有文彩的絲織物。
[4]湛(chén)沔,同沈湎,沈溺,特指沈溺於酒。
[5]上,等於說進獻。乘輿,皇帝的代稱。如故,像過去那樣。
[6]食監(jiān),監(jiān)管皇帝膳食的人。
[7]未釋服,未脫孝服,指居喪未滿。
[8]御,皇帝進用叫御。故食,指平日吃的食物。
[9]趣,通促,急速。
[10]關(guān),通過,經(jīng)過。
[11]殿門,指看守殿門的人。內(nèi)(nà),使入。后來寫作"納"。
[12]設(shè)九賓溫室,在溫室殿中設(shè)九賓之禮。九賓,由儐者(司儀)九人以次傳呼接引上殿。只有接待貴賓才用這種儀式。
[13]昌邑關(guān)內(nèi)侯,劉賀做昌邑王時所封的關(guān)內(nèi)侯,這不如皇帝所封的侯爵級別高。
[14]舉,舉行。按制度,新君即位,須在已葬故君三十六日之后,才祭祀祖先的宗廟,昌邑王即位僅二十多天,所以還沒舉行祭祀宗廟的儀式。
[15]昌邑哀王園廟,指昌邑哀王的陵廟。以上是說:昌邑王還沒祭祀祖先的宗廟,先祭自己的父親,是違禮的;既然做了昭帝的嗣子,再對昌邑王稱"嗣子皇帝",也是違禮的。
[16]旁午,一縱一橫為旁午,表示錯雜。這是說:使者紛紛四出。
[17]征發(fā),指征發(fā)物資。事,量詞,件。
[18]霸、德、射、倉,這四人的姓都不詳。雋(juàn)舍、虞舍,這兩人同名,所以都標出姓來。
[19]高皇帝,指漢高祖劉邦。
[20]太祖,等於說始祖。"太祖"是廟號,高皇帝的"高"是謚號。
[21]太宗,文帝的廟號,"文"是說號。
[22]不軌,不守法度。
[23]詩,指《大雅·抑》。
[24]籍,通藉,今本《詩經(jīng)》作"借"。籍曰,假使說。未知,沒有知識。亦既抱子,也已經(jīng)抱著孩子了。這是說已經(jīng)年紀不小了。
[25]五辟,即五刑。屬,類?!缎⒔?jīng)·五刑章》:"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
[26]周襄王,名鄭,惠王子。襄王生母早死,后母惠后生叔帶,惠王很愛叔帶。襄王十六年,叔帶與狄人伐周,襄王逃到鄭國。后來晉文公殺了叔帶,襄王才恢復(fù)王位。
[27]這句話見於僖公二十四年《春秋經(jīng)》。《公羊傳》認為王者沒有外居的道理,為什么說他"出"呢,就因為他跟母親不相得的緣故。這是說《春秋》用"出"字是貶辭,把襄王之出奔歸咎於他的不孝。
[28]出之,等於說用"出"字來貶他。這話的意思是:由於他不孝,《春秋》才用"出"字來貶他,這就是在天下人面前棄絕他。
[29]未見命高廟,等於說未曾受命於高廟。這樣說是因昌邑王即位后還沒祭祀高廟。
[30]天序,等於說天命。子萬姓,以百姓為子民。
[31]有司,負責(zé)官員。誼,蔡誼。德,劉德。昌,蘇昌。
[32]太祝,官名,掌祭祀宗廟,屬太常。
皇太后詔曰:"可!"
光令王起拜受詔。王曰:"聞天子有爭臣七人[1],雖無道,不失天下。"光曰:"皇太后詔廢,安得天子!"乃即持其手,解脫其璽組[2],奉上太后。扶王下殿,出金馬門,群臣隨送。
王西面拜曰:"愚戇不任漢事[3]。"起就乘輿副車[4]。大將軍光送至昌邑邸[5]。光謝曰:"王行自絕於天。臣等駑怯[6],不能殺身報德。臣寧負王,不敢負社稷。愿王自愛,臣長不復(fù)見左右[7]。"光涕泣而去。
群臣奏言:"古者廢放之人,屏於遠方[8],不及以政[9]。請徙王賀漢中房陵縣[10]。"太后詔歸賀昌邑,賜湯沐邑二千戶[11]。昌邑群臣坐無輔導(dǎo)之誼,陷王於惡,光悉誅殺二百馀人。出死[12],號呼市中,曰:"當(dāng)斷不斷,反受其亂[13]!"
[1]爭(zhèng),通靜。爭臣,諫諍之臣?!缎⒔?jīng)·諫諍章》:"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昌邑王的話本此。
[2]即,走近。璽組,即璽綬。
[3]戇(zhuàng),愚。不任,擔(dān)任不了。
[4]乘輿副車,皇帝的副車。因昌邑王已被廢,只能乘副車。
[5]邸(dǐ),諸侯王到京師朝見皇帝時所住的房舍。昌邑邸,昌邑王在京師的邸舍。
[6]駑,馬劣,這里指無能。
[7]長,永遠。左右,這里指昌邑王左右伺候的人。這是委婉的話。大意是說,我永遠不再和您見面了。
[8]屏(bǐng),棄。
[9]不及以政,等於說不得參與政事。
[10]房陵縣,今湖北房縣。
[11]湯沐邑,古代帝王賜給諸侯來朝時齋戒自潔的地方。戰(zhàn)國以后國君賜給大臣的封邑也叫湯沐邑。
[12]出死,出獄到刑場被處死刑。
[13]斷,決斷。亂,等於說禍。這話大約是諺語,用在這里,是表示悔不早殺霍光等。斷與亂押韻(元部)。
光坐庭中[1],會丞相以下議定所立。廣陵王已前不用[2];及燕刺王反誅,其子不在議中。近親唯有衛(wèi)太子孫,號皇曾孫[3],在民間,咸稱述焉。光遂復(fù)與丞相敞等上奏曰:"《禮》曰[4]:'人道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5]。太宗亡嗣[6],擇支子孫賢者為嗣。孝武皇帝曾孫病已,武帝時有詔掖庭養(yǎng)視[7],至今年十八,師受《詩》、《論語》、《孝經(jīng)》[8]。躬行節(jié)儉,慈仁愛人??梢运眯⒄鸦实酆?,奉承祖宗廟,子萬姓。臣昧死以聞。"
[1]庭,指掖庭。
[2]已前不用,已經(jīng)在先前選立皇帝時不被用。
[3]皇曾孫,病已(即宣帝,后改名詢)是武帝的曾孫,所以稱皇曾孫。
[4]禮,指《禮記·大傳》。原文是:"是故人道親親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
[5]親親,愛自己的父母。祖,指遠祖。宗,指由遠祖?zhèn)飨聛淼妮^近的上輩親屬。
[6]太宗,當(dāng)為大宗(依王念孫說,見《讀書雜志》)。貴族之家,父親死后,嫡長子繼嗣,代代相傳,所謂"百世不遷之宗"。帝王則以皇帝之世代相傳為大宗。昭帝無子,所以說"大宗無嗣"。
[7]巫蠱事起,衛(wèi)太子一支的人,除病已外,全被殺害。后來武帝后悔了,於是命令掖庭令撫養(yǎng)病已。
[8]師受,從師傳受?;侍笤t曰:"可!"
光遣宗正劉德至曾孫家尚冠里[1],洗沐,賜御衣[2]。太仆以軨獵車迎曾孫[3],就齋宗正府[4]。入未央宮見皇太后,封為陽武侯[5]。已而[6],光奉上皇帝璽綬,謁於高廟。是為孝宣皇帝。
明年,下詔曰:"夫褒有德,賞元功,古今通誼也。大司馬大將軍光,宿衛(wèi)忠正[7],宣德明恩[8],守節(jié)秉誼[9],以安宗廟。其以河北、東武陽益封光萬七千戶[10],與故所食凡二萬戶。"賞賜前后黃金七千斤,錢六千萬,雜繒三萬疋,奴婢百七十人,馬二千疋,甲第一區(qū)[11]。
自昭帝時,光子禹及兄孫云皆中郎將[12]。云弟山奉車都尉侍中,領(lǐng)胡越兵[13]。光兩女婿為東西宮衛(wèi)尉[14]。昆弟諸婿、外孫皆奉朝請[15],為諸曹大夫、騎都尉、給事中[16]。黨親連體,根據(jù)於朝廷[17]。光自后元秉持萬機[18],及上即位,乃歸政。上謙讓不受,諸事皆先關(guān)白光[19],然后奏御天子[20]。光每朝見,上虛己斂容[21],禮下之已甚[22]。光秉政前后二十年。
[1]尚冠里,里名,在長安城南。
[2]御衣,當(dāng)作御府衣(依王念孫說,見《讀書雜志》),宮內(nèi)庫中的衣服。
[3]太仆,指杜延年。軨(líng)獵車,一種輕便的小車,這本是射獵所乘的車,所以叫軨獵車。
[4]齋,齋戒。修身反省叫做齋,齋必有所戒,所以叫齋戒。宗正府,宗正的衙署。
[5]陽武,縣名,故城在今河南陽武縣東南二十八里。按:先封宣帝為陽武侯,原因是不能立庶人為皇帝。
[6]已而,過了不久。
[7]宿衛(wèi),指霍光在武帝時宿衛(wèi)后宮。
[8]宣德明恩,宣揚表彰皇帝的恩德。
[9]守節(jié),守節(jié)操。秉誼,秉持正義。
[10]河北,漢時縣名,故城在今山西芮城縣東北。東武陽,縣名:故城在今山東朝城縣西四十里。
[11]甲第,最好的宅第。一區(qū),一所。
[12]兄,指霍去病。中郎將,官名,宣帝令中郎將統(tǒng)率羽林軍,屬光祿勛。
[13]領(lǐng)胡越兵,統(tǒng)率外族歸附的軍隊。
[14]光兩女婿,指范明友和鄧廣漢。范為未央宮衛(wèi)尉,鄧為長樂宮衛(wèi)尉。
[15]昆弟諸婿,外孫,指霍光兄弟輩的女婿和外孫。奉朝請,朝廷有事時即參加朝會。這不是官職,只是一種優(yōu)遇。
[16]騎都尉,官名,統(tǒng)率羽林騎,屬光祿勛。
[17]黨親,族黨親戚。連體,連成一體。根據(jù),像樹根一樣盤據(jù)著。
[18]萬機,等於說萬事,指治理天下的萬事。
[19]關(guān)白,稟告請示。
[20]御,進。
[21]斂容,收斂起放逸松懈的表情,也就是態(tài)度嚴肅莊重起來。
[22]禮下之,以禮接待他并且屈居於他之下,表示很謙遜。已甚,太過。
地節(jié)二年春[1],病篤。車駕自臨問光病,上為之涕泣。光上書謝恩曰:"愿分國邑三千戶以封兄孫奉車都尉山為列侯,奉兄票騎將軍去病祀。"事下丞相御史,即日拜光子禹為右將軍。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太中大夫任宣與侍御史五人持節(jié)護喪事[2],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3],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lǐng)[4],衣五十篋,璧、珠璣、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5],樅木外臧槨十五具[6],東園溫明[7],皆如乘輿制度[8]。載光尸柩以輼輬車[9],黃屋左纛[10],發(fā)材官、輕車、北軍五校士[11],軍陳至茂陵[12],以送其葬。謚曰宣成侯。發(fā)三河卒穿復(fù)土起冢[13],祠堂置園邑三百家[14],長丞奉守如舊法[15]。
[1]地節(jié),宣帝的第二個年號。地節(jié)二年為宣帝即位后的第六年,當(dāng)公元前68年。
[2]侍御史,官名,御史大夫下的屬官。
[3]中二千石,指中二千石的官。治莫府冢上,等於說在墳上設(shè)立臨時辦公處。
[4]繡被,錦繡被子。領(lǐng),量詞。
[5]璧,平圓形而中心有孔的玉。璣(jī),不圓的珠子。玉衣,裹尸之物。梓宮,棺材,因用梓木做成,所以叫梓宮。便(pián,通楩)房,用楩木做成的?。ㄌ自诠撞耐饷娴拇蠊撞模?。題湊,用木累在棺上,好像四面有檐的屋子,木的頭都向內(nèi),所以叫題湊(題,頭。湊,聚);因用黃心柏木,所以叫黃腸題湊。
[6]樅(cōng),松杉科常綠喬木。臧,通藏(zàng),外臧槨,廚廄之屬(參用服虔說。服虔說"在正臧外,婢妾臧也,或曰廚廄之屬也。"按,漢代不以人殉葬,故未從婢妾臧之說。)
[7]東園,官署名,專門制作供喪葬用的器物,屬少府。溫明,下應(yīng)有"秘器"二字(依王念孫說見《讀書雜志》)。這種溫明秘器,形如方漆桶,一面開著,把鏡子放在里面,懸在尸上,大斂時,封入棺內(nèi)。因藏在棺材里,所以叫秘器。
[8]乘輿制度,指皇帝的喪葬制度。
[9]輼(wēn)輬(liáng)車,像衣車,旁有窗,關(guān)上就溫暖,打開就涼爽,所以叫輼輬車。這本是供人臥息的車,后因用來載喪,於是成為喪車。
[10]黃屋,用黃繒做車蓋的里子。左纛(dào),在車衡(轅端橫木)的左方插上纛。纛,飾有羽毛的大旗。按:黃屋左纛,是皇帝乘輿的制度。
[11]材官,高級武官手下的武弁。輕車,漢代兵種之一。北軍,漢代禁衛(wèi)軍之一,共五營。五校,即五營。北軍五校的軍士只有在皇帝出殯時才充任儀仗隊,現(xiàn)在為霍光送殯,也是用皇帝喪葬的制度。
[12]軍陳,軍隊排成行陣。陳,陣。茂陵,漢武帝的墓地?;艄獾膲?zāi)乖诿甑臇|邊。
[13]三河,指河?xùn)|郡、河內(nèi)郡(今河南黃河以北地區(qū))、河南郡(今河南黃河以南地區(qū))。卒,指服勞役的隸卒。穿,指穿壙,即挖掘墓穴。復(fù)土,下棺后把土填上。起冢,封起墳頭。
[14]大意是在祠堂附近用三百戶人家作為看守陵園的一個邑。
[15]長丞,守護陵園的官吏。如舊法,等於說按舊例。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